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纯粹理性批判(上)

 书虫小记 2022-10-01 发布于北京

很久没上大部头了,要来就来个狠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就不用多介绍其影响力和名气了。第一次接触康德的想法,是在大学一年级的伦理学选修课,然后找了系列的介绍书籍来看。对于他的三大批判,始终不敢去碰。

还真是严格按照之后各类师长的指导,先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起,再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雅思贝尔斯的大哲学家,后来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导论,才到今天2021年打开三大批判。

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十八世纪末期德国一个足不出户的小老头,何以让后世全世界思想界形成一个共识叫“说不尽”的康德,全球至今每年发表关于他的文章和著作何止上万,真是说不清的一件事。

敝号尽可能用最短篇幅,最大可能的理解力,尽可能为有好奇心的看官们解读一下,简要说一下三大批判到底是批判了啥,要干啥。

人类有三种天生的能力,这些能力既脱胎于自然界,又让人超脱出了自然界。这三种能力是:知、意、情

知就是理智,运用理智进行思考,认识事物并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意,就是意志,尤其是自由意志,这是人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核心能力,凭借自由意志,人类可以超脱出自身欲望和外界束缚,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且构建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则;情,情感和审美的能力,情感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体

简单说,三大批判就是“我能知道什么”(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识论)、“我应该做什么”(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和宗教)、和“我是什么”(判断力批判:情感)。

三大批判不是我们这个强调斗争时代的那种批判,批判就是反思和分析的意思。康德是要搞清楚这三种天然能力的来源,先天规律,先天原则,是什么,我们又怎样运用这些规律和原则,避免犯错、避免人为的灾难。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就是“知”的研究,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对“意”的研究,判断力批判就是对“情”的研究。

三大批判合起来,其实就是一部人的哲学。

1.起源——他究竟要干嘛

欧洲近代启蒙运动,在西欧形成了两个思想流派——其一是以笛卡尔、斯宾若莎、莱布尼茨、沃尔夫为系列代表的唯理派,也就是理性主义派别,也就是推崇绝对的理智,讲究理性思维,并且认为万事万物背后有一个先于经验的理性。

其二是弗兰西斯·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为系列代表的经验派,注重感官经验,认为知识是从感觉里获取的——人心是一块白板。

理性主义在欧洲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源自柏拉图。人心中有一些先于经验的观念,我们是凭借这些观念去认识世界的,所以,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理性直观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不能证明,也无须证明的

柏拉图就认为,人的知识都是从回忆里来的,从理念世界里回忆得来的。一般而言,理性主义就是唯心的,经验主义就是唯物的。可后来的发展却不然。经验主义在洛克之前都是唯物的,讲究知识来源于外部事物。可是到了贝克莱和休谟那里,经验主义被推进到了极端——其实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人类的经验来自哪里?

说到底,其实是来源于人类的眼耳口鼻舌等感官,休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些感官告诉你的,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联想一下即便是正常人,对于同一种颜色都可能有视觉上的差异,何况神经系统可能出现问题的人。

现代脑科学表明,人类之所以在很多时候感觉没有野生动物那样敏锐,是因为长期演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已经变得不那么能够同时处理更多感官信息细节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实际摄入的信息量,在视觉皮层处理过程中,不知为什么被压缩掉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是被大脑忽略了诸多细节的影像。——这也是为什么经过训练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在同一场景下,能比普通人见到更多的东西的原因。——所谓的训练,就是让大脑恢复处理一些细节的过程

休谟所处的那个年代,还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实,他只不过是凭惊人的敏感和思维,发现了这一点——归根到底,人所能得知的,只不过是有限的感官所提供给我们的有限的印象。这些印象在我们心里成了观念,所以,我们的观念,永远不可能超出我们的感觉(感官)

休谟最著名的解释,就是对因果关系的解构——我们之所以认为A是原因,B是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经验感觉到了AB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个概念,我们不过是反复看到A发生在B之前,每次有B就一定先有过A,看到这样的事实,就赋予这种经验事实一个概念——说A是因,说B是果。说白了,因果关系不过是人类的一个惯性联想,是心理上的事实,而非客观事实。

这样,经验主义被休谟一折腾,就成了怀疑主义。这个怀疑主义,成了打击唯理派的武器。唯理派之所以推崇绝对理智,就是因为理性总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范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因果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所谓逻辑,不就是从原因、假设推导结果嘛

休谟否定了因果律,可以说打破了唯理主义的独断论——理智的绝对性,理智可以认知一切。

这是康德决定出来写点东西震惊世界的原因,他要代表理性主义迎接休谟的挑战。只是他这一想,就是十年

牛人都是这样,深入到一个领域里面去,至少都要想十年——黑格尔、达尔文、海德格尔、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康德。

康德的基本思路,是跳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论争的对立面——观念和对象。因为大家一般都认为只要观念符合对象,就是真理。这种思路已经被休谟破掉了,在休谟看来,啥是观念,啥是对象,其实我们都没搞清楚

他怎么跳出来呢?他把对象重新定义了一下,这个对象不是我们认为的客观的、外在的对象,而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构造出来的对象——哈哈。所以,我们的观念当然能与我们自己建立的对象相符啊!

当然,康德继续深入推进——我们当然不是想当然地乱构建一堆对象在那里,我们也是根据理性自有的一套规则在构建对象,只不过我们不自知而已

也就是说,所谓理性、所谓知识、所谓观念,它们都是有一套天然的结构的,不是我们瞎编出来的,只要有理性存在,就必然是这样一套结构。这套结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那样先于我们的经验存在着——简称先验的,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转移而转变的

康德把这个比喻为我们的认识之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自在的世界,而是我们的意志、理性能力把各种感性材料综合起来,建立起来的一个整体对象——他称之为现象界。

这个现象界在马克思那里,就变成了“实践世界”(要知道,马克思也把世界区分为自然界和实践世界,实践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交互而成的世界)。

有没有现象界以外的东西?康德认为有,他称之为物自体、自在之物,这些东西存在与否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根本就没法知道,因为它没有通过知性的范畴与我们发生交互作用,所以用逻辑去讨论这种现象界以外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马克思说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原因,其实,弄清楚康德到底想说什么,就会知道,他并不是说世界“不可知”,而是没有必要去探讨那些与我们没有任何关联和交互的东西

我们构造出来的这个现象界,不是我们胡思乱想的,而是有一套结构的;我们的理性认知,同样也是有一套结构的,我们所说的认识符合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符合了我们的理性所建构起来的现象界。这就是客观,这就是认识。

也就是说,康德从我们的主观理性出发,反过来发现,我们的主观其实并不是完全由我们说了算的,而是有一种天然结构,我们不自知地按照这个结构在思考和行动

这个结构,这个认识之网,它是普遍的、必然的,虽然它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中,但它却是客观必然的东西——先于我们的经验,是先验的,天然的

这样,康德就能反驳休谟了——因果律并不是瞎联想,也不是人的习惯,因果律是这个无所不在的认识之网的先天结构之一,或者用他的术语——先验范畴。

我们人类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范畴去认识这个认知之网——现象界里的一切事物的。其他范畴还包括实体性、单一性等等。人只要想用理性来认识事物,就必须按照事物本来的结构来认识——这个结构,既是事物(对象)的结构,也是我们认知理性的结构。它们都是先天形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