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札记·第14期】第2章 君子论 第8节 君子之至德——中庸

 陆英图书屋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论语札记·第14期2章 君子论

8 君子之至德——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他把恪守中庸之道,视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并感叹世风日下,这种品德已经长久地缺失了。可见他对中庸的重视。

“中”这个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把它解释成“上下通”和“旌旗杆”两个含义。“上下通”也就是天人相通,为天人合一哲学提供了依据。“旌旗杆”也就是族群的旗帜,居中而示正,引申为一切事物的度、中心、平衡点,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

孔子讲的中庸之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哲学的范畴来讲,它指的是一定事物所包含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度。把握住这个度,就能实现古人所谓“中和”的境界。第二,从伦理的范畴来讲,它指的是人的品德。把度的概念运用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求人们遵循礼的规范,言语行动依礼而行对人对事要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反对任何极端行为。第三,从政治的范畴来讲,指的是允执其中为政者要坚信不疑地把握住“中”这个度,“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的事情。

《中庸》对这种品德作了进一步阐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尊崇道德修养而又追求知识学问。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而又钻研精细微妙之处。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追求高大光明的人格境界,而又坚守不偏不倚、日用平常的中庸道德标准。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庸》的主题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它的最后目的是要达到“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在其中,主观、客观的界限消失了,个体与天地合一了,万物都一体了,这是“极高明”。但是这种极高明就在极平凡的生活之中(《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正因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它是君子终身追求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标。要真正达到中庸的要求,并实行它,是很难的。然而,中庸也并非高不可攀。孔子为人们指出了奉行中庸之道的现实路径:一是要勤奋好学。这样,才能通晓事物之理,把握事物之度,做到恰如其分。二是要执中守礼。“中”,作为哲学概念,它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它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子贡问:怎样做才能把握住“中”呢?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意思是说,按照礼去做呀!这个礼就是用来掌握“中”,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孔子的话告诉我们,遵守礼制与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以“礼”为标准,才能把握住“中”;只有按照“中”的原则行事,才能合乎于“礼”。“礼”体现着“中”,也规范着“中”,按照“礼”的规范说话办事,也就符合于“中”的要求了。

孔子的学生子夏,待人宽厚,常常达不到礼的要求。而子张则办事勇武,不拘小节,常常超过礼的要求。子贡问孔子,他二人哪个更强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超过和达不到,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其实质都违背了礼的标准,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过,又无不及。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凡事要把握住“度”,否则,“过犹不及”,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孔子视中庸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把坚守中庸道德标准的人称为“中行”之人。所谓“中行”之人,就是指行为合乎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人。他认为,这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相处、共事,就退而求其次,和那些奋进的人,或沉稳的人相处、共事。孔子称奋进的人为“狂者”,他们志向远大,率性而为,锐意向前,勇于搏击,但好高骛远,勇力有余而踏实不足,超过了中庸的要求。孔子又称沉稳的人为“狷者”,他们有气节,不与不良现像同流合污,踏实可靠,循规蹈矩,不胡作非为,但言行过于拘谨,踏实有余而勇力不足,达不到中庸的要求。“狂者”和“狷者”虽然各有所偏,但都有可取之处,是可教可造之才。

孔子所说的“六言六蔽”(《论语·阳货》),指明了人有六种好的品德,其反面也就会有六种弊病。这是他运用中庸之道,论述避免六种弊病途径和方法的一个例证。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变得愚蠢,或被人愚弄。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这样的人。在宋国和楚国的紧要关头为了表示不听下属“乘楚军正在渡河时冲锋过去消灭楚军”的建议,专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后才开战结果丧失战机,导致大败,宋襄公自己也送了命。

其二,“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爱聪明,却不爱学习,弊病是放荡而无根基。那些爱耍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就是如此。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爱诚实,却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那个一味相信狼的花言巧语,对狼讲仁慈,讲信用东郭先生,不就几乎被狼所害吗?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伤害别人。孔子还说:“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直率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以合乎礼的方式表达,口无遮拦,出口伤人,也是会坏事的。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作乱闯祸。《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就是一个典型。

其六,“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胆大妄为。《三国演义》中的那个猛张飞,往往在一怒之下就做出了出格之事。

“六言六蔽”与中庸之道是什么关系?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是孔子总结历史经验所做出的一个重要概括,是他对中庸之道的进一步阐述。后人从中提炼出“执两用中”这个辩证的思维方法。“六言六蔽”是孔子“执两用中”思想的具体化:一端即“六言”,指明了人的六种天然的美质;另一端即“六蔽”,“六言”的反面也就会有六种弊病。孔子谈“六言六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虽然具有“仁、知、信、直、勇、刚” 这些天然的美质,但是,仍然必须经由学习,才能成就其德行。因为不好学,就不明其义,不究其实,不悟其理,那么,天然的美质就会转化成弊病。恪守中庸之道,避免六种弊病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要加强学习,持中守礼,这对于君子的品德养成十分重要。孔子把好学看作人的各方面修养的基础,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当今社会,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同样必须加强学习,持中守礼。这个“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我们奉行中庸之道,就要认真学习、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好公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