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新用户49272060 2022-10-04 发布于广东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按照谁得利谁作案的原则,可以推定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废相链条上众多的牺牲者之一,这大概也是胡惟庸有无谋反之所以成为谜团的原因之一。

几乎历任新皇开国都少不了一场对老臣腥风血雨般的大清洗,朱元璋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以血腥的气息告诉世人,僧人皇帝可出世亦可入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将生死玩弄于股掌之间。

胡惟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他的布局从刘基(刘伯温)就开始了。刘基是那个在建国前为朱元璋献上战略方针的谋士,他建议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上灭元”;是那个建国后为大明王朝可以掏心窝子的明朝“魏征”,当朱元璋向他询问丞相人选时,他说杨宪有才,但气度不够;说汪广洋褊浅,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胡惟庸会推翻朱元璋的“车”。

朱元璋让他做宰相,他说“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恐辜负您的一片好心。天下其实人才济济,要明主仔细去发现了。至于目前诸公,确实没有合适的。”没过多久,胡惟庸就接替李善长做了宰相。

由此,刘基才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凶险游戏,他可能被朱元璋出卖,胡惟庸可能已将他列入黑名单。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选择急流勇退,回青田老家避祸,以度余生。

但胡惟庸终究还是没放过他,他向朱元璋上报说,刘基在老家找到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以建造自己的坟墓,其心可恨又可杀。当然这是无稽之谈,但朱元璋恐怕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新朝的政治斗争在他有意无意的导演下惊心动魄地展开,他抓住官员之间相互攻奸的机会,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刘基,由此揭开新朝政治大清洗的序幕。

但胡惟庸恐怕也没想到,下一个就是他。刘基在洪武八年神秘去世,五年后,朱元璋将矛头对准了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而在此前,杨宪在洪武三年就死于淮西集团头目李善长的诬蔑之下,洪武十二年右丞相汪广洋也被赐死了,接着朱元璋可能认为罢中书省的时间到了。

胡惟庸深谙为官之道,但关键时刻还得看贵人运如何。李善长就是胡惟庸的官场贵人,在他的引荐下,胡惟庸一路青云直上,终于在洪武三年入驻了中书省,出任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右丞相汪广洋被出迁广东,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独尊省事”数岁,七月代替汪广洋升为右丞相。

洪武十年九月,迁为左丞相,汪广洋仍出任右丞相,但自打汪广洋洪武六年被迁出后,实权就落到了胡惟庸手里,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止,做了长达七年的丞相。


胡惟庸的起家与李善长关联很大,李善长是皇亲,临安公主嫁得是李家儿子李琪,而胡李两家人又认了亲戚,因此,胡李二人来往甚多,杨宪之死,胡惟庸就是献谗言的那个人。再到后来,李善长也成为朱元璋的刀下鬼,都牵扯到了胡惟庸。

胡惟庸不论从人品,学识还是才干,都比不上刘基,而他之所以成为丞相很大因素在于,朱元璋早就摆好了一盘大旗,那就是罢中书省,废丞相,将所有的权力全部归结到皇帝手中,不再有人对朱家人指手划脚。

胡惟庸一直以为自己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在朝中有恃无恐,尤其在刘基死后,已不按正常上奏途径行事,内宦外室及各司上奏的文件,都先拿来自己翻阅,对自身不利的就搁置一边。四面八官急于升官的文武大臣,争相向其献媚,并以重金贿赂他,几乎掌握了官员们的生杀大权。

一时间丞相的权势炙手可热,恩威震主,对君权威胁极大。朱元璋不得不加快“罢中书省,废丞相”的步伐。丞相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年多年的时间,继争夺相权的相互激烈倾轧之后,接下来的就是更加残酷的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朱元璋在发起讨伐胡惟庸之前,在洪武九年,就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相等官,高布政使一员,又增改了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对六部和皇帝负责。这样,中书省便有名无实,丞相的权力随之被削弱。

到了洪武十年左右,发生了“奏言实封直达御前”和“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两件大事,表现出了朱元璋的权力焦虑症和对官僚机构及官员们的信任缺失。这对胡惟庸来说已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胡惟庸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是坐以待毙还是铤而走险,他选择了后者,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朱元璋多次问责胡惟庸,胡已感到万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为保命,纠集一伙人起来谋反,也在情理之中。胡惟庸还没来得及起兵造反,后院已经起火了。

《明史》记载胡惟庸的儿子坠死车下,胡惟庸杀挽车者。《明史纪事本末》又说是马死,胡惟庸杀挽车者;《国榷》则说是“误践人死”,说法不一。不管如何,朱元璋对这一事件发话了,“命偿其死”,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洪武十二年,汪广洋被赐死,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夷三族,尽诛其僚党”。多名官员涉案,被杀之人多达1.5万。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旨令:罢除中书省,从此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只保留中书舍人一职,并为朱家后嗣皇帝立下规矩:“以后嗣君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而且还被录于《祖训》当中,成为明王朝始终奉行不渝的圭旨。

朱元璋以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为目的,而以丞相为首的中书省分散了皇帝在行政上的权力。他不让刘基当丞相,就说明他根本不想再设丞相了。而胡惟庸一案只不过是将废相的时间表提前了而已。

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胡惟庸谋反的直接证据,但从双方的政治斗争逻辑分析,可以说胡惟庸谋反是有其必然性的。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的杀戮并没有停止,洪武二十三年,年已77岁的李善长及其家族七十余人因涉及胡惟庸案而被诛。本年度因李善长案而被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帝国一时间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下。

但高潮还没有来到,朱元璋借口肃清逆党的杀戮行为还在继续,下一个出局的人是蓝玉,同样以谋反的罪名被诛杀,通过蓝玉一案,朱元璋几乎把跟着他打天下的将领一网打尽。


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朱元璋几乎让百分之八十的开国功臣去了西天,最后连徐达也没有放过。

如果说杀胡惟庸是在夺相权,那么之后一系列的杀戮有功之臣,这无疑是在夺军权啊。最后,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的集三权于一身,从此每日埋头于工作中。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阅文件约20万字,处理事务400多件。

可以说,朱元璋在制度杀戮中成功杀死了制度,但在某种意义上也等于在自杀,将自己沦为制度下的奴隶,让我们“祝贺”他吧,终于圆了皇帝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