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修渠沃关中

 涛儿—taoer 2022-09-24 发布于辽宁
图片

郑国修渠沃关中

图片

在古文名篇《谏逐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年秦王嬴政下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逐客令,李斯极力劝谏而写下此文,因文章论辩有力而成为传世之作。然而你知道秦王为何突然下旨驱逐在秦客卿吗?这背后与黄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为您讲述的是郑国修渠沃关中。

图片

公元前290年各国局势图 资料图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继位第二年,接受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兴工引泾”的建议,开始修建引水灌溉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从今咸阳市泾阳县张家山瓠口引泾河水,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北低的地势条件,以自流的方式,将水引至300里外的洛河,形成全部自流灌溉的系统,最大限度控制灌溉面积,当时涉及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约合现在的280万亩田地。

灌溉农田、增田扩产,这原本是件好事,但它起因却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战国末年,韩国为缓解秦国军事威胁,特意派遣郑国出使秦国,让秦国大兴土木修建水利工程,以此分散秦国精力、暂缓攻打韩国,为韩国争取一线生机。然而完工前夕,韩国的“疲秦之计”被秦王识破,遂要以此驱逐在秦所有客卿,便有了开篇李斯的《谏逐客书》。同时,水利专家郑国也临危向秦王进言,称“渠成亦秦之利”。秦王醒悟,不仅取消逐客令,还以主持修建者的名字为工程命名,故而得名“郑国渠”。

图片

郑国渠引水口遗址 资料图

郑国渠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也是秦国强盛和统一中国的见证。起初韩国以“疲秦”为目的派出郑国修渠,却不曾想反而成就秦国统一大业。

在讨伐六国期间,秦国需要大量兵源和粮草,在郑国渠完工前,秦国10多年就经历了6次荒旱,而郑国渠的启用,使得“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合今125.5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郑国渠使得关中连年丰收,成为保障秦都咸阳,乃至后世汉唐长安城的重要粮食基地。

图片

郑国渠位置示意图 资料图

工程所采取的“弯道取水”技术,以合理比降处理了北方渠道泥沙淤积问题;通过“横绝”方式解决了渠道跨流域建设的难题;以“淤灌”的方式改造了沼泽遍布、盐碱化的渭北平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1976年实测,郑国渠渠线长126公里,且汇集沿途冶峪、清水、浊峪等小河水流,扩大了水源,增加了受益面积,使得干旱时节仍能通过渠道送水保障上百万亩灌区的用水需求,孕育了关中沃土。

图片

关中沃野 资料图

2016年,被称为“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因其工程先进的技术、显著的效益,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被郑国渠滋养的关中地区,也同样记录和见证了中国璀璨的农耕文明。

图片

主播丨陈帅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文案丨罗景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音频丨张诗剑

校对丨王瑜 孟笑冉(见习)

参考文献丨《郑国渠的作用历史演变与现存文物》《人水和谐的文明杰作—解读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