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对艺术追求的是内在永恒的情趣,因此我主张返璞归真。 对艺术来说,不是可能不可能或者合理不合理,而是有情趣还是没情趣。 对一个画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情趣。天分和素质都还不是最重要的,若一个画家情趣高尚,又有天分,再有良好的素质,则一定能成功。 在天分与素质之间,素质似乎比天分更重要。素质是指一个画家长期的永不满足的追求(如李可染的勤奋便是)。但这些都是必须在有好的情趣的前提下才有价值。 情趣固然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天分并不决定情趣。反应敏锐、理解力强、过目不忘,这与天分有关,但这一切与情趣是两回事。 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都是智力高超者。知识可以靠勤奋和记忆力,而智力必须有灵活的逻辑性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一个缺乏文化素养的画家,必然会暴露其应变能力的短缺。 以寻常的语言,表现不寻常境界。 立身不在高处,则高雅不出,高古不至。 大致说来,从艺者天分气质为重。 晋东海王越云:“学之所入浅,体之所安深。”若气质低劣,苦学何用? 再创造的新和谐,就可能是人们要求于艺术家的特具素质。有不少画家,他连重复旧的规范都达不到和谐的程度,要他再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使技巧隐蔽,就必须使形象真切。真切能使人陶醉,在先征服观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施展你的技法。所以形似也好,意象也好,作为直观的对象,总得让人可以感觉到具体的真的东西才是。我也曾经迷恋过技术,追求娴熟的技能,后来我才知道绘画的技艺只是较低级阶段的表现能力。只有将这些技术融进感觉,升华为感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 大致说来,绘画是由智力意向和情感意向结合起来的产物。儿童侧重于感情意向。到底什么是绘画?把最通情达理的生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为可视形象,就是绘画。“自我”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在感受和表现时于无形中偶尔一现。 草木本无情,文人缘物以寄情,根据其生态的自然特性,以直觉的美感、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人文思想和追求的浪漫色彩。所以“四君子”的独立成科,在唐代之后中国写意画中,屡画不厌,风行至今,与诗词歌赋一样,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因为它蕴含了文人的哲理理念和种种遐想的多品味的媒体。 由于文人的人文内涵,一开始就将绘画艺术导入绘画本体中最深层的表现,所以,中国的传统写意画一直在传统的本体中演进。因为本体中自具的条件丰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外来的影响终成“中用”,无法改变(实也不必改变)传统绘画艺术的观念和艺术方向。 李方膺有句:“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花秆是吾师。”是见文人的个性修养,外师造化,开创新意,亦是文人写意画能自律自强的实例。 ![]() ![]() ![]() ![]() ![]() ![]() ![]() ![]() ![]() ![]() ![]() ![]() ![]() ![]() ![]() ![]() ![]() 曾宓(1933-2022)号三石楼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