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米,以及他的中西合璧美食纪录片

 深溪虎堂 2022-09-26 发布于上海
第一次知道大米这个人,是从他主持的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开始的,觉得蛮有意思,后来便又去追他的《面面大观》&《面面大观2》,越看越喜欢,不由得对于大米这个人以及他招牌式的中西合璧美食纪录片越来越有兴趣。


被各路吃货昵称为大米的这位洋老外本名唤做Jamie Bilbow,虽然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英国人,却是从两岁起就在中国生活,所以我们把他当做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似乎完全可以说的过去。


这样一种和他人迥异的成长经历,不仅给他带来了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且赋予了他一种沟通中外,吃遍东西的独特优势,而且在今天全世界越来越大融合且不可逆的趋势之下,自然会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是的,中西合璧是大米所有纪录片的招牌特色,用一个懂中餐的西方人眼光来看中餐,然后再用一个懂西餐的“东方人”眼光来看西餐,单单是这种味觉上的碰撞便足以令人食指大动,口水直流。


更不要说其实在美食背后默默支撑的无疑是各地文化,小到饮食风俗,大到历史变迁,比如丝绸之路的两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罗马和西安的各色美食,会不会也发现一些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蛛丝马迹呢?


除此之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撞,传统文化和现在文化的传承,都可以在一茶一饭中寻觅到时光流转的痕迹。虽然由于篇幅所限,导演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进一步深挖,但是已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激动人心的窗户。


而且走在自己美食之旅上的大米,始终满怀着一种对于食物的尊重,对于差异化的好奇,以及基于二者之上的朴素味道,有时候我们把它称之为接地气。


没有那么多居高临下,也没有那么多矫揉造作,从他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你就会知道,这就是个如假包换的吃货,他是真的爱吃,会吃,懂吃。一路走来,他都是在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在不停的吃,这样一种“我不胖谁胖”的精神无疑将会极大的感染屏幕前的各路吃货,要知道天下所有的吃货,可能肤色不同,可能语言不同,可能口味同样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胃一定是相通的。


除此之外,最令人佩服的是大米不仅会吃,而且会做!虽然没有人要求一个美食爱好者必须先得成为一个特级大厨,但是如果你连杀个鱼,炖个汤,炒个鸡蛋都干不好的话,那么你恐怕很难让人相信你对于美食的鉴赏能力,到底有几分是来自于真情实感,还是只是玩弄一些文字游戏而已。


作为一个六岁开始进厨房的真·吃货,大米不仅会做,而且做得好,更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他在每一集最后的厨艺展示环节都能够把“中西合璧”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面对的挑战。


无论是食材的选择,还是烹饪手法的借鉴,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使得这个环节每每成为最令人激动人心(口水直流)的一刻,迫不及待的让人想知道他又会鼓捣出什么新花样。到底是意大利面配上陕西岐山臊子,还是藏式糌粑混搭提拉米苏,或者干脆来个中西发酵食物满堂会,光是想想这些,便已经令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怎么样,要不然一起来看看大米的中西美食大融合之旅?包你过瘾!

纪录片面面观

自嗨锅可以吃,自嗨式的美食纪录片就算了|最美不过菜市场

冷门佳作 | 谁杀了调查记者

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我们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大卫·爱登堡的一生

 如果世界没有人类会怎样 | 地球改变之日

慎重!阅读本文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不适 | 渔业阴谋

越来越好看的早餐中国

蜂蜜之地:你一半,我一半

老广的味道果然一流,不得不服!

银幕上的理想生活:最大的小小农场The BiggestLittle Farm

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好久不见,武汉

细思极恐的大数据之殇:《隐私大盗》

《美国工厂》说得可不仅仅是一家工厂那点事儿

疑点重重的《伊卡洛斯Icarus》

这才是纪录片本来应该的样子:《恐怖分子的孩子们》

《黎明墙The Dawn Wall》VS《徒手攀岩Free Solo》:山到极顶我为峰!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非典型BBC作品:大猫日记

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别轻易假设你所说的别人都会懂: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个资深影迷眼中的《地球·神奇的一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