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郑立寒。明天十一,我又要去禅修了,祝大家节日快乐~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2个故事,一个心得感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情绪(能量)也是如此」。 意思是,当你对一个人有情绪时,这种情绪来源于自身。而且你对一个人情绪(包括指责、攻击、抱怨)有多深,那么对自己(指责、攻击、抱怨)的情绪也是同样的程度。 01 小美的孩子非常喜欢玩具,但是玩了半个月后,就不喜欢了。 所以,每隔几个月就需要换新的玩具,旧玩具就扔进垃圾桶里了。 这对于不少妈妈来说,压力都很大。 自己舍不得买衣服穿,舍不得买化妆品用,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了,最可气的就是,孩子不仅不懂得节约钱,还特别浪费。 于是,很多妈妈的做法就是,抱怨孩子花销大,责怪孩子买的玩具太多了。 这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转移给了别人。 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于是,我责怪你的需求。 其实,情绪都是具有目的性的。 比如,孩子不听话,你正在数落孩子。此时,正好老师的一通电话来了,于是,你立马变得和蔼可亲,“老师,你好,发生了什么事……” 这说明什么? 情绪是一种目的,它还能自如转换。 当面对老师时,我们立刻变得和蔼可亲;当面对熊孩子时,我们需要树立权威。 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产生愤怒? 好像都是别人的错。 是因为老板太挑剔,所以老批评我; 是因为熊孩子太顽皮,所以需要管教; 是因为老公情商低,所以老让我不开心…… 貌似问题都是别人带来的,只有别人改变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真的是这样吗? 你生气真的是因为别人(不好)吗? 愤怒的底层又是什么呢?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表现。 简单来说,愤怒的背后可能是无力感、无能感、脆弱感等等。 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害怕面对自己的脆弱与无力感,于是,就用发脾气表现出来,好像自己突然变得很有力量,势不可挡。 其实,情绪的背后都是未满足的期待。 当你去表达情绪时,需要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期待什么?我有哪些渴望或需求没有满足? 留意当下生起的情绪、身体感受和头脑中闪现的念头,继续回归内心自问:
比如刚刚说的小美,后来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她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跟不上孩子喜新厌旧的速度。 这背后隐藏着很多对金钱的底层认知。 比如,孩子从5岁到15岁,会一直喜欢玩游戏?担心孩子玩的游戏越来越贵? 比如,自己赚钱能力可能跟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赚钱越吃力?越跟不上孩子花钱的速度? …… 02 讲一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常常埋怨别人「边界感不清」,这让我感觉很不爽。 有些人真的把你当做「朋友」,什么烦心事都跟你说,半夜三更语音找你,一上来就噼里啪啦地说自己多么痛苦…… 这也让我很痛苦。 首先,我没有这样「边界不清」的朋友,从来只是单方面地讲自己的烦心事,丝毫不考虑我的情绪和感受。更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垃圾桶,免费帮人回收情绪垃圾。 其次,我认为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单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不会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在关系里一直索取的人,会让人厌恶。(为什么我就不敢一味地索取?) 比如,你很擅长倾听,也能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在相处关系里,你就会很吃亏。 因为会感觉,别人一直在索取情绪价值,你能共情别人,但是当你去倾诉的时候,对方做不到共情你,那种落差、失望,也会让人难受。 就好比,你站在山顶看风景,别人还站在山腰上跟你絮絮叨叨那些你早已看过的风景,你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对方哑然的那种感受。 再打个比方,你会写文案,然后有些熟人过来找你,「帮我写一下文案呗」,这个时候该委婉拒绝,还是直接说收费呢?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第二次我会爽快答应,第三次开始,我就会很不舒服,然后就是故意不回信息,故意拖延时间,故意找借口(被动攻击),间接破坏这段关系。 现在仔细想想,这种做法非常不成熟。 为什么我做不到「不带敌意地拒绝,不带羞耻地需要」呢? 仔细想想,我父母也是这样,尤其是我的母亲,永远都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里最末位。 这其实就给我一种暗示:在关系里,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需求是可以被牺牲的。为了关系和谐,我不能表达真实的需求。有需求是可耻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感觉很压抑(原因是羞耻感)。相关文章:羞耻感,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 在面试过程中,我不敢提自己想要的薪水(在工作后,会感觉太吃亏了,对工作懈怠); 在工作中,我不敢跟老板谈升职加薪(当然现在都敢); 在关系中,我会一直压抑自己的感受,就算不舒服,也会先忍着,实在忍受不了就逃避,或者爆发,间接破坏关系。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自己的城墙(边界)被侵略,是责怪别人进军太猛了,还是责怪自己守卫不当? 当我抱怨别人边界感不清,没有考虑我的感受时,是不是也在自我攻击:
抱怨的背后,当然有委屈,为了关系我牺牲了自己的感受,我付出这么多,还没有被看见; 也有愤怒,我能牺牲这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考虑我的感受呢? 不管哪种,最后都会变成破坏关系的罪魁祸首。 指向别人的情绪非常容易看见,而且指责别人也很容易。 「都是你的错,只有你改变了,我就好了。」 但实际是「指向别人的情绪,通通都在指向自己」。 「我害怕别人受伤,实际上是因为,我害怕自己的自恋受伤。」 「我指责你不好,实际上是因为,我认为你是我的一部分延伸,我害怕直接面对自己的无能,我希望你能实现我的需求。」 「我指责你的需求,实际上,我无法满足你的需求,更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 情绪背后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我感受到内心很无助、很无力、很脆弱,那一刻,我好像又回到了婴儿,我没有力量捍卫自己的边界,我渴望有个大人跟我站在同一条战线。我希望不用语言,自己一个眼神,对方就像母亲一样贴心地照顾我,无微不至…… 但是,亲爱的,现在的你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力量。当你能听见情绪背后每一次呼唤时,就已经跨越了障碍。 突然间,我开始原谅自己的怯弱、也原谅了别人的自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