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天心

 为什么73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作者:贾耿

《易传》在诠释《易经》复卦的“复”和“反复其道”的蕴意时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首提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应是指天地的中心和核心,及或天地的根源和主宰就是心!
《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记》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魏晋王弼曰:“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唐·孔疏曰:“心谓本也。”
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天下之大本,所以太阳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
北宋理学家邵雍有“心为太极”“道为太极”的著名论断。“心”“道”“太极”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心就是太极,太极就是道,它们都是根源而主宰的表述!
心是天下之本,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和核心,在太阳系这个天体中,太阳一阳独大并是太阳系的根,根就是一,所以太阳就是太一!

“易与天地准”“道法自然”,宇宙遥远天地近,宇宙何止是太阳系、银河系!
太阳系就是人类生存的天和地,就是人类顶天立地的大自然,所以“天地之心”应是指太阳系之天体的心,非宇宙之心!
太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恒星星系之一,是太虚中无数个太极之体的一个!
“复”应是指太阳系之天地以“太阳”为中心的“反复其道”之运动,太阳周围的八大行星在其运动本源的指引下周而复始“反复其道”呈同心圆之运动,而太阳则是这个同心圆的中心和核心,用变不动,是太阳系最本底的存在,是太阳系同心圆运动的动源和主宰,所以太阳就是太阳系这个天地本体的“心”,是本来的心,称之为“天地之心”或“天心”或“本心”!
太阳系是由一个中心(太阳)和多个层次的行星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显然是同心圆“反复其道”的圆运动。
八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的公转运动,就是永恒不变的天道,天道就是如环无端“反复其道”的圆运动之道—圆道!
《易传》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天地乾坤都是有形的物体,如太阳系之天地!邵雍《观物外篇》曰:“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天地是有形的日地二物!对立统一的日地关系就是天地关系,八大行星则是多层次的地!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君子”是物有所指的,它是指太阳乾元之体生生不已、自强不息、刚强劲健带领太阳系之天体而运行,所以“天行健”也是“天心健”之寓意,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易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注释《易经》复卦的“复”和“反复其道”的,所以应是言太阳系多层次的行星(地)以太阳为中心周而复始的运动之道!
多层次的八大行星(地)必见太阳“天地之心”而“反复其道”“周行而不殆”,故“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应是指太阳系多层次行星以太阳“天地之心”为中心循环往复“反复其道”的“复”!
对太阳“天地之心”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生命之根源的探讨,认识了太阳也就认识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太阳的生生不息之理就是道,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反复其道”的公转运动就是永恒不变的天道,太阳南北回归的视运动决定着寒暑往来和四时五气及五运六气的变化,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根源,是阴阳五行的发源地,是亘古不变的天道!
《天符经》曰:“一始无始。一析三。极无尽本。天一一……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人中。
“一”,就是有,就是太极;“无”就是零,就是无极。一始于零,有始于无,太极始于无极,故:一始无始!
太阳(恒星)是四太创世“气形质”三元合一产生的浑沦,是“函三为一”的“太一三元”,含有三种潜能,故太阳之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一析三”极尽本能造化万物!
太一太阳一析三”的功能是源自于四太创世“气形质”三元合一的结构基础!
“一”,就是天一,天一就是太阳,故:天一一!八大行星围绕太阳“万往万来”“反复其道”而运转,但其主宰者“用变不动”,它就是本源于太阳的天一一”“本本心”!
“一”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
在太阳系中,太阳一阳独大,生生不息,用变不动,带领太阳系之天体而运行,是“天心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若失其所则万物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昂明,人中(zhòng),天人一理,人也如此!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人心,天人一理,万物一体!
八大行星围绕太阳“万往万来”“反复其道”的公转运动就是永恒不变的天道!
道,“周行而不殆”,太阳“用变不动”主宰着八大行星的运转,必然是阴阳五行、四时五气、五运六气等一切的根源所在!
太阳唯精唯一 ,允执厥中,以中致和,生生不息,以中致用,感而遂通,所以太阳能够替天行道,是化生“天地之专精”,是“其精甚真”的无极之真精!
精是化生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根源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朱子“天地以生物为心”的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
太阳就是天道,太阳就是天心,“道为太极”“道生万物”与“心为太极”“心生万物”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合称为“道心”!
张景岳在《真阴论》中说:“太极独运乎其中,象心为一身之主也。”太阳一阳独大,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主宰着太阳系之天体的运行,所以太阳“天地之心”为天地万物的最高主宰!
朱子说:“心,一也。”邵雍说:“太极,一也”“心为太极”“万化万事生乎心”“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这与“道立于一”“道为太极”“道生万物”是同一个哲学范畴!
“心,一也”,说明“心”就是“道生一”的一!
“心为太极”,说明“心”就是先天四太演变的终结和修成的果实!
邵雍之子邵伯温说:“道生一,一为太极……一者何也? 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
“心为太极”,“日出当心”,心中有个太阳,心就是太极、太一、太阳的代名词,就是根源和主宰的代称!
“心生万物”和“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同一个道理,邵雍的“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是天心造化了太阳系之天地!
太阳、天一、天心不仅是造化太阳系之天地的根源和主宰,还是造化生命万物的根源和主宰,根源就是道,主宰就是心,所以天心就是道心!
王阳明心学:“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心即道,道即天;天心者,道心也。”“万化根源总在心。”天心、道心、太一、太极、天道都可以是万化根源太阳的昵称,是根源而主宰的代名词!
太阳就是天心,而“心为太极”,太极是一个造化天地万物的哲学概念,而“心”则是一个造化天地万物的真正实体,是太极的化身,心为太极,实至名归!
太阳就是天道,而“道为太极”,道是心之体,心是道之用,道心体用一源,是太极最崇高的体现!
太阳是太阳系最本底的存在,是太阳系的根,根以“生”为本,根的生发之力决定着事务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规律而具有主宰的本能,所以朱子在诠释《周易》的“天地之心”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天地以生物为心!”
根的“生生”之功能就是“生物”之心,它具有主宰的含义,故“根”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它生生不息是化生万物之根源,是名副其实的“生物”之心,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和核心,并主宰着太阳系之天体的运行,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所以王阳明有“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的论断!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化生万物之根源,根就是本,本就是心,根以“生”为本,心以“生”为性,“生”是根和心的本性,根本就是本心,是“生物”之心,所以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生物”之功能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实指太阳而言!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和核心,其生生不息的“生物”之功能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根源以“生生”为本而决定一切,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它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生物”之心,并非是意识!
天心虽然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决定者,但它并不思维,它以占太阳系所有星体总质量99.86%的本体身份为天地的开辟和万物的化生提供着本源和动力,并主宰着天地的运行和万物的化生,主宰并非是意识,是源于它生生不息的力量,而生生不息是太阳之精“精化为气”本能的力量!
生成是天地的根本,而生成不能是混乱的,应是有秩序、方向和主宰的,而主宰就是心。心本身就含有主宰的蕴意,但其主宰之原动是来自于太阳生生不已的根源性力量,没有太阳的根源性力量,天地万物的生成就会缺乏条理而出现混乱,八大行星的运转就会偏离方向,所以天地有心是指其化生万物的根源性及主宰性,天地无心则是指主宰天地万物化生的心是无意识、无思虑的,主宰只是太阳的生生之理不息之机,非意识所为!
太阳即天心,天心即天理,天理即是生生之理不息之机,是化生万物之理。朱子说:“天地之心,别无可做……只是生物而已。”太阳的本能无非就是生生不已造化万物,而生生不已就是推动力,就是主宰,主宰就是心!
朱子说:“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将主宰寓意于心,并非是由于心有意识而为主宰,而是基于根源主宰一切。根就是一,一就是理,理就是主宰,太阳创造天地,而天地以生物为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无目的意识,所以天心是“无心之心”!
宋·邵伯温在寻证“复,其见天地之心”时曰:“一动一静,天地之妙用也……自静而观动,自动而观静,则有所谓动静。”是言“天地之心”盖于动静之间以见之!
同心圆的反复其道之运动是在“心”的引力主导作用下而循环往复的,心则位于同心圆运动的中心,其至尊至静寂然不动,乃是“复”“反复其道”之运动的“自动而观静”,也是程颐诠释《复卦》时主张“动,见天地之心”的观点,如若不动(反复其道)则也无心可见,所以“反复其道”,其“动,见天地之心也”,其“见”天地之心而反复也!
复,就是反复其道的“动”,“动”就是反复其道的复,故“复,其见天地之心”与“动,见天地之心”是同一个意思!
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同心圆运动的内在主导和主宰,其至尊至静寂然不动位于太阳系同心圆之运动的中心,是“自静而观动”,又是“静,见天地之心”的观点。“静”“动”的动源和主宰,只有“复”的“反复其道”之动,才能显现出“天地之心”,是“动,见天地之心也!”
复和动是以“心”为动源而“反复其道”的,所以说“天地之心”于“动”“静”而“见”之!
“复”的动态过程展现了天地“内外”“本末”“体用”及“动静”的观念,“本、体”于内,乾元寂然不动而为“静”,“末、用”于外,坤地奉天承运“反复其道”而为“动”!
内本外末,内阳外阴,内静外动,有动必有静。相对而言,静是绝对的,是本根,动是相对的,是末梢,动根源于静,末生于本而归根于静,所以“动”复归根于“静”,是谓“归根复命”,“动静相对”而“见”“天地之心”!
唐代《吕祖百字碑》“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与“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一动一静,方见轴心之妙用,所以邵雍强调:“舍动静则难窥其意蕴。虽然欧阳修的《易童子问》:“天地之心见乎动,复也。”明确“动”是“反复其道”周而复始的动,但“反复其道”周而复始的动是以“静”为中心、为根本、为动源的,只有“动”才能显现出“静”,天地之心正是由此动来揭示和体现的,“天地之心”于此动静而“见”之!
明·王弼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动”和“复”是末节现象的存在,它不可能离开寂然不动的本根,所以天地之心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
宋·胡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夫天地所以肃杀万物者,阴也;生成万物者,阳也。天地以生成为心,故常任阳以生成万物。” 阳生物,阴杀物,天地既以至静为本,又以生物为心,天地万物皆本于此,乃是天地之心!
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至静之体,又是生命万物化生的本源,所以“天地之心”非太阳而莫属!
宋明理学诸家都认为天地有“心”,都在刨根问底欲穷千里目,在“心”是天地万物之根源和主宰的认知上趋于一致,但他们的天地之心论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是停留在观念上和概念上的高谈阔论,并把天地之心与宇宙之心混为一谈,穿越了太阳系好高骛远的去宇宙中寻找天地之心,宇宙岂止是太阳系、银河系?茫茫宇宙只能是雾里看花,他们并没有具实到太阳就是太阳系这个天地本体的心,天地之心非宇宙之心,在“道法自然”是来自于太阳系之天地的认知上还差一步!
明代张景岳却认识到太阳就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和主宰,他说:“君火者,太阳之火也,为阳气之本,为万化之原。”明确太阳为君,是主宰万物化生的根源。他在《大宝论》中说:“日丽乎天,此阳中之阳也,非太阳乎?”而“太者气刚,故日不可灭……惟其不灭者,方为真火。”太阳是阳中之阳、中心之核心,又是生生不息之火,此非天心健,君子自强不息也?!所以张景岳又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但他却没有从天地论的高度上去总结,这就是“天地生物之心”,是主宰万物化生的“天地之心”!
朱子《仁说》中的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是说“天地生物之心”作为一种内在原则或内在目的,其实是体现于每一个生物体之中的,人与其它生物之心是天地之心的落实和呈现,它们都是以“生”为内在原则的心,朱子的“吾之心即天之心,天之心即吾之心”即是此理!
生生在于根,无根则无生,雨大不润无根之草,“生”源自于根,是“根”的根本属性!
性,从心从生,心生为性,是生命之根源。心生万物,乃是生生之性,故《孝经》“性者,生之质也”。《通论》“性者,生也”。《贾疏》“性亦训生”。程颐“生之谓性”!
生与性相通,乃是天性!心生就是性命之根,生命之源,所以心就是生命万物的根源!
以生为心,心生为根,是“心”的根源性力量及主宰的底蕴,心生是“心主”最大的德,所以“生生之谓易”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精神!
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日新:既是日日更新的生生之意,又是太阳的本义,太阳生生不已日日新,创新万物乃是大盛之德,是“天地之大德”!
“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揭示了生命哲学“生”的本体意义和核心价值。本体论上的“生生不息”与价值论上的“大德生生”成了人们无法企及的境界,是宇宙中最为重要的根本活动和最高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老子的“道”!
“道”是最高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函三为一”而“一析三”,极尽其本缔造万物,它是以“生”为其根本功能而一以贯之的,这与心生为性,是生命之根源的内涵一致,与庄子“夫道……自本自根”及王阳明“心是天渊”的内涵一致!
本就是心,根渊就是心,生还是心,“易”“道”“心”同义,所以“心”就是“道”,道就是“易”,道与心合称就是“道心”,道心就是天心!
“易”和“道”贯通,道以生生为本,而生生之谓易!
“道”和“德”贯通,“天地之大德曰生”,但万物生长靠太阳,“日新”生生之道就是最大的德,“天地之大德”实质上就是“日新之盛德”!
生生之易,生生之道,生生之德皆“同根而生”“同日而语”,天根、天心、天理、天道皆“同日而语”“同根而生”。太阳“日日更新”“变易不断”创新万物的生生之道就是“易”!
心的本意无非就是主宰,主宰无非就是天理,天理无非就是天道,天道无非就是天机,天机无非就是太阳的生生之理不息之机,是天地万物之根源!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乃是先天之性。《陈淳曰》“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把先天之“性”与“心”“生”“理”一概而论!
心生为性,以生为心,以心为君,君临天下,故在天有“天心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机,在人有“心为君主之官”之理,天心、人心皆物有所指!
将“天地”的自然属性与“心”的人文属性相结合,这就使得自然的天心与仁义道德的心混融在一起,心心相印,相互理喻,成为人类遵循天道、追求天理的精神基础和理想目标!
北宋张载在探索周易的“天地之心”时曾经历史性的呐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以心为喻而言天地之根以名正言顺,就是要以心为君匡正周易的“天地之心”,立天心,树天君,以替天行道!
天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道,心与道同义,所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生民立道”,道就是命根,所以又演绎为“为生民立命”!让民众遵循天道、敬畏天理,借天道、天理为社会确立核心价值、理想秩序,为民众指明生命意义、追求目标,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从而把自然目的的天心与道德属性的仁心混融在一起,相互理喻,以呼唤天德良心!
天心即仁心,仁心即公理,天人一理,故二程曰:“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把生生不已的天心与仁义道德的心相融合,基于此生物便具有了天理和道德公理的内涵,成为了人类追求天理、效法天道的进路!
心生为性,生生是心的本性,这便是初心和本心。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仁是性”“仁是理”“仁即道”“生生之谓仁”,这些都是朱子的仁学思想,所以“生物”之心既是天心和道心,也是仁心和良心,更是天理和良知!
董仲舒曰:“天,仁也”“仁,天心。”天心无思无为,是无心之心,以生生为本,乃是仁心和良心。是仁心打通了天之心和人之心,实现了天心和人心“天人合一”的融会贯通,它具备了道德伦理的内涵和良性的价值观,就是“仁心”和“良心”!
天心、道心、本心、仁心都是一个理,都是以生生为本的生物之心,都是性命之根和生生之理,而非意识!
天精“太阳之精”是天地万物化生之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心,精化为气,生生不已,所以根以生为本,心以生为性!
无精则无根,无根则无心,无心则无神。心以精为体,以神为用,精神就是心神,心神就是天神。太阳之精“精化为气”生生不息就是“生物之心”,所以“天地以生物为心”,简称为“天地之心”!
天心以天精为体,以天神为用,“精是神之体,神是精之用”与“心是神之体,神是心之用”的内涵是一致的,精神和心神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
天神是天心的生生不息之机能,把心引向神,把神引出心,以“神明出焉”,从而“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心神永远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心为太极”,太极的灵魂就是心神,心神灵动就是太极的最高境界!
以心为喻而言天地之根,是谓“天地之心”。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性力量,自然而然具有主宰性,所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性力量立名,根源就是心!确立君主实名制,凸显心的主宰地位,给天地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赋予天地之心以人伦道德属性而具有普世价值!
以根为“心”,是以“心”为喻而言天地之根,进而以心为君而昭示天下、彰显天理,故《黄帝内经》有“心为君主之官”的论断。以心代言太阳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性及主宰性,名正则言顺,从而为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理想秩序奠定人类永恒的精神基础和追求目标!
宋代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论与《易传》“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一脉相承,生生既是生命之源,又是价值之源,生命创造是“天道”和“天德”的最高价值,也是老子《道德经》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贾 耿,男,1954年12月出生,山西代县人。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5年后,在包头市青山区振华社区医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20余年。发表了《命门脑元神与心识神》《从人体发生学审视脑和命门先生为主的实质》《基于太极、命门、脑心学术思想探讨“心”本义》等以命门理论研究为主体的学术论文37篇,形成了脑心命门说学术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