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胸部X线解读&临床思维 ![]() 如何正确解读胸片? 如何在胸片上寻找病灶位置? 请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放射科贺文主任 从成像原理入手解读胸片 讲者介绍 ![]() 贺 文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放射科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 一、胸片成像原理 ![]() 1.X线密度 (1)X线密度的取决因素:①物体自身密度;②物体厚度 ; 例:肋骨密度<纵膈密度(更厚)。 (2)X线仅能分辨4类密度的物质→→→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空气 (密度由高到低)。 2.边缘遮盖原理 两个X线密度有差别的物体相邻的情况下,形成X线密度有差别的界面。当原有密度差别消失时,界面也消失。 例: (1)肋骨显影(即肋骨边缘清楚)的原因:肋骨与相邻肋间肌的密度有对比; (2)如果胸大肌边缘清晰可见:提示有皮下气肿。 故只有清楚相邻解剖结构,方能读懂平片。 ![]() 二、纵膈轮廓的构成 ![]() 胸片上的“轮廓”是指的最外缘。 1.正位胸片 (1)右侧纵膈(由上至下):上腔静脉、右心房 (两者长度1:1); (2)左侧纵膈(由上至下):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肺动脉段、左心房、左心室。 2.侧位胸片 (1)纵膈前缘: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弓; (2)心影后缘:左室。 3.拓展 (1)如何区分左右横膈:右侧横膈完整,左侧横膈前三分之一不可见(被心影挡住); (2)平卧位时胸腔最低点:七八胸椎(而非肋膈角),故平卧位时应于此寻找是否有少量胸水。 ![]() 三、临床应用示例 ![]() 1. 上腔静脉置管位置——从胸片上判断 (1)上腔静脉起始:右侧胸锁关节。 (2)上腔静脉终点: ①右纵膈中点; ②气管与右主支气管分叉附近(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 2. 心脏大小的测量 人与射线机距离:2.0m(不同于一般平片的1.8m;床旁胸片的0.75m)。 3. 胸片里的皮肤皱褶线 易误诊为气胸线。 鉴别要点 (1)胸片上皮肤皱褶线以外仍有肺纹理; (2)皮肤皱褶在其边缘处有密度增强的改变。 ![]() 四、正侧位胸片的肺门与肺纹理 ![]() 1. 肺门(影像学定义) 肺门是位于肺内带、中野的树根状阴影,是肺段到肺叶范围内的血管、支气管、淋巴管的混合影。 (1)右侧肺门:Y型。分上下支,上支主要为肺静脉,下支主要为肺动脉; (2)左侧肺门:逗号状。 2.“肺纹理增粗”的意义 正常时,肺纹理仅在肺野内、中带可见(外带肺叶纹理过细不可见),故如果在肺野外带可见肺纹理,则提示肺纹理增粗。 3.肺血管与支气管直径 (1)右上肺门一对相邻的结构——胸片的地标性结构 ①外侧:右上叶前段支气管(外空心环),边缘光滑、锐利、纤细; ②内侧:右上叶前段肺动脉(内实心点); 通过观察此结构,来判断血管、支气管的病变。 (2)上、下肺血管与支气管直径的比较 ①上肺:血管较细,支气管较粗; ②下肺:血管较粗,支气管较细。 ![]() 五、通过胸片寻找病灶的思路 ![]() 1.正位片 (1)是否双侧肺野密度对称; (2)是否纵膈边缘清晰; (3)是否右膈下密度≈纵膈密度。 2.侧位片 (1)是否胸椎密度从上往下逐渐降低; (2)前纵膈与后纵隔密度是否相近; (3)是否两侧横膈均可见(否则提示: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实变)。 作者:贺文 整理校对:黄姝伦 编辑:韵文 审核:兰学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