分享

方安小中医之路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9-24 发布于甘肃

家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医学世家的背景,也没有明(名)老中医指路,院校教育让我踏上了中医之路。滨州医学院的中医学专业和全国的中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历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典理论著作(伤寒论、温病学、黄帝内经)、针灸推拿等等,以期能够掌握理法方药的体系和传统的治疗方法。

盖房子首重地基,地基稳,房子才会牢固,中医之路亦是如此。在大学期间,初学中医基础理论之时,对阴阳、五行学说懵懵懂懂,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反复背诵其中的概念。当时虽然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书中文字我记下来了。第二学期,遇到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老师—董正平,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讲了一句话: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就是这句话,让我心生仰慕之情,踏上了自主学习中医之路。这句话出自《论语》,用现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不要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而是要担心你有没有本事去胜任这个工作。

还记得第一次在中医诊断学课堂上被董老师提问痰饮的概念,当时我一边目光对视着他,一边回答问题,受到了董老师的表扬。虽然表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内心里对于我的激励是很重要的。怀揣着这份热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便不再觉得学习是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反而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打个比方,谈恋爱时写给心慕之人的情书,情书上的每个字肯定都会记得十分清楚,因为反复琢磨, 因为喜欢。如果得到了对方的认可,那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了,对象说要干啥那自然劲头也就有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爱。只有你喜欢中医,热爱中医,才会一门深入。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学好每门课程的基础上,闲暇之余我就会去图书馆,还记得是在四楼的左侧,那里汇聚了中医书籍。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京城四大名医医案、岳美中、陈慎吾、曹颖甫、祝味菊、施今墨、蒲辅周、朱良春等医家著作,还读了舌诊和脉诊的一些专著。与此同时,董老师利用晚间时间为我们讲授伤寒论,从其自身的临床医案出发,讲述经方及条文,并旁涉诸家。每次上课之前,他带领我们大声朗读《大医精诚》,此等豪迈之情至今记忆犹新。

待理法方药在脑海中有了一个雏形之后,接下来便是跟诊,在临床上看老师如何问诊,把脉,开方及嘱咐病人,这个环节很重要。还记得在肥城中医院实习时,有幸跟随泰安市名老中医邓永启老师抄方学习。那时正值夏天,有一老年患者求诊,自诉身体疲乏沉重,胃纳不馨,午后为重,口角时有流涎,大便溏,舌苔水滑,脉沉。当时我站在邓老身后,邓老回过头问我,这个患者应该用什么方子,我答道:苓桂术甘汤。邓老说:苓桂术甘汤也可以,但最好是用三仁汤。现在是夏天,患者肢体沉重疲乏,午后明显,且胃口不好,三仁汤刚好适用。邓老随手便在门诊病历本上开出了三仁汤原方,虽短短数语,便已指出了三仁汤的应用指征。在跟诊抄方时,经常可以看到邓老用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等等,疗效好,深得肥城患者的好评。在滨州时见证姜学连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低热案,烟台时见董老师经方与经方相合,经方与时方相合治疗各科疾病,门诊患者口碑相传。曾有一女性患者每逢月经则阴道瘙痒,董师悟为经血过敏,运用祝堪予老先生的过敏煎于经前服用,久治不愈的阴痒之证遂告痊愈。古人讲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为的就是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在临床中遇到棘手的难题时,翻阅古书,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灵感,找到症结之所在。跟诊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平时所学的理论,并同时学习老师辩证的眼目,处方用药的经验以及对中医的体悟。

回到伤寒论的学习过程,一开始是课堂上王老师对于全本伤寒论的讲解,同时有幸又能听到董老师从医案讲经方及条文。两者相互补充,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正是老师们对于经方的讲解及见证了经方的临床疗效,让我对伤寒论情有独钟,矢志成为一个经方大夫。

初学伤寒论,熟读成诵是基本功,特别是有方子的条文一定要熟记于心,条文关键词:……汤主之,宜……等,这些条文是中医临床抓主证的基础。打个比方,比如发热一证,要想到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要想到汗出恶风,脉缓的桂枝汤证,还要想到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更进一步的还有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理中丸等等。只有熟记每个方子的条文,在临床上才能信手拈来,并判断是何方证。在前面几期文章里,讲到了桂枝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小建中汤方证等,这些都是基于伤寒论条文的。总而言之,条文了然于心是入门之钥。

条文熟悉以后要记住方药组成及仲景之法,方药是基础,可以通过歌诀或者经方演变之法记忆。比如桂枝汤类方可以看成是桂枝汤的加味方,小建中汤便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而成。仲景之法比如服桂枝汤后的啜热稀粥,覆被而卧,小促其间、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沸水泡服、小柴胡汤的去滓再煎、五苓散的白饮和服方寸匕等等,这些法度在临床中都要遵循,疗效关键之所在,切不可忽视。

条文和方药及应用之法胸有成竹之后,便可以开始遍读诸家医案,同时可以阅读诸家注解的伤寒论。经方家的医案有很多,前期可以读浅显易懂且有故事情境的医书,比如娄绍昆老先生的《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慢慢的开始读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黄煌的《经方使用手册》,刘渡舟的医案医话等。对于胡希恕老先生的医书和伤寒大家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推荐大家后期读,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读懂胡老的医案。但是一旦读懂了,或者从中受到了启发,便可一生受用无穷。其他医家如江尔逊、陈慎吾、梅国强、黄仕沛、裴永清、叶橘泉、范文甫的医案医话皆可拜读。

接下来就是用了,在生活和临床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大胆尝试,可以先从自己,家人和朋友入手,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当出现一个有效案例时,就可以亲身经历经方的疗效,从而坚定信心。我还记得我用的第一张经方便是半夏泻心汤,那是大二的暑假,一例多年的胃痛伴有嗳气。我根据胃部胀满,嗳气,大便溏,判断为半夏泻心汤。一剂而痛减,可谓效如桴鼓。此后又屡用经方而获显效,让我对经方更加痴迷。

最后便是总结和思考,在日常中养成记录临床医案的习惯。疗效好的,不好的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以便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思考疗效好亦或是无效的原因之所在。是四诊信息收集不全还是方证辩证有误,亦或是病人服药不当。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成长奠基。

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中医亦是如此,经方和方证辩证是一条路,内经结合脏腑辩证也是一条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中医的路便会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