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灵胎是突破方证辨证最后一公里的人

 文子天地 2022-09-29 发布于广西

“方证相对应”,大家在学习经方的时候常会听到这个词语。《伤寒论》中的诊治方法是“方证相对应”,《金匮》中的诊治方法也是要“方证相对应”,它们的差异是什么呢?它们的差异就是中间有没有一个病名的概念。先有病名的概念,再方证相对应就是《金匮》的专病专治法;假如没有一个病名的概念,只是在辨别治疗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而随证治之,这就是《伤寒论》的通治法。发现并明确提出这种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方证相对应治疗疾病的医学家,就是徐灵胎。所以我们讲徐灵胎是突破了方证辨证最后一公里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唐代孙思邈开始,一直到清代,历代医生都试图去了解《伤寒论》的奥秘,都在那里琢磨《伤寒论》的根本精神及其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做出了贡献,其中清代的医学家柯韵伯的贡献最大。柯韵伯写了ー本书叫《伤寒来苏集》是学习《伤寒论》的必读之书。他在书中提出《伤寒论》的精髓是“以经类方”,六经辨证先于方证辨证,即先要类经,然后才是方证辨证。柯韵伯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他的《伤寒来苏集》就是这样编的,以六经辨证为纲,方证辨证为目。应该说,到了这个程度,《伤寒论》中的那个精灵几乎已经被他抓在手里了。谁知道,就是由于他过于强调六经,反而让《伤寒论》中的精灵给跑掉了。如对于辨别泻心汤证,他主张首先要辨清泻心汤证是从六经中哪一经演变过来的。“太阳变痞,用生姜泻心;阳明变痞,用甘草泻心;少阳变痞,用半夏泻心。”这种过于理论化的论辨,反而使明确的问题复杂化。那又是谁发现这个问题的呢?他就是徐灵胎。徐灵胎发现《伤寒论》总的精神就是直接的方证相对应,所以他提出“类方不类经”这样一种概念。不类经而类方,仔细把这6个字琢磨琢磨的话,你就会知道,这就是徐灵胎和柯韵伯的区别。他俩都强调方证辨证;柯韵伯强调方证辨证的前面,还需要有个六经作为统领,先分一下六经,再区分六经里边的哪个方证;而徐灵胎发现这样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引起混乱。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会引起混乱呢?觉得一下子很难掌握,有个拐杖,这样走路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这个拐杖反而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呢?我们可以一起先看看宋本《伤寒论》里面的三个条文。

宋本《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大家看看这个桂枝汤是属于六经里边的哪条经啊?是太阳经,是太阳病里面的桂枝汤证。假如以经类方,桂枝汤应归到太阳经,太阳是经也是一个病,说病说经都一样,也就是说归太阳。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个条文里的桂枝汤则归到阳明经去了,阳明病里也有桂枝汤证。再看第27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里桂枝汤又归到太阴经了。你看一下,先辨太阴病对桂枝汤证的作用大不大呢?先辨阳明病对辨桂枝汤证的作用大不大呢?

先辨太阳病对辨桂枝汤证的作用大不大呢?我看不仅不大,反而有阻碍。先辨了太阳病也不一定是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也可能在阳明病里面,也可能在太阴病里面。这就好像一个人有好几处房子,他可以住在东门,又可以住在西门,还可以住在北门,三个都是他的家。你要找他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地去他家里找方便呢?还是直接打电话找他方便呢?这是不言自明的,直接打电话给他,马上就知道他在哪里了;而要是到他家里找,可能他不在这个家里,你不是白走了吗?!桂枝汤可能住在太阳病里,可能住在阳明病里,也可能住在太阴病里,你直接方证相对应,一下子就找到了,不用绕弯子。辨六经病本来是一个辨证的指导,是一个理论的拐杖,但有时候有了它反而带来了麻烦。一步到位,直接方证辨证,其实是最便捷救急的方法,这就是徐灵胎看到柯韵伯类方时提出的一个明确的口号——不类经而类方,也就成为《伤寒论》方证相对应一步到位总论精神具体表现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禅宗有句话:以指示月,指并非月。你说天上的月亮在哪里啊?有的人抬头看不到,你用手指告诉他:“在这里啊!”指头一指就看到了月亮,这个不是蛮好的吗?这个指头的作用就相当于理论拐杖的作用,就好像先用六经来看桂枝汤证在哪里一样,指一下,哦,在太阳病,再看到太阳病里真的有桂枝汤。这不就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吗?但是,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字——“指并非月”。手指头有时候恰好挡在了你的眼前,你看到的是手指头反而没有看到月亮,手指头挡住了月亮。所以刚才我们讲了,桂枝汤证直接去找桂枝汤证就可以了,而如果先辨阳明病,有时就会使你进入另外一个误区。阳明病一般症状是大便秘结,是应该用大黄的,而现在出现了桂枝汤证,当然应该先用桂枝汤,但是你就多了一个疑,到底是用大黄还是桂枝汤呢?这个阳明病就像手指头变成挡住你视野的东西了。所以禅宗讲,一个工具不能够大于客体。指导的工具是好的,但是有的时候,你强调了它,反而就会使你的客体受到了阻碍。“不类经而类方”从禅宗的哲学认识来看,也是对的。月亮在哪里啊?你最好自己抬头看,不要用手指头指,用手指头指的话当然可能要方便一点,但这个方便也有可能带来了麻烦。我们要注意,理论的指导作用和遮蔽作用是同时存在的。

方证相对应,一步到位,很多人对此还存有疑惑,认为通过六经、通过病,再去抓方证更合适。因为理论、理性帮助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向,找到了一根拐杖,历代的医生都有这种思想,柯韵伯也是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徐灵胎,真正看透了这一点,只有他抓住了《伤寒论》方证辨证的灵魂。他提出,方治病是有定数的,而病变化是无定的。徐灵胎在66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伤寒论类方》,这本书包含了徐灵胎一辈子深思熟虑后的成果。徐灵胎是江苏人,是个天才,他虽然是一个著名的医家,但并不是职业医生,他是一个水利学家,又是一个音乐家,是在多个方面都有成就的一个通才,这些方面的成就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医家。他两次进京为皇帝的家属看病,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可见他医术之高明。他与当时一流的文学家也有往来,如袁枚就为徐灵胎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徐灵胎先生传》,传记里徐灵胎先生的风采、文学修养、为人处世、医学的诊治趣闻等一览无余。然而,袁枚毕竟只是一个文学家,对徐灵胎先生医学中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对《伤寒论》最深刻的认识没能讲出来。他只是记录了一些怪异的、让人惊讶的治例,而没有讲出徐灵胎先生医学理论上的成就,这是非常可惜的。徐灵胎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确与我们平时想的不一样。我们平时想的方式如《金匮要略》里面讲一个胸痹病,后面就有治疗胸痹的方,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理中汤等几个方排列下来,说明治疗一个病这个是定的。其实它只是举例,即这样一种病,如果方证对应的话,有这样几种模式可行,并不是把所有模式都列举完而后人误认为,读了《金匮要略》以后,如果是胸痹,就心里有数了,用什么方什么方,这些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这一群方就是治疗胸痹的,这就把知识封闭了。这样的结果,就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我们刚才讲了,临床是最活跃、最变化多端的。一个病,有几种形态,事先只能大概知道几种基本的类型,更细、更复杂的事先猜不到。但是人们不这样想,尤其是西医出现以后,对每一个病,其病因、病理都很明确,治疗方案也都有规定,甚至全世界都是统一的,这使我们古代的一个病对应几个方子的模式,无形之间就得到了迎合。你看西医治病用什么药什么药,中医治病用什么方什么方,里面可以辨证,在里面选一个方子,这就把辨证施治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无法变成总体的辨证施治。可历史上知道这个误解的人不多,柯韵伯那么聪明的人对这一点也还是不理解,只有徐灵胎在写《伤寒论类方》这本书的时候是明白的,他写这本书时已66岁了,通过一辈子的研究,才明确自己的这种想法。过去他也是认为一个病对应几个方子,然后再根据这个方辨别,去抓住这个疾病的方证。他曾经说过:“一病必有一方,专治者名日主方。而病又有几种,每种亦有主方。”然而,到了66岁那一年,他才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他写下了一段话,这段话就是整个《伤寒论》的灵魂:“盖方之治病有定,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他这里就明确地提出病的变迁,很难完全把它归纳成几个方证,是无定的。那病无定的话,医生怎么治呢?还好,方治病有定!每一个方治疗的目标是清楚的。如问,桂枝汤治什么疾病?其回答是,它可以治任何病。只要这个患者符合脉浮无カ、恶风、有汗、头痛等脉症,就可以用桂枝汤了。太阳病里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用,阳明病里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用,太阴病里出现这种情况还可以用。这样就方便了,你不用管是什么病,无论是什么病,只要知道脉浮无力、恶风、有汗、头痛等脉症是桂枝汤证,就可以“万病皆通”了。日本汉方家认为,腹证的表现,一般是腹部的肌肉弹性不差,腹直肌有点紧,抑或正常也有,这就可以使用桂枝汤的方子了。桂枝汤的药方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使用而取效的,所以说“方治病有定”。只要把桂枝汤的治疗目标,也就是桂枝汤的方证搞清楚了,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自己的“本质方证”就可以了。当患者一旦出现各种各样具体的桂枝汤证时,你脑子里马上就会自动跳出来这是桂枝汤证!不需要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这一层的辨证了。徐灵胎那段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劝所有学习经方的人,首先要把这一段话记住,知道方证辨证为什么是可行的,为什么病在变的时候也不怕。因为病随便怎么变,总有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假如这时出现桂枝汤证,我们就用桂枝汤;假如这个时间出现小柴胡汤证,我们就用小柴胡汤;这个时间出现四逆散证,我们就用四逆散;这个时间出现吴茱萸汤证,我们就用吴茱萸汤。一点也不用犹豫,一点也不用事先做好准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证辨证而随证治之,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所以,一经徐灵胎点破以后,“以方类证”就有了很强的生命力,在临床上也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