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的内部逻辑

 zqdzly 2022-09-27 发布于广东

最近董宇辉在东方甄选中关于王阳明与心学的发挥收割了一大批粉丝,将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心学讲得非常通俗易懂。遗憾的是,可能是短视频的时间原因,董宇辉并没有将知行合一的内部逻辑关系展开来讲透,以下是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1、理学诞生的背景

孔子死后,儒学分成六派,其中有两派在日后发扬光大,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威风八面;另一派则是心性派,多年后,改头换面成为理学。
儒学在西汉取得正统地位后风光了几百年,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四平八稳的主张在乱世失去了作用,于是销声匿迹,直到隋唐大一统王朝到来,儒学才蹑手蹑脚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高度繁荣,使得儒家思想没有了竞争力。
北宋统一中国后,宋朝皇帝“抑文扬武”使得儒学迎来了复兴时刻。1058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儒家的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王安石将他们从中央驱赶到了洛阳。正是在洛阳,以程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政事的烦扰进而专心致志搞起思想研究。他们放弃了儒家知识分子本应该坚守地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而凌空踏虚地谈起了天道和人性。

2、理学的基本观点

理学是新儒学,它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上存在一种标准,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叫它“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按照三重脑理论这些需求可以认为是人的爬行脑和哺乳动物脑控制的)。除此之外都是“人欲”,这些是三重脑的人脑控制的。比如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必须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3、心学与理学的区别

在理学语境中,心分为性和情,这两种都与生俱来。“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也就是天理。“情”主要指的是七情六欲,情欲是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理学家认为心可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性即理),情不是,因此要求别人“存天理(性)灭人欲(情)”。

正因为将“情”从“心”分出去了,于是理学家认为必须向外界学习,通过对万物的探究,从而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和道理,来弥补心的不足,这就是朱熹式的“格物致知”,即探究万事万物以获得知识。

在王阳明等心学家看来,理学家的愚蠢莫过于此。把原本属于心的情扔出去了,却有拼死拼活地去外面寻求代替情的东西,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王阳明心学认为心本身就是个与生俱来、无所不能的东西,因为它里面有良知,良知是个法宝,能辨是非,能知善恶。至于人心中的“情”,它远没有理学家们说得那么恐怖,它不过是蒙在“性”上的一层尘埃,不过是遮住良知的一片乌云。尘埃一吹就消失,乌云一阵风来就散,不必大惊小怪。
既然心是无所不能的,那我们就不必画蛇添足的去外面寻求什么天理,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说心即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格”不再是探究而是正的意思,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致”是实现的意思,“知”则是良知。

4.正确理解知行合一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但是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首先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同时又要不断实践和运用这些认知。举例来说,如何一比一模拟现场的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仿真测试是一个难点,我们只有不断了解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发展趋势后才有可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否则所有事情都无从谈起。

(2)只有结合“行”,才能真正地理解“知”。举个例子,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但是如何结合工作或者生活的例子进行理解并应用怕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举个身边的例子,近些年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给电信网络结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硬件、虚拟化与应用的三层解耦,云原生以及大区制等,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传统的以省份建设和维护网络的方式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设备厂家的组织结构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否则就很难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加深对知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董宇辉说的在飞行中调整姿态。

(3)善恶的评判标准最终还是要求诸于己。王阳明认为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开了善就无从谈恶,离了恶就无从谈善。一盘红烧肘子摆在眼前,不吃就是恶,因为人性中都有吃的欲望。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就是矫情。但是,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肘子,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毋庸置疑,善恶的评判标准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5.什么是“良知”?如何做到“致良知”?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致良知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向外的,就是要将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要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内的,就是要光复良知。

要做到致良知,首先要听从第一感觉,也就是直觉。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人类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张学良在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撤退,因为东北那么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是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因为他有很多私欲,他想到他的生命,他的家底——东北军,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这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对抗,把军队撤进关内。
要做到致良知第二就是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6.对心即理的拷问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王阳明就是中国人里典型的代表,他的“心即理”是解释人际关系的伦理学的,把“心即理”这一法则从伦理学中拎出来,放到别的学科中,就有点重心不稳,摇摇晃晃了。
不过,这也正是心学的伟大之处。它永远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烦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