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示从容论 第七十六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4 发布于上海

示从容论,讲的是什么内容呢?示,展示;从容,这里特指医生如何运用医理来从容面对复杂的临床病症。)(76.素问·示从容论 新解析1/1---1/2--

示从容论 第七十六——1----2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黄帝安闲地坐着,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人,若能达到博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可以说你已经贯通融会医学道理了,对我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吧,比如: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宫、膀胱、脑髓,眼泪、唾液,哭泣、悲哀,水液的运行,这些都是人体所必须的,也是治疗中容易产生过失的,你务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治病时就可以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黄帝闲坐,召唤雷公并向他问道:你学习医术,诵读医书,似能博览医学以外的其他著作,并且能取类比象,把医学道理融会贯通,以测知病情,请给我说说学习体会吧!如五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液运行等等。这些都是人体所赖以生存的,而且是在临床治疗中容易出现失误的,你务必明了这些道理,这样临证治疗时才可能十不失一;如果不能了解这些道理,便会由于失治误治而被人们所抱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雷公回答说:我诵读《脉经·上下篇》很多遍了,但对取象比类还没有十分把握,又怎能说完全明白理解了呢?)(雷公回答说:我诵读《脉经·上下篇》已有多次,但关于鉴别异同,取类比象,还不能尽善尽美,又怎样能够完全明白呢!)(【原文】黄帝燕1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2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3言子所长,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译文】黄帝安坐,召唤雷公询问说: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博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会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先生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放可十全,若不能知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

雷公回答说:下臣诵读过《脉经》上、下篇以外,还读了许多,但对辨别异同,取象比类,还不能十全,又怎能说完全明白呢。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精水并至而受阳气所伤的问题,阴阳水火之不可偏盛者也,夫五脏主藏精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曰肾且绝。肾虽藏精,而为水脏,然津液之生,原出于肾之腑水谷之精微,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与肾脏雌雄相合,通于脑髓,出于上窍,而为涕唾哭泣,此人之津水所从行,亦如天之精水,在泉而上通于天也。胆主藏津汁,通于廉泉、玉英。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通道也。胞者,水之所由泄也。悲哀者,谓心悲志悲,故泣出也。此言肾液之又上通于心,而出于上窍也。雷公止知经脉之道,而不知天之阴阳,故帝即于有形之脏腑形骸而问之,殊不知有形之中,有无形之气也。——1.精水并至而受阳气所伤的问题

——————————————————

【注释】1.燕:(yàn厌)《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诗·小雅·车舝》:“虽无好友,式燕且喜。”《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老子·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易朝燕之处,则季孙终身庄而遇贼。”《集韵·铣韵》:“宴,《尔雅》:'宴,宴居,息也。’或作燕。”《字汇·火部》:“燕,宴也。”这里用为安闲休息之意。

2.汝:(rǔ乳)你的代称。《书·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书·舜典》:“汝陟帝位。”《书·盘庚上》:“格汝众。”《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

3.余:(yú鱼)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管子·小匡》:“余一人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左传·僖公九年》:“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所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黄帝说:你试试以你所通晓的理论,来解释五脏之所病,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黄帝说:你既在《脉经·上下篇》之外还别有所习,那么就请根据你所知道的内容,试述五脏的病变,六腑的不和,针石的禁忌,毒药的适宜,汤液的滋味等,要具体地描述其情状,尽量地告诉我,如有不明白的请问我。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冤,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但是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我想知道你对此的解释。)(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烦冤,冤,指郁而乱的意思;烦冤,就是郁闷烦乱。)(雷公问: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困重而心中烦闷,这类病证按说应该用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来治疗,结果却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我希望能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原文】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所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1,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译文】黄帝说:先生试试以你所通晓的理论,来解释五脏之所病,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

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不舒展,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该如何解释。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肝虚肾虚脾虚的问题,针石治脉肉筋骨之有形,汤液毒药治在内之脏腑。三脏之经脉,外络于形身,上贯于心膈,故皆令人身体沉重不舒展。然雷公止知经脉脏腑形骸,而不知人合于天之道,宜治气为主。——2.肝虚肾虚脾虚的问题

——————————————————

【注释】1.冤:(yuān鸳)屈缩,不舒展。《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广雅》:“冤,曲也。”《汉书·息夫躬传》:“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黄帝说:你已经年纪不小了,怎么能提出这么幼稚的问题呢?这可能是我所提的问题不太恰当吧。我想问的是医学深奥的道理,你却用《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这是什么缘故呢?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本应微沉,今病而现小浮,与脾脉相似;肝脉本应急紧而散,今病而现急沉散,与肾脉相似,这些都是普通医生时常易于相混淆的,然而只要按照相应的方法去诊断,就可以分辨清楚。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么意义呢?)(黄帝在殿堂安闲就坐,召来雷公问话:你诵读大道经书获授医术时,如果能博览杂学群书取象比类,融会贯通大道常理,就可以给我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譬如,五脏六腑的胆、胃、大肠、小肠、脾、胞宫、膀胱、脑髓、眼泪、唾液、哭泣、悲哀等等,人体血气循环就会产生水液运行。你必须明白大道医理,才能十全十美地调治人体阴阳失衡产生的病变。否则,就会招致世人抱怨。

  雷公回答说:我反复诵读过《脉经》上下篇,取象比类辨别阴阳诊治疾病,还是不能取得十全十美的疗效。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明白大道医理呢?

  黄帝开导说:你试着系统分析五脏六腑血气循环阴阳失衡的病因,讲述怎样运用适当的针灸砭石术调治,怎样运用以毒攻毒的适宜药方调治,怎样运用五味膳食汤液滋补调治。要具体说明疾病症状,详细地答辩应对。如果有弄不懂的问题,我再来给你讲解。

  雷公说:肝脏精气虚弱、肾脏精气虚弱、脾脏精气虚弱,都会使患者产生身体沉重和心情烦乱的疾病症状。选用毒药、刺灸、砭石和膳食汤液等方法调治,有些可以治愈,有些则不能治愈。这个问题,请你能给我讲解一下。

  黄帝说:老先生已经年纪不小了,怎能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呢?我真心探讨问题,你却所答非所问。我问深奥的大道真义,你却用医术《脉经》上下篇来应对,这是为什么呢?脾脏脉象虚浮似肺脉,肾脏脉象小浮似脾脉,肝脏脉象急沉而散似肾脉,这些都是医务工作者经常搞混的问题。然而,只要遵循天地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变化法则进行诊断,都很容易分辨清楚。就像人体脾肝肾三脏,土气木气水气参居,相生相克循环运动,这是孩童都知晓的常识,你为何还要再问呢?

黄帝内经中认为肝虚,脾虚,肾虚的脉证辨析

【原文】

帝曰:子别试(1)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2),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3),愿闻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4)也。吾问子窈冥(5),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6)。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7),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注释】

(1)别试:《脉经》上下篇之外的知识。《太素》作“试别”,可参。

(2)体重烦冤:身体沉重,心情烦闷。

(3)或已或不已:治愈或不治愈。

(4)余真问以自谬:我提的问题也可能不适当。

(5)窈冥:深远难见之奥义。

(6)从容得之:指脉诊应该安缓从容,详审辨析,才能从相类似的脉象中,找出各脏的病脉。

(7)参居:指脾肝肾三脏均居于膈下,部位相近。

【白话详解】

黄帝说:你试着用脉经上下篇之外曾经学得的知识来解释五脏的疾病,六腑的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闷,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如何解释。黄帝说:你已经年长了,为什么提的问题这么幼稚呢?我提的问题也可能不适当,我本来想问你比较深奥的道理,而你却从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我,是什么缘故呢?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本应微沉,今病而现小浮,与脾脉相似,肝脉本应微弦,今病而现急沉而散,与肾脉相似,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

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么意义呢?

【按语】

本段讲述了肝虚、脾虚、肾虚的脉证辨析。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夏天阳气隆盛,但夏天湿气重,湿性黏滞,气机为湿所困,故脉较缓,所以脾脉正常情况下应该微缓,人体生病时脉象虚浮,与肺的脉象相似,容易混淆。肾与冬气相通应,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沉而搏指,所以肾脉正常情况下应该较沉,人体生病时脉象浮,与脾的脉象相似,容易混淆。肝与春季相通应,春天阳气初升,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所以肝脉正常情况下应该微弦。当人体生病时脉象沉而散,与肾的脉象相似,容易混淆。从解剖角度讲,脾、肝、肾三脏均在膈膜之下且部位相近,诊病时容易将某一脏器的病痛与相近脏器混淆,所以医生诊病时要从容且专心辨别患病的脏器,以免误诊。)(诊断病情要安定从容——读《黄帝内经》素问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雷公说:有一个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干呕,嗳气,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些症状相互错杂,)不知应归于哪一脏发生了病变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脉象也不一致,)我不知应如何解释,因此要再次向你请教是否为脾、肝、肾三脏都有病了,以求能够知道如何比类辨析。)(雷公回答说:譬如有个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虚怯少气,哕噫腹满,经常惊恐,不想睡觉,这是哪一脏有病呢?他的脉象浮取而弦。重按则坚如石,我不了解其中的道理,请再问用三脏之脉怎样比类?)(【原文】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1,余真问以自谬2也。吾问子窈冥3,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4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

【译文】黄帝说:你已经年长了,为什么提的问题这么幼稚呢?这是由于你的发问而招来的错误回答。我本来想问你比较深奥的道理,而你却从《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我,是什么缘故呢?那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小浮好像脾脉,肝脉急切沉散又像肾脉,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么意义呢?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打呃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三阴并至的问题,雷公止知经脉脏腑形骸,而不知人合于天之道,故帝责其年长而幼稚。窈冥者,天之深远深奥之道也,何以经脉之上下篇以对耶?肝肾脾者,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脾虚浮似肺者,太阴之为开也;肾小浮似脾者,少阴之为枢也;肝急沉散似肾者,厥阴之为阖也。盖因气而见于脉,此皆工之所时乱,而不能知其因也。然须从容得之,从容者,天之道也。天道者,阴阳之道也。五脏者,应地之五行也。此言天道而不论地之五行,若夫以五脏之五行,而木火土参居于下,此童子之所知,又何问之有?厥阴根起于大敦,其经气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厥阴经气之为病也。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少阴经气之为病也。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运,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太阴经气之为病也。是以脉浮,开脉也;弦者,枢脉也;石坚,阖脉也。雷公不知其因,故复问以三脏之脉证,以知其比类于幽冥焉。——3.三阴并至的问题

——————————————————

【注释】1.少:(shǎo绍)《论语·子罕》:“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战国策·齐策》:“寡人少。”《史记·秦始皇本纪》:“少近官三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秦官。”这里用为年轻幼稚之意。

2.谬:(miù缪)《管子·宙合》:“天植之正而不谬,不可贤也。”《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这里用为极端错误、荒谬、非常不合情理之意。

3.窈:(yǎo咬)《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列子·力命》:“窈然无际,天道自会。”《史记·项羽记》:“窈冥昼晦。”《说文》:“窈,深远也。”《广雅》:“窈,深也。”这里用为深远之意。

4.哕:(huì会)气逆、打呃、哕咽(气窒塞不通),哕噫(打呃、打嗝儿)。《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黄帝说:这应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脉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所讲得都是错的,八风郁结而发热这是外感,五脏消烁受损这是内伤,而内外之邪是会相互传变的。如果,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停留不运行了;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畅通,行气消失了;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总而言之这个病人的病因在肾脏,如果你认为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医理的。)(皆失八风菀[yù]热:郁积热气)(黄帝说:这就需要从容详细地分析。一般来说,年长的人常过度饮食,所以应从六腑来衡量;年少的人多劳于体力,所以应从经络来探求;年壮的人多嗜欲伤情,所以应从五脏去诊察。现今你所谈的与这三条都不相符。八风郁而化热。五脏消铄内伤,这是外邪内传而发病的。所以脉浮取而弦者,为肾气不足;重按而石坚者,为肾气内着而不行;虚怯少气者,是水津不能输布。以致形体消损,气息怯弱;咳嗽烦闷,是肾气上逆的缘故。这是人受邪的情况,其病变部位在于肾脏,如果认为肝脾肾三脏俱病,是不合医理和临床实际的。

黄帝内经中认为辨病需要从脉证,病因,传变,年龄等方面综合考虑

【原文】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1)少气,哕噫(2)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3),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4)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

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注释】

(1)怯(qiè)然:畏怯的样子。

(2)哕(huì)噫(yì):打嗝。

(3)菀(wǎn)热:郁热。

(4)浮而弦:浮为虚,弦为肝,肾气外泄,故脉浮弦。

【白话详解】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形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的病状,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按语】

本节论述了辨病需要从脉证、病因、传变、年龄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以肾病为例说明这一点。脉浮而弦,主虚证,肾在正常情况下脉象微沉,肾气虚则脉浮弦。肾气内著不行形成里证,所以原本微弦的脉象变成沉而坚硬如石。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加速代谢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促进精血津液化生为气,肾阳虚衰,化气功能减退,则畏怯少气。肾主纳气,清气通过肾气的摄纳潜藏,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肾气上逆,则清气不能下达而出现咳嗽烦闷症状。这些都是肾脏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而非三脏疾病,辨证时不仅要根据脉证来判断发病脏器,还要根据年龄、病因、传变来综合考虑。

文中“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的论述,不仅提出了体质情况对治疗的影响,也指出了中医治病要因人制宜的原则。提示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治疗时针对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例如:性别方面,男女的生理不同,各有特殊疾患,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年龄方面,小儿脏腑柔弱,老人气血衰少,各有其常见疾病;体质方面,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往往不同,所以身体素质也不同,不但强弱不同,体质也有偏寒偏热或素有某种慢性疾病等的不同;职业方面,工作条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等。这些都是《内经》思想对治疗学的发明,也是后世医学工作者临床实践所宜遵守的规范。)(一例肾病的诊断——读《黄帝内经》素问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2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墯,咳喘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雷公问:另有一个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大便出血,我初步诊断的结果是肺病,其脉象是浮大而紧也与病症相符,但我还是未敢治疗。有一个鲁莽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么病呢?)(雷公又问:有一病人,四肢怠惰无力。喘息咳嗽,肠风下血,我去诊察,以为是伤肺,切其脉浮大而紧,我不敢治疗,面某个医术粗劣、平庸的医生却用砭石治疗,病人出了'更多的血。血止后全身轻快而病愈,这是什么病呢?)(【原文】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1熟,五藏消烁2,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3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456,咳喘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译文】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销熔,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俗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么病呢?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人体之病求之于气的问题,夫从容者,气之谓也。三阴者,长女、中女、少女也。太阴为长女,故当求之于腑,腑阳而主开也;少阴为少女,故当求之于经,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厥阴处于两阴中之交尽,故为中女,是以求之于脏,脏阴而主阖也。此因三阴之气而见于证之头痛筋挛,脉之浮弦而石,故当求之于三阴气之开阖枢。若只论脉证,非从容之谓也。夫三阳之气,合并于太阳者,天之阳也。是以三阴之气,合并于少阴,少阴者,在下之精水也。盖合而为一阴一阳者,天之道也;离则为三阴三阳者,人之道也。人道通于天道,皆可分而可合者也。八风菀熟,人之阳气行于上下四旁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谓五行之气运于天地之中,有相生而有胜克也。浮而弦者,此肾气之出入肝脾而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肝脾之气下归于肾,主肾气内着也。夫在泉之水,随气而运行于天表,是以怯然少气者,乃水道不行,故使形气之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上逆于心肺也。此五脏之三阴,总归于一气,一气而复贯通于五脏者也。知天道之气交,阴阳之离合,而后能从容中道。若言肝脾肾三脏俱行,不在阴阳离合之法也。——4.人体之病求之于气的问题

——————————————————

【注释】1.菀:(wǎn挽)古同“蕴”。《诗·桧风·素冠》:“我心蕴结兮。”《诗·小雅·都人士》:“我不见兮,我心菀结。”《管子·中匡》:“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者。”《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楚辞·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这里用为郁结,积滞之意。

2.烁:(shuò硕)古通“铄”。销熔。《周礼·考工记·总敍》:“烁金以为刃。”《庄子·胠箧》:“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国语·周语》:“众口烁金。”

3.冤:(yuān鸳)屈缩,不舒展。《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广雅》:“冤,曲也。”《汉书·息夫躬传》:“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4.支:(zhī芝)古通“肢”。《管子·小匡》:“尽其四支之力。”《管子·君臣上》:“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淮南子·原道》:“四支不勤。”这里用为肢体之意。

5.解:(xiè卸)古通“懈”。《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幼官》:“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韩非子·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易·杂卦传》注:“解,缓也。”这里用为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之意。

6.墯:(duò剁)古通“惰”。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隋,劳而不慢。”《韩非子·南面》:“是以愚赣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说文》:“惰,不敬也。”《广雅》:“惰,懒也。”这里用为懈怠、懒惰之意。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解读九针要考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要死守教条,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咳喘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既然要引物比类,其实就是衡量各种有形与无形力量的比对,那么也就是说,和各种势能有关。至道的内涵,“至”,说明古医学思维是一种势能思维,而“道”与规律医学有关。所以,既然称为至道,肯定指明了是接近真相的一条道路。)(黄帝说:你所能治的病已经很多了,你所知道的医理也不少了,但对这个病人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那位鲁莽的医生能够碰巧治好这个病,)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高明的医生治病,首先要遵循法度,取象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能拘泥于经书。这个病例,脉象见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独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指阳明胃经)不能胜三水(指太阴脾经),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阳明胃经所致。大便出血,是由于脉急而血溢其外。你把本病诊断为肺病,是判断失误而说的狂悖之言。诊病不能取象比类,是知之不明,(就会造成判断失误)。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是鼻出血就是呕血(,但不会出现便血的症状)。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这就好像,天不分其形,地不分其理,黑白不能分辩,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现在我传授给你取象比类的《从容》方法,它被称为诊断的法规,是最高明的医道。)(譬以鸿飞,亦冲于天,譬如鸿雁,有时也会飞到高空。这里是比喻粗工治病的成功,犹如鸿雁冲天,是偶然所得。)(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知道的病已很多了,然而对此病来说,是你错了。譬如鸿雁,亦会飞至高空。然而圣人治病,是遵循医理法度的,引物比类,从而达到神妙莫测的境界,察上便知以下,不必拘泥一经。现见脉象浮大而虚,是脾气外绝,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独归于阳明。阳明不胜太阴,因此脉乱而失其常。四肢怠惰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关系。喘息咳嗽,是水气并于阳明的原故。大便出血,是脉气并急,血不行于脉道的缘故。假使认为是伤肺的病,就好像失志狂言一样。由于不能援物比类。因此了解得不够明彻。伤肺之病。是因为脾气不足。胃气不清,肺经之气失却应有的功能,肺脏虚损败坏,经脉失去宣发肃降输布精气的作用,五脏的精气漏泄,不是衄血,便是呕血,这是两种病不相类同之处。譬如天之无像可求,地之无方可理,黑白相差甚远。这是我的错误,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这里明确引用并比类《从容》的内容,因此称为诊法的法度,因为它们确是至善之道的缘故啊。)(【原文】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咳喘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译文】黄帝说:先生所能治的病,能知道的病已经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令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者,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常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也。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先生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篇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的问题,夫地居人之下,大气举之,无所凭依,而水天运转于地之外,然复贯于地之中,上与天气相交,而为云、为雨,是以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于此有人者,言即于此肾脏,而有人病四肢懈怠诸证。夫四肢懈怠,脾土病也。喘咳者,水气并于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粗工之所用砭石而病愈者,治在经脉也。故子之所能,亦多知治经脉之法。若夫一脏之精气,贯通于中土,上乘于肺金,则子与此病之大义失之矣。是以圣人治病,循阴阳之法度,引物比类,譬以鸿飞,亦冲于天。盖鸿乃水鸟,或渐于岸,或渐于飞,而冲于天,是鸿之有序而渐进于上也。犹在下之精水,通贯于地中,而上交于天;犹人之肾精中贯于脾胃,而上合于肺也。故圣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仅守其经乎?无形者,气也。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乃无形之气通会于中,有形之水,渗灌于内,犹地之有理路,水气通灌于中,故掘地而得泉也。是以人之形身,譬如天有无形之气,地有无形之理,水随气而渗灌于中,复上交于天也。乾为金,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也。吾以为先生知之,故不告知先生,先生止以《经脉》之上下篇而论,是以黑白之理相去远矣。与吾所论幽冥之道,失之过矣。今明此引比类从容,是谓至道,其于经脉之论宜轻而重在天之大道,是以名曰诊轻。——5.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的问题)( 雷公说:我遇到一个患者,出现了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胆怯、呼吸气短、干呕、叹息、腹部胀满、时常惊骇、瞌睡少等症状,这是哪个内脏产生的病变呢?患者脉象浮而弦,用力切按则坚硬如石。我搞不清楚病因,这才再次请教怎样诊治脾肝肾三脏疾病,以便取象比类融会贯通。

  黄帝解释说:遵循天地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变化法则,就很容易讲清楚。如果是老年患者,应在六腑探求病因。如果是青少年患者,应在经脉探求病因。如果是壮年患者,则应在五脏探求病因。你刚才所讲,全都搞错了。

    外界四时八节虚邪贼风侵害人体,滞留郁结就会产生内热。五脏精气被消耗,便是邪气感染所致。如果患者脉象浮而弦,就表明肾脏精气不足。脉象沉而坚硬如石,就表明肾脏精气瘀滞。患者出现胆怯气短症状,就表明体内水液通道运行不畅,使得形体和血气皆被消弱。患者出现咳嗽和烦闷症状,则是肾脏精气上逆所致。人体血气循环出现异常,起始病因只在一个内脏。如果说脾肝肾三脏都是起始病因,这肯定不符合天地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变化法则。

  雷公说:我还遇到一个患者,出现了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大便出血等症状。患者脉象浮大而紧,我初步诊断认为是肺病,但还是不敢贸然进行调治。有一个道行粗浅的医务工作者,采用砭石术进行泻实调治。患者病愈后,出血很多。血止以后,才感觉到身体很轻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黄帝说:你能调治的疾病很多,你学习的医术知识也不少。然而,你对这个患者的诊断却失误了。就好比鸿鹄高飞,也能上冲云天,却永远无法到达宇宙太空的边际。圣人诊治疾病,都是遵守大道法则恪守天度,象形会意取象比类,由上到下掌握冥冥之中的细微变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学习大道医理知识,又怎能僵化固守书本里的经典教条呢?

    譬如这个患者,脉象浮大而虚,是脾脏精气完全外泄造成胃脏外水液归入足阳明胃经的征候。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二火,不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三水,会造成人体经脉血气运行乱变化无常。患者四肢懈怠无力,是脾脏脾精气运行循环不通所致。气喘咳嗽,是水气并入足阳明胃经所致。大便出血,脉象浮大而急,则是血液运行循环不通所致。如果将此病因诊断为肺脏精气伤损,就是判断失误的狂言乱语。

    诊断疾病不能博引旁证取象比类,就是知道却不明理。譬如肺脏精气伤损,脾脏精气失守,胃脏精气混浊不清,经脉血气运行循环不通,胃脏精气败坏,经络系统血气衰绝,五脏精气泄漏,患者不出现流鼻血就会出现呕吐症状。肺脏和脾脏病变,二者不相类同。如果搞混了,就像是天无形地无理,黑白不能分辩,这就相去甚远了。你的这些失误,也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再给你讲。现在,我就把博引旁证取象比类的《从容》知识清楚地传授给你,并且将其重新命名为《诊经》,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大道医理。

黄帝内经中认为临证治疗比类从容的重要性

【原文】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堕(1),咳喘血泄(2),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3),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4),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咳喘者,是水气并阳明(5)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6)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7)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8)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9),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

【注释】

(1)解(xiè)堕:解,通“懈”。解堕,即懈怠无力。

(2)血泄:即大便带血。

(3)鸿飞:指鸿雁之飞行。

(4)化之冥冥:此言技术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能达到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的境地。

(5)水气并阳明:此言由于脾虚而水气泛溢于胃。

(6)脉急血无所行:脉为血之府,因气乱而致脉行急疾,血行失常而外溢。

(7)由失以狂:犹如狂言妄语。由,通“犹”。

(8)不衄:不出鼻血。

(9)比类、从容:皆指上古医经篇名。

【白话详解】

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便血,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率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么病呢?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已经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

今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大便出血,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常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那诊断太随意了。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认识还不够明确。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

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篇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

【按语】

本节在分析脾肺同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证临证治疗比类从容的重要性。经文以“四支解堕,喘咳血泄”、“脉浮大而虚”为例,论述脾肺病机致病的不同辨证,指出四肢懈堕乃因脾精不行,喘咳为脾虚而水气泛溢于胃腑所致,脉浮大而虚系由脾气外绝,不能为胃主行津液之象。说明脾有运化水液的功能,在水液的上下布散运动中起枢纽作用,由于脾气虚脾不散精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留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表现为四肢懈怠。脾胃之气升降相因,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表现为水溢于胃而喘咳。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个功能赖于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障碍,气血生化无源,气的固摄功能势必减退,表现为气乱脾失统血而血泄。临床表现及病机均与伤肺者有所不同,若见伤肺宜见衄血或呕血之症,是肺脏损伤,治节不通以致经脉偏绝之故,所以也可同时出现五脏之气失守的表现。因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有密切联系,两者虽相类而病本不同,提示诊病时应于相类中从容辨其差异。

文中有“二火不胜三水”句,因文义较难理解,注家有不同的解释。《素问释义》云:“二火三水不解,前所列症亦无脉乱无常之文,误衍也。”认为系传抄衍误。王冰则云:“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指心肺,三阴脏指肝脾肾,因三阴脏之气胜二阳脏之气,五脏各不协调,故见脉乱无常。吴昆云:“二火,犹言二阳,谓胃也;三水,犹言三阴,谓脾也。言脾太阴之气外归阳明,阳明不生太阴,是以脉乱而失其常,常脉浮缓,今失而为浮大虚矣。”结合文义,似以吴注为胜,可供参考。)(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读《黄帝内经》素问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3

总结

  在上一篇,著至教论篇中,我们曾经提及了"上知天文,下知地地理,中知人事"的这个观点,指出,作为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全面掌握包括天文地理人事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东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这正是《黄帝内经》始终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而本篇同样也继承了这一观点,即取象比类。

  什么叫取象比类?,形象;,同类;意指摘取自然界中形象的东西,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以增加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举例来说,大家一定知道,中医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哪来的观点呢?其实这正是来自于自然界,春天,自然界里万物生长发芽,一片生机勃勃,此时,人体也是开始生长的时候;到了夏天,万物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人体也如是;到了秋天,秋风劲起,草木开始枯黄,气温开始下降,人体也开始增加衣服,身体也停止生长,张开的汗毛孔也开始收敛;而到了冬天,自然界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体也开始收藏进补,以为来年生长储存能量,这些把自然现象运用到人体的做法,就是取象比类法。再比如,很多中药中舒筋活络的药,都来自于植物的藤,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钻"的能力,古人也正是采用取象比类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把这些植物运用到人体上获得了成功。

  因此,作为一名中医,一定要学会取象比类法,有助于帮助我们将复杂的事实做简单化理解,以此才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成为一名上医。

归纳:本篇《示从容论》,主要论述的是气的问题,气得天之道,出于自然,不待勉强,即孔子之所谓“从容中道,圣人也。”故示之以示从容之道,因以名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