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者李军: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合共生

 好奇的行者 2022-10-03 发布于广东

这是一个让我很有感觉又有些遗憾的展出,它开展当天就去参观了。

当时最吸引我的就是:“和合共生”四个字。

整个展厅都是围绕着“和”字展开。

我被文物精美绝伦展品和各种关于“和”的文字内容所吸引,不过还是因为自己太过肤浅。

回到宾馆整理照片时才发现,文物在摆放时是有主题思想的,然而完全被我忽略了,当我还想预约参观时,已经都显示预约已满。

那么我还是从文字开始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做一些叙述。

整个展览按照着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展开。

中华民族的宇宙观:

在人与宇宙的关系中,有一种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神秘莫测,也有一定的规律,在规律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对于不可抗因素只有通过祭祀来表达敬畏之情,同时还要代表子民传递诉求,以求风调雨顺,远离灾祸。

同时也不是宿命与天,还要依据星辰运转和当时当地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到一条能够和谐共处的道路来。

于是利用已有的物质例如:玉石,陶瓷,纺织,青铜等来表达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

渐渐形成了“道法自然”的文化属性,并且对“道法自然”有着高度的自觉性。

植根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孕育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物与也”的思想意识,梳理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属性和思想意识不是停留在知识书本的层面,而是贯穿于生活生产时间的方方面面。

“道法自然”是纲,“天地同和”就是众多“目”的其中之一,它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就是:合与和。

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人为什么能参?因为能“和”。

春秋繁露载: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一成体,不可一无也。

人在天地之间如何能“和”?唯有“合”以成体,缺一不可也。

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中华民族的宇宙观确定了“和”“合”为宗旨,那世界观又是怎样的呢?

中华文化以物产,艺术,文字,科技宗教等为载体,横向海纳各方文化,包容并蓄于中华文明之中,学习,融合,发展,敞开怀抱,如饥似渴吸收消化,丰富完善,最终成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出东方文化的贡献。

所以中国人秉持的世界观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种世界观最明显就是体现在“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建设上。尚书精义的总结最为精辟:天下“乃天下治天下也”。与民同忧同乐,于天下同利者,天下必赴之。当今我国在世界上提倡的“一带一路”经济带,也是这种思想的当代印证。

中华民族的社会观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国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关。与“和而不同”相对立的就是“零和博弈”。很明显“和而不同”是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基础,“零和博弈”则是霸权欺凌,对抗对立,丛林法则,你死我活的社会形态的祸根所在。

在社会形态中“民”为一切的根本所在,如果以“水”与“舟”来比喻,“民”就是“水”,“国”就是“舟”,“水”既可“载舟”,也可“覆舟”,所以“以人为本”是治国之本。

《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意。”。《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国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古今治平略》:“致理之要,惟在安民;安民之道,载察其疾苦而已。”

这次横扫世界的新冠疫情,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处置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不同文化下的治国手段,我国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控制疫情的背后就是中华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使然,我们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做出了取舍,当我看到这里就更能理解国家政府在治理国家时,是有“民为邦本”“休戚与共”的思想基础的,这种基础也是建立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

“和而不同”通过各项学习磨合融合甚至斗争牺牲最终走向“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崇高社会理想。

《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礼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是在差异中找和谐发展。

这也影响着古代有为帝王的执政方针“罔有内外。一体扶绥,无使失所。”体现出“一视同仁,无间彼此”,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平等,认同,交融汇聚成一体,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原因所在。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易经》:"蒙以养正","果行育德"。养正而育德,可以为善。

"德"与"善"

对个人而言:"温,良,恭,俭,让"

对家庭而言:"孝,悌,慈,仁,爱"。

古代典籍中皆围绕"德"与"善"著书立说,教化子民。

《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次环中国边境线之旅,感受到中华文化以及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以德立命,乐善好施,谦让恭敬,克己复礼.....这些理念不是停留在大脑里面,而是体现在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的文化的积淀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里,也许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祖祖辈辈的美德已经植根于内心。这也是疫情三年来,为什么大家守望相助,共同面对,抗击疫情的精神内核所在。


一个民族有文化就是体现在大灾大难突如其来之时,人民群众的本能自然而然的应对反应,重庆森林大火,摩托车队日夜自发输送物资,那种感人场面就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