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93:明心见性才能与天地合德

 新用户17779036 2022-09-27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为什么至诚才能明心见性,才能与天地一起化育万物?中庸书中讲的至诚,和大学书中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自己对了,世界也就对了?为什么说我是一切的根源?关于至诚之道,老子又有怎样的告诫?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我们一起来精读《中庸》的第二十二章,先读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01
我们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
唯有天下能够真诚到极致的圣人,才能够完全显现和发挥上天所赋予自己的本性。
能够完全发挥自己天性的人,才能够完全了解和发挥他人的天性。
能够充分了解和发挥他人的天性,也就进一步了解和发挥万事万物的本性。
能够了解和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苍天和大地一起来生化养育。
能够帮助天地一起进行生化与养育,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和天地并列成为三才,被尊为圣人。
这段文字,子思先生告诉我们,能够真正明心见性,就能够了解他人之心,了解万物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头顶的苍天和脚下的大地,一起来生化万事万物。
也就是他的作用,他的功能,他的德行就可以跟天地并列成为三才。
02
我们读了这段文字,要追问自己一个问题:
圣人从尽其性,一直到能够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这中间的递进关系是怎样的?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我把今年三月份自己读这一段文字,写下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圣人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人。是能够养万民、化万民和治万民的人。
因此,圣人的内心应该与生养天下万物的天地一样。用老子的话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能够彻底放下自我的私欲,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一起生万物养万物,才算在德行上真正做到了向天地看齐,与天地之德合,与日月之明合,成为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
03
其实,子思先生讲的赞天地之化育和与天地叁矣,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大学》书中的治国、平天下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
而平天下的前提是治国,能治国的前提是可以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广度上不同,难度上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要与人打交道。
而与人打交道,要想能够形成最良性的互动,大前提是知人,就是子思先生讲的能够尽人之性。
能够了解家人、国人、天下人的本性,并且顺着他们的本性去教化、去治理、去养育,才能获得他们积极的响应,进而和大家一起了解万物之心,养育万物并善加利用。
04
《大学》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是修好自身,而修好自身的前提又是诚意、正心。
这就和《中庸》书中讲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完全打通了。
其实让自己做到至诚的功夫,就是《大学》书中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功夫。
人为什么能放下自我做到至诚,那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通过听讲,通过人生体验,通过修行的境界,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已经领悟到了亘古不变的中道。
洞察了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与苍天、大地并无二致,理解了阴阳一体,阴阳平衡,循环转化的本质。
已经知道人与我、得与失是一体两面,是必然平衡的,本质上是无你无我无得无失的,便可以彻底放下分别与个人的好恶。
视天下万物为我,内心便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片纯净的真诚。
就犹如一面没有任何杂质和污染的镜面,自然就能够看清他人,看清万物的本性,也能找到和他们互动的最好方式。
这不就是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了吗?不就是让自己变得和苍天大地一样博爱无私了吗?
不就是赞天地之化育了吗?不就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齐天大圣了吗?
05
其实,说了这么多,核心意思用一句当今的流行语就能概括:我是一切的根源
要想能够打铁,先要自己硬。自己对了,这个世界也就对了。
人要想做成大事,建立大功,前提是自己必须成为大人。
只有自己有了大智大勇大仁大爱,才有可能去化育小人,化育万物。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想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员工的忠诚,客户的垂青,都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至诚?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有没有偏离中正无邪的天道?
有没有自欺欺人又欺天的念头和言行?如果有,趁早修正,否则发展到不好收场时,就悔之晚矣了。
我们看看那些入狱的贪官,暴雷的老板,其祸患的根源都是自己偏离了中正之道的心,不再诚,更不要谈至诚。
这些人的教训不可不鉴,不可不防,不可不慎啊!
06
我把3月6号写的这段心得跟大家分享完了,其实如果用简短的话总结一下就是:
如果我们想得到别人,得到更多的人乃至一个国家的人和全天下的人响应,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自己要做到至诚无私,能够跟天地形成一样的德行。
其实至诚无私,就是《中庸》开篇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
没有个人偏好,没有个人好恶,没有个人私立的追逐,能够彻底放下自我。
这样的话,反而能做成更大的事,因为自己的至诚能够感染和吸引、影响更多的人。
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篇尾讲的“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放下自己,越是心中装着他人,反而越容易成就自己,这是天道。
如果每天都想着去多得到一点,多算计别人一点,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被上天清算。
要不然老子也不会讲大智若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