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曾小云:长联写作技法探微——以王镇藩题黄鹤楼楹联为例

 文山书院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初学者写作长联,通常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上下分工不明确,二是材料选择不精当,三是谋篇布局不严谨,四是虚实搭配不合宜,五是表达方式不丰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以清人王镇藩题黄鹤楼楹联为例,拆解长联的写作技法。联文如下:

形势出重霄。看江汉交流,龟蛇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更四顾无边,尽教北瞻岘首,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

沧桑经几劫。举名公宴集,词客登临。感古怀今,都付与白云夕照。溯千年以往,只数笛弄费祎,酒贳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

一、

明于上下分工

楹联分工,即围绕一个题目或主题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或曰层面、维度)来写。不同的角度可以互相转换和切换。如何确定角度?可以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以楼阁楹联为例。从物这方面考察:一来楼阁作为建筑,属空间艺术,故可从空间角度切入;二来楼阁往往是古迹,故又可从时间角度切入。空间和时间角度,又可转换成地理、历史角度。从人这方面考察,登楼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观今景,二是怀古人。故分工可以从感觉角度切入:前者是视觉感觉,写所见;后者是心理感觉,写所想。绝大部分楼阁楹联,尤其是长联,其分工大抵如此,此联亦然。

上联,首句“形势出重霄”,即从地形、地势下笔,这是空间、地理角度。后面延续这两个角度,重点写登楼所见。“看”“豁目”“四顾”“北瞻”“东望”云云,皆围绕视觉这一感觉角度展开,写眼中所见。下联,开头“沧桑经几劫”,变换了角度,写时间、历史。后面延续这两个角度,重点写登楼所想。“感古怀今”“溯千年以往”云云,以及罗列费祎、吕祖、崔颢、李白等历史人物,皆围绕心理感觉的角度展开,写心中所想。

分工既已明确,行文就有大致的纲领和“套路”,便于下步组织材料和语言,可避免角度单一、内容重复、杂乱无章之弊病。故笔者认为,在搜集整理好材料之后,构思下笔的第一步即为明确上下联分工。揣测此联作者构思亦应如是。

二、

精于选取材料

黄鹤楼作为历史文化名楼,积淀了丰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内涵。如何选取材料体现“这一个”楼阁的典型个性特征?此联作者重点把握了两个度。

第一,精选具有高知名度(或曰曝光度)的景物和人物。此联所选的景物,“江汉”“龟蛇”是黄鹤楼周边知名度最高的山水,“明月清风”“白云夕照”是黄鹤楼最具典型特征的自然风物(化用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惟有清风明月知”、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岘首”“雪堂”“岳阳”“滕阁”,是武汉四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所选的四个人物“费祎”“吕祖”“崔颢”“青莲”,皆为著名的文化人物。

第二,精选具有高关联度(或曰匹配度)的景物和人物。与黄鹤楼密切相关的景物和人物太多,即使一副长联也容纳不下,那如何精选呢?这就要考察这些景物、人物之间的关联度。所谓关联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兼容度,这关乎语意、分句、自对能否密切衔接;二是对比度,这关乎景物、人物之间能否形成强烈的张力。此联中的自然风景,如“明月清风”“白云夕照”,皆关联密切,俨然CP明星、黄金搭档。周边名胜中,岳阳、滕阁与黄鹤楼并列江南三大名楼,岘首、雪堂虽稍嫌另类,但因有羊祜、苏轼加持而名气不在三名楼之下。故四者能够并立兼容,毫无违和感。再看历史人物,费祎是三国时蜀汉名臣,吕祖是唐代道教人物、传说二人都曾在黄鹤楼驾鹤而飞。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青莲即李白,二人都曾登临黄鹤楼并留下传世名篇。四人两两一组,互相配对,很是相称。若换上与黄鹤楼相关的其他人物,如孙权、牛僧孺这类政界人物,便显不谐不搭。但并非反差很大的不同类景物和人物就一定不能并列,若两者可构成强烈的对比进而形成足够的张力,亦可考虑捉对。

三、

工于谋篇布局

相比中短联,长联更讲究结构层次、谋篇布局。此联上下联共二十个分句,各多达十个分句。如何将其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作者选取了恰当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多种顺序。

一方面,结构严密。行文通常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构。此联中的结构主要是总—分。上下联的起句“形势出重霄”“沧桑经几劫”皆为总领,为后文写景、怀古张本,前者突出地势高耸,后者突出历史悠久。后面9个分句都是由开头的总领句延展开来,是总—分关系。下联的第2至10分句可分为两层,第2至5分句(“举名公宴集”至“都付与白云夕照”)是概述,第6至10分句(“溯千年以往”至“笔搁青莲”)是分述。此亦为总—分关系。

另一方面,顺序井然。首先,是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这个顺序主要体现在上下联之间,这点在前文讲上下联分工时已详尽分析。其次,是空间顺序。这主要体现在上联。第2至10分句可分两层:第2至5分句(“看江汉交流”至“好消受明月清风”)是近景,第6至10分句(“更四顾无边”至“南凌滕阁”)是远景。后者写北、东、西、南的名胜,又是方位顺序。此为由近及远、由中间到四周、由北及南的空间顺序。再次,是时间顺序。这主要体现在下联。“感古怀今”是由古及今,“溯千年以往”是由今及古。“只数”后领起的4个分句是由远及近(三国至唐代)的时间顺序。最后,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遵循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前文所述结构中的总分关系即为逻辑顺序的一种。上下联后四分句是并列关系。下联第2至5分句(“举名公宴集”至“都付与白云夕照”)与第6至10分句(“溯千年以往”至“笔搁青莲”)之间,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亦为逻辑顺序的一种。

与楼阁特征和上下分工相适应,全联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总一分结构;在顺序上,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有空间到时间的顺序。空间顺序又有由近及远、由中间到周边、由北到南的顺序,时间顺序又有由远及近、由古及今、由今及古的顺序。逻辑顺序又有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结构的严密安排,顺序的自如转换,使全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章法井然。

四、

善于虚实结合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可用“文质彬彬”概括。文是文辞形式,质是思想内容。无论文章还是诗词、楹联,都需要将文和质分配合宜,不能失衡。那么如何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呢?不妨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什么是虚实?一般认为,具象的内容即实,抽象的内容即虚,当然也存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情况,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从表达方式看,抒情、议论的内容是虚,写景、叙事的内容是实。下面试分析此联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上联“形势出重霄”及后面的句子,实写景物为主,实中有虚。既为眼见实景,又带夸张和想象。“江汉交流”“龟蛇拱秀”,为地理实景,“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为登楼可感的实景,亦可让人联想到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所写“惟有清风明月知”的意境,这又带有虚的成分。后面写周边名胜,铺排地理,将空间变得广阔绵延。

下联“沧桑经几劫”及后面的句子,遥想古代风云人物,这是虚。“只数”领起四人,都是历史人物,已经作古,相对于前面“名公”“词客”的泛指,四个具体人物又偏于实。作者在脑海中、在笔尖下,虚构了一幅幅前人活动画面,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总体而言,上联因为从空间、地理角度写眼前所见,故实的内容多一些,而下联从时间、历史角度写心中所想,故虚的内容多一些。作者在上下联之间安排一实一虚,在分句与分句之间交错搭配虚实,在分句中亦实亦虚。全联营造了虚实相生、文质兼美的中庸圆融的美学境界。它提供了避免“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的方法——过实则虚之,过虚则实之。

五、

长于错综表达

短联表达方式相对单一,但长联要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就需要综合使用更多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叙述可以使记事简明扼要,描写可以使记人绘景生动形象。前者是大概勾勒,后者是细部工笔。抒情可以表达情感,议论可以发表看法,说明可以介绍事物性状。一般而言,楹联中记事用叙述,绘景用描写,说理用议论,表情用抒情,极少用到说明。此联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

上联首句“形势出重霄”是描写,“出”炼字生动,形象地突出楼阁之高。“江汉交流,龟蛇拱秀”,两个动词“交”“拱”,动态展现了山水景物。“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是心理描写。“北瞻”“东望”“西控”“南凌”,动词准确生动,是动作描写。下联,“沧桑经几劫”,是叙述。“举名公宴集、词客登临”,也是叙述。“感古怀今”是抒情。“都付与白云夕照”,是抒情,亦带抒情。“溯千年以往”,是叙述。后面“笛弄”“酒贳”“诗题”“笔搁”,是叙述。

全联叙述、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交错使用,富于变化。整体看来,有人物,有景物,有形象,有画面,有感情,有兴寄。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楼阁楹联主题无非写景怀古,其写作技法大抵如上,亦可为其他题材长联所借鉴。初学者不妨拆解、对标、临摹。

附:笔者习作两副

题萍乡武功山

胜观岂雄奇可概?望八百里绵绵,有白鹤冲云,玉龙挟雨,红霞出海,碧草齐天。何高哉!好登临金顶,俯视群山,看峰与我合身为一

福地诚仙圣所居。叹万千年渺渺,想禹王刻石,葛祖炼丹,陈武赐名,徐公作记。俱往矣!宜增补琅函,重排洞府,并衡和庐鼎足成三

题汉中天汉楼

地当三省咽喉,登临豁目,对层阁重霄,邀来谪仙把酒,诗圣放歌,苏轼乘风,陆游书愤。恰好是嚣闹全无,尘埃都净。况四野茫茫,洵美哉!喜凭揽汉江秋月,阆水春波,秦岭晴云,巴山夜雨

城会九州豪杰,俯仰兴怀,叹千年瞬息,遥想高祖称雄,武侯尽智,张骞奋勇,李固竭忠。只剩得将坛碧草,栈道夕阳。纵一时赫赫,俱往矣!冀相承禹帝神功,天威伟力,汗青宏业,丝路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