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

 disk 2022-10-04 发布于江苏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弥漫性肺泡炎、肺泡结构紊乱、肺纤维化为主 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性反应性间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早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行性呼吸困难,最终多因呼吸衰竭而死。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 IPF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 IPF提供借鉴以及思路参考。

发病机理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慢性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学说。

慢性炎症反应学说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由不明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种慢性反应,最终导致持续性的肺损伤和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早期,受损的肺组织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产生大量TNF-α 因子、转换生长因子-β(TGF-β)和干扰素-γ(IFN-γ),这些细胞因子可介导纤维增生,进一步活化炎性细胞。持续的炎症促使局部成纤维细胞迁移,加速起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最后引发组织纤维化。

细胞因子学说

该学说认为一些细胞因子在 IPF的发病过程中能发挥调控作用,担任重要角色。如:

  • TGF-β: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炎性细胞的表达,促血管生成。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所介导的TGF-β促纤维化作用,仅仅局限于结缔组织中。

  • 白细胞介素(IL):参与肺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加肺组织中 TGF-β 的表达含量,促进肺组织纤维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TNF-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含量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肺纤维化病变进程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 层黏膜蛋白(LN):促进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胶原的合成,减缓 IPF的发病进程。

临床治疗

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是一种口服、广谱、抗纤维化的小分子药物,具有抗炎 、抗纤维化 、抗增生、抑制TGF-β及胶原合成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吡非尼酮还可以减少TNF-α的生成,抑制TNF-α诱导的炎性反应、组织的损伤和坏死的过程。吡非尼酮是目前认为临床效果最佳的抗纤维化药物 ,及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明确的治疗效果。

尼达尼布

尼达尼布是一种可作用于多种酪氨酸激酶的细胞内抑制剂,其作用部位在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DGF受体的三磷酸腺苷(ATP) 结合位点,并与之进行竞争性结合,阻断IPF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转化,该药物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 ,从而缓解疾病进程。

N-乙酰半胱氨酸(NAC)

N-乙酰半胱氨酸属于内源性抗氧化谷胱甘肽( GSH) 的前体,是一种左旋精氨酸的天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化。长期服用 NAC,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但单独使用 NAC 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对IPF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指标无明显改善。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也一直作为治疗 IPF的首选药物。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IPF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3 ~ 6 个月,虽然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但患者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且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

肺移植

对于病情迅速恶化、肺功能严重受损、现有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日常生活较为困难、且预期寿命只有 1 ~ 2 年,而无其他重要脏器衰竭的 IPF 患者,可考虑进行肺移植。肺移植手术作为有效延长生命的唯一方式 ,费用昂贵,风险较高,临床实施困难。

本文就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理以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进行了简单梳理,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仅仅能缓解 IPF 的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尚不能从根本上逆转病情,或者治愈疾病。IPF作为一种机制复杂的疾病,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来丰富医学工作者的理解。

编辑: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