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小比较的系统化认识(低年级)

 慢点数学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上图中小猴与小兔只数同样多,这是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的结果。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同样多,他们的回答也非常简洁:因为他们都是4只,所以一样多。

人家回答的也非常正确,小猴集合中有4个元素,小兔集合中也有4个元素,元素个数同样多,当然小猴只数与小兔只数同样多。

但要问松鼠只数与小熊只数哪个多、哪个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多数学生只能说出松鼠多小熊少,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就出现了不少错误的说法,甚至也有学生用到了减法5-3=2来说明松鼠比小熊多。这些说法不是说没有道理,但这些说法现象的背后,却反映出学生缺少对比多比少的系统化认识。

结合前面学习1-5的基数意义,也就是指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那么关于自然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应该是集合间元素个数多少的比较问题。这样就会涉及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怎样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比较后的结论怎样描述等问题。

一、建立标椎

现在要比较松鼠只数与小熊只数的多少,可以选择松鼠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也可以选择小熊只数为比较的标准。

二、一一对应

如果选择松鼠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那么就要拿小熊的只数和松鼠的只数进行比较,怎样比呢?

拿一只小熊就和一只松鼠对应,再拿一只小熊和一只松鼠对应,最后一只小熊和第三只松鼠对应。这样小熊比完了,但松鼠还有剩余。这就是通过建立一一对应,去比较事物多少的方法。

如果选择小熊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那么就要拿松鼠的只数和小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拿一只松鼠就和一只小熊对应,再拿一只松鼠和一只小熊对应,最后再拿一只松鼠和小熊对应。这样小熊比完了,但松鼠还有剩余。

通过这种对应的方法,使不同集合的元素之间建立了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相同数量部分,一是多出的数量部分。

三、结论描述

通过建立标椎、一一对应之后,学生就会体会到:

当选择松鼠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时,是拿小熊去与松鼠一一比较,得到小熊比松鼠少。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小熊去与松鼠比时,是小熊比松鼠少2只。

当选择小熊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时,是拿松鼠去与小熊一一比较,得到松鼠比小熊多。也就得出,松鼠去与小熊比时,是松鼠比小熊多2只。

选择比较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样。这也是不少学生对谁比谁多与谁比谁少感到困惑的原因。

1:

如果以三角形作为比较标准,那么得到圆形比三角形少;如果以圆形为比较标准,那么得到三角形比圆形多。显然,是以圆形为比较的标准。

2:  8>□,方框里最大填几?

8>□,说明8比方框里的数多,那么方框里的数就是比较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未知的,又要求是最大的,不妨画出图形:

从图中明显可以得出,方框里最大填7。如果把问题改为“方框里可以填几”,那么从图中就能直观看到,比较的标准数量可以为7、6、5、4、3、2、1、0。

有人要问,这样做不是太麻烦吗?能直接得到的答案为什么还要绕来绕去?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字本来就很抽象,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就更加抽象了。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要从直观建模开始。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是不是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

3:8+(  )< 14,14-(  )> 6,(  )-8 < 6,括号里分别最大填几?

我们以第二题为例,进行说明。

14-  > 6,是以6为比较的标准,与6一一对应后,比6大的最小(为什么最小?因为差越小减数就越大)的数是7,所以大于号左边整体为7,那么14-(7)=7。因此,括号里最大填7。

此题考查两个知识点:被减数减数差的大小关系与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难度比另外两题要高一些。

可见,运用系统化的观点,把数学问题之间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化认识,不但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种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