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铙一组

 皖西北的风 2022-10-02 发布于安徽

铜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可以分为甬、钲、鼓三部分,如果轻轻敲击鼓部便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共鸣声。

铜铙最早是以兽面纹为装饰,您看到的这些兽面纹铜铙外形厚重线条粗犷,很多都出土于宁乡老粮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宁乡铜饶多分布在近河的山地,可能暗示铜饶的埋藏与某些祭祀仪式有关。这件云纹铙,早期作为主体纹饰的兽面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布满器身的细线云纹,不过凸起的菱形作为兽面纹双目依然存在,出土时,还伴出环、玦、虎、鱼等70余件精美玉器。再看这件齿纹铙,它的纹饰内涵十分丰富。除了作为外框的三角形锯齿纹外,还有龟纹、虾纹、夔纹、乳钉纹、云纹等,其内容以水族动物为主。

铙是南方青铜礼乐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所以湖南可能是其发源地。

知识拓展

铜铙的发展演变

青铜乐器主要是钟类打击乐器,依性能、造型、使用方法之不同,有铙、钲、铎、钟、镈等。大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商至西周大铙出现于长江以南,湖南发现最多。商代晚期流行的大铙在西周早期继续流行,发展到西周中期终于被另外一种乐器——甬钟取代。甬钟具备了后世编钟钟形的基本构成要素。

东周一组6个甬钟 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

在青铜乐器的铸造方面,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并创造出一些独具地方特征的器型。以湖南、湖北为腹地的楚,继承了湘江流域青铜乐器的铸造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保持了商周时期形成的青铜乐器铸造的领先地位,铸造的编钟规模宏大。

周代中期以后,编钟流行,由三枚一套发展到数十枚。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编钟共64枚。编钟音域宽广,音质良好,可以演奏复杂的多声部乐曲。可以说3000年前的古人显示出了相当高的音乐才华。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编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