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谌德斌|漫说重阳

 120035948@qq.com 2022-10-04 发布于江西

漫说重阳

文/谌德斌

岁月轮回,时序更替,转眼又是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之时,送走丰收节,欢度国庆节,紧挨着我们又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也称重九。九九重阳之说,来自《易经》,该书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可见重阳节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重阳登高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说东汉时代有个汝南人名叫桓景,曾拜一个名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有大难。”桓景闻之大惊,急问如何解救?道士说:“要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才能躲避大难。”桓景照办了,到了晚上回家一看,发现家中鸡、牛、犬、羊皆暴死,才觉得费长房道士预言之真切。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在中国民间有百草皆是药一说。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其果制成茱萸酒,有温中、止痛、理气之功效,可治遗精、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诸症,其叶可治霍乱,根可杀虫,把茱萸带在身边可防蚊虫叮咬。至于饮菊花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菊花能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解饥而消消烦渴……制成酒当然有此功用。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遍插茱萸,喝菊花酒,说能防虫治病,再加上登高望远能使人心情舒畅,世代相传,约定俗成,渐渐在民间形成习俗。

历代文人雅士非常重视登高,李白有诗云:“九日天气晴,登高秋无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登高望远,饱览大好河山,让人宠辱偕忘。孟浩然诗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登山极目眺望,风清气爽,江畔如月,赏心悦目,多想与朋友节日共饮。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乡登高,节日思亲,兄弟们都登高插茱萸,独少了自己不能全家团聚,思念之情,跃然字里行间!杜甫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离乡在外,抱病登山,由于有病忌酒,竹叶和菊花酒皆不能饮,心灵埋怨“菊花无须开了。”节日里想到家中的弟妹,因战乱使家人分隔两地而伤感泪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的临江楼庭院中菊花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年轻的毛泽东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诗篇。   

古代重阳节,古人崇尚骑马射箭,南北朝时朝庭颁文规定,每年重阳节这天,人们必须骑马射箭,并作武举应试项目,只有步射和骑射及格达标,才能参加其它项目的考试。到了唐代,皇帝发布诏书: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在重阳节集合于玄武门练习骑射……声势浩大,场面甚是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将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天全国各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都各自宴请本单位的退休老人,或登高临川,或游览名胜,尽情痛快地玩上一天。同时,还在节日期间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时光。

每一瓣菊花,都写满了思念;每一坛老酒,都酝酿了浓情;每一缕阳光,都洒满了吉祥;每一阵金风,都收藏了喜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望远,打开心窗,让我们一起放飞阳光快乐的心情吧!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