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往自由之路》等读书笔记

 致志不渝 2022-10-04 发布于广西
1.实践辩证法。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辩证法,论证了事物具有辩证性,即: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且对立是事物自己跟自己的对立,统一是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总结出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试图在思维中把现实纯概念化,一切现实都是自我意识、思维的运动表象。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人在实践中辩证发展。环境条件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同时限制着人的实践,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理论是否正确要在实践中检验,正确的理论推动实践发展,创造出新的环境条件。新的环境条件继而产生新的实践、新的理论和更新的环境条件。如此,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都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超越时代,但每一代人都在实践中能动地为下一代人创造出新的环境条件。 黑格尔达到了理论哲学的巅峰,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以往全部理论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不像理论哲学家那样热衷于寻找“永恒的真理”,作为实践哲学家,他更加关注如何更好地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2.剩余价值。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无论是在哪个社会,人类都是通过劳动将自然物转化为有用物,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维持生存。 参与劳动的社会成员生产的超出自身消耗的产出,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只有将“剩余”分配给生产剩余的劳动者以外的其他人时,这些其他人才得以在社会中生存和活动。这些人包括无法劳动的婴儿、老人、残疾人等,不参加劳动的奴隶主、地主、资本家、艺术家、神职人员等,以及不参与生产但付出劳动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运输劳动者、仓储劳动者等。 在奴隶社会,奴隶的一切劳动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会将其中一部分以食物、衣服、住所等形式返还给奴隶,维持奴隶的劳动能力。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补充奴隶工作期间用尽的工具、设备和原材料,剩余的另一部分用于奴隶主生活享用。 在封建主义中,农奴被给予一定土地进行一定时间的耕种,产品供农奴自己的家庭消费。而农奴的另一部分劳动时间则被分配在领主的领地上完成,产品由领主保留。那么,必要劳动就是农奴在分配给自己的土地上所做的事情,而剩余劳动则是农奴总劳动时间中花费在领主领地上的那一部分。 在资本主义中,全部产品的总销售收入由三部分构成,其中,工资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的产物,第二部分等于生产该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剩余的部分由雇主自己保留用于消费使用。由雇主留存的销售盈余就是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产物。 社会中的剩余越多,说明社会生产力越高。所以问题不在剩余,而在于剩余的分配权。阶级社会的剩余分配权归统治阶级所有,他们总是给被统治阶级分配得尽可能少,给自己保留得尽可能多。 3.资本即权力。 资本实质上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权力关系。货币只是资本的表象与物质表现形式。资本权力,首先是社会关系,不是自然现象;其次是一种感性的真实的力量,不是观念;最后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力量。 私有权表面是人对物的关系,实际却是以物为中介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如某人宣布对一块土地的私有权,实际意味着“其他人”在这块土地上的行为(耕种、建房、挖矿等)要受到主人的准许、控制、支配,也即主人与其他人的社会权力关系。 资本就是私有权,货币数量就是对私有权的度量。社会总货币,对应社会劳动产品的总和。个人拥有的私有权大小,既取决于他拥有的货币数量(成正比),也取决于社会总货币数量(成反比)。假如,社会产品总和为100只羊,社会货币总量为10000美元,个人拥有300美元,他可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通过竞价购买占有3只羊,这时可以说他拥有全社会3%的权力。如果他拥有的货币增加到400美元,则他将拥有4%的社会权力。此时,如果社会发行货币总量达到20000美元,则他将仅拥有2%的社会权力。 政治权力由暴力(军队、警察、监狱等)提供力量,资本权力由垄断提供力量。政治权力,由于可以使用暴力,对其行政范围内的所有人具有支配的力量,唯一的限制是法律。而资本权力则不具备这种力量,资本权力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垄断。比如,社会上只有一口井,是唯一水源,且归个人私有,由于饮水是刚性需求,井的主人便几乎拥有了支配其他人做任何事的权力。如果每个人都有水井呢?资本权力就没办法支配别人了。或者,假如井的旁边有一条公有的河流呢?私有的资本权力同样无法支配别人。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绝对垄断较少,更多的是相对垄断,市场垄断程度千差万别,资本权力的支配力量也千差万别。但是,可以确定,离开垄断,资本权力就将失去支配力量。 封建政治权力是僵化、缓慢、不易分割的,资本权力则是灵活、迅捷、便于分割的。封建贵族政治权力的变动必须由皇帝通过封赏或褫夺爵位(封地)来实现,变动过程充满权力斗争,是僵化而缓慢的,不可能随意分割。资本权力的流动不需要第三方认可,双方直接交易,灵活而迅捷,而且资本可以随意分割。摧毁封建政治权力,由资本权力取而代之,对社会劳动剩余进行管理分配,是社会的进步。 4.资本主义的悖论。 在生产领域资本家尽量少地将劳动剩余分配给雇佣劳动者,在消费领域资本家却希望消费者拥有尽可能多的资金购买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的这种内在逻辑悖论,近乎精神分裂,是其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也注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历史命运。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实际上,社会劳动产品并未超出社会真实需要,而只是超出了劳动者的购买能力。生产过剩实际是消费能力不足。 在资本的统治范围内,每个人必须把有限的生命服务于资本的增殖。货币君临一切,它的增长成了绝对命令。任何生产活动、商业活动,金融活动,一旦无法促进资本增殖,都将立即停止。没有人做不赚钱的生意,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铁律。 以牛奶倾倒现象为例,农场主组织牛奶生产,为了盈利,压低农场工人工资,提高牛奶售价;经销商为了盈利,压低工人工资,加价销售。当工人到市场购买牛奶时,他们虽然有喝牛奶的需求,却没有购买全部牛奶的能力。这部分没法卖出的牛奶,要么积压在经销商手中,要么积压在农场主手中,他们为了避免低价出售扰乱市场,只能被迫将牛奶销毁,甚至被迫宰杀奶牛、解雇工人以压缩产量,工人收入更低,农场继续压缩产能。恶性循环到了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发生了。在资本增殖的绝对命令下,资本家对此种情形也束手无策。 5.资本主义的局限。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的统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把封建政治权力关进笼子,结束了封建政治权力的专制和世袭,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民主和自由。 但是,在企业(雇佣劳动场所)内部,资本家却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他自己就是国王。资本家对工人实行专制统治,把民主和自由抛到脑后,理由是公司归资本论私人所有。这套说辞冠冕堂皇,却不禁让人想起,封建君王也曾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受到政府管理时,资本家说自由产生效率,政府不能干涉经济活动,要民主,要自由。管理雇员时,资本家说精细管理才能产生效率,雇员上卫生间的时间也要控制起来。 至于平等,那是资本家在任何领域都竭力避免的事。在生产领域,通过制造产业后备军(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贷款月供、房租、消费品涨价等手段确保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以便压低劳动者工资。在消费领域,通过垄断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以便抬高商品销售价格。在社会生活领域,通过奢侈品营造高人一等的社会形象,通过高价购买的方式获取对稀缺物品的独占权力。在任何市场中,只要存在充分竞争,利润率就趋近于零,资本家就会迅速逃离,生产和流通即告停止。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其宣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一个关键基础就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组织。在那里,最高层的一小撮人(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做出了关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在哪里生产以及如何处理员工的剩余劳动成果的所有关键决定。雇员被系统性地排除在这些决策之外,但他们必须承受这些决策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中,后者生产的剩余被前者占有。在这种剥削形式中,马克思找到了阻碍资本主义实现其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承诺的关键性障碍。马克思的结论是:要在任何社会中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就必须排除任何剥削性的生产关系。 与资产阶级相比,无产阶级不仅要求把政治权力关进笼子,更要求把资本权力关进笼子。不仅要求社会范围内的民主和自由,更要求工作场所的民主和自由。无产阶级要争取彻底的民主和自由。 6.历史的线索 马克思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第一个是人的依赖关系,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对应资本主义社会;第三个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对应共产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以手工作坊形式存在,信息技术缓慢发展,主要是结绳、羊皮纸、竹简、纸张、书籍等。 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被工业改造成现代化农业而成为基础产业,工业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出版业发达,出现广播、电视等。 共产主义社会,农业和工业均被信息化改造,成为基础产业。知识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人本身(生理、位置、行为、习惯、偏好、知识等)的信息被数字化,人的社会关系被数字化,人的物质环境被数字化,人实现以虚拟信息模型和万物互联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 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制度的扬弃,废除了封建政治权力的世袭和专制,实现政治民主,封建官僚体系被民主化,予以保留以服务社会。 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将进而废除资本权力的世袭和专制,实现经济民主,金融系统、市场机制、企业管理制度可能被民主化后予以保留,继续发挥其经济调节管理功能。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封建贵族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向资产阶级出卖土地和贵族爵位,购买奢侈商品,使资产阶级通过工业和贸易积累大量财富,其势力已超越封建贵族,进而追求社会权力和地位。资产阶级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无产阶级的素质和能力,终将造就出推翻自己的力量。 7.共产主义是什么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在工作场所中从根本上做到平等和民主。剩余的生产者同样是剩余的占有者和分配者;剥削就此结束。从工作场所内发出的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在哪里生产以及如何分配剩余)必须由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者共同、民主地协商做出。 劳动者分为生产性劳动者和非生产性劳动者。生产性劳动者是直接使用机器和原料生产剩余的人,非生产性劳动者是不直接参加生产的人,比如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安保人员等等,他们不生产剩余,但是执行保障剩余生产所需的任务,对生产剩余至关重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性劳动者将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者将从事非生产性的研发工作。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者控制生产过程和决定剩余分配,将对生产形态和社会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劳动者将被共同的事业愿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聚集起来,而不是被资本组织起来。生产活动将被满足社会需要主导,而不是被资本增殖(赚取利润)主导。生产活动将更加重视事业的长远发展,剩余被更多的投入研发。劳动者获得更多剩余,社会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所谓的生产过剩(消费能力不足)问题不复存在。 对公司制度的扬弃,结果是废除资本权力在公司内部的专制统治,保留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劳动者以共同的事业愿景、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自由联合为共同体。劳动者自由加入或退出共同体,共同体也对加入的劳动者进行筛选。共同体在内部实行协商民主,收益由成员共有共享。当共同体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就强制劳动者退出。劳动者在共同体内部互相竞争,共同体在市场中互相竞争。产业的发展更替,以往由资本家的撤资和投资决定,将来则由劳动者的加入和退出决定。 对金融制度的扬弃,结果是终结了资本权力在社会中的世袭罔替,保留了金融体系调节管理社会生产的功能。人的生命结束后,其遗产将以人类共同体成员同意的方式,分配给共同体成员,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共同的社会财富。 总之,人类共同体成员将平等享有以往人类社会累积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个体拥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发展完善自己,享有他们作为真正的人的尊严,享受他们作为真正的人的丰富生活。 8.通往自由之路 马克思成长于德国犹太教家庭,少年马克思接受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立志寻找从苦难现实的“现有”到达自由幸福的“应有”的途径。 进入大学以后马克思逐渐告别宗教,目光转向哲学,到《德法年鉴》时期,更公开举起了宗教批判的旗帜。基督教的价值理想是得到马克思高度肯定的。他对宗教的批判不是要否定基督教标榜的价值目标,只是批评它无力实现它自己描绘的美好理想,正因为如此他才说“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人民的虚幻幸福”。 在大学时期,马克思感觉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把事物看作“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而把它理解为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有可能揭示出它与“应有”的联系。黑格尔哲学是变相的基督教,他是以逻辑的形式说明了神是怎样成为世界的主宰的。受黑格尔影响,大学毕业时,马克思的“应有”成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途径则是哲学批判。 《莱茵报》时期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斗争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苦难的消除,依靠哲学批判否定现存制度无济于事,国家和法律实际上是为物质利益服务的。从1843年秋天开始,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理论和历史的同时,开始涉足经济学,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直到1843年,他仍对德国进步知识分子中流行的共产主义持拒绝态度,认为它只是一种“教条的抽象概念”。马克思到巴黎后,对赫斯的不是通过政治和国家而是通过改造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产生深刻共鸣,也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很快成为共产主义者。至此,马克思心中的“应有”由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民主主义诉求转变为共产主义,途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把“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当作绝对命令,他这时的共产主义思想还带有空想的性质。而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人类一直生活在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状况之中,无数志士仁人为改变这种状况做过努力,并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都失败了。认为一种社会制度只要没有给人足够的尊重而人们又认识到了这一点,它就必须被推翻也一定能够被推翻,绝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当条件不具备时,无产阶级也无法通过阶级斗争凭空创造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出来。 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才真正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此前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他自己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的空想性质,换言之,他才找到了从资本主义的“现有”到共产主义“应有”的现实途径,即劳动实践。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在人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也将在人的劳动实践中消亡,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现实途径,是劳动实践活动。找到这样的现实途径,表明马克思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而这也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诞生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历史观,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消除,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的诞生,人的自我产生,只能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不仅哲学批判不能改变人的存在状况,阶级斗争也不能决定人类命运,而且阶级和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人在劳动实践基础上辩证发展过程的产物。这种历史观是辩证的,而且它体现的是明确的唯物主义精神。在它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由人的劳动创造,但绝不是人可以随意决定的社会历史必然过程。 马克思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不可避免地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之中。对立带来思想苦恼,这一苦恼从中学时期起一再困扰马克思,推动他去思考探寻摆脱苦恼的道路。他一次又一次认为已经解决但又一再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应有”以及如何由“现有”到达“应有”。劳动实践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对“现有”与“应有”对立问题的最后解决。“现有”由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而来,也将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继续发展而转变为“应有”。 9.未来的蛛丝马迹 马克思从不谈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图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说:“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根据实践辩证法,共产主义只能由全体人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解决现存问题而逐步构建出来,而不可能由哲学家、政治家、英雄人物等像先知一样设计出来。 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了,沧海桑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不做预测未来的蠢事的前提下,能否在当下寻找到关于未来的蛛丝马迹呢? 资源有限,这个判断并不准确。有限的不是资源,而是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总和,对人类需要来说近似无限,只不过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受当时生产力限制,人类暂时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决定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水平。人们曾经以为木柴是有限的,也曾经为煤炭即将耗尽而恐惧,现在则为石油的储量担忧,实际上宇宙中多的是氢、氦、氧、水,各种金属,以及取之不竭的能源。地球只是孕育人类的子宫,当人类能够摆脱地球的特殊环境而生存,才算是真正获得了新生。历史已经表明,人类与其担忧资源耗尽,更应该担忧科技发展停滞。限制人发展的,只有人本身。 科技发展受市场规模制约。人口增加导致新技术出现,人口减少导致技术退化。以通讯技术为例,在部落内部呼喊就可以解决通讯问题,城镇之间需要书信,全球通信催生互联网。假如灾难导致人口规模缩减,直到城镇大小,人类众多技术发明都将逐步消失,包括手机、互联网、高铁、轮船等等。地理大发现,新增的原料产地和广阔市场,是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市场越大,销量越多,成本就越低,工业化和信息化产品的优势就越明显。当前,单个互联网产品服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6亿人,巨大的市场产生无数可能,让新技术层出不穷。 资本主义发展前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发展,因为凭借科技可以占据垄断地位,进而获取超额利润。但是,资本家一方面对劳动者的时间和剩余劳动进行双重压榨,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养育成本增加,致使社会生育率普遍下降。在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可以不断获得新增劳动力,维持资本持续增殖,但这种增长终有尽时。当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全部完成,全人类的生育率普遍降低,资本主义的人口萎缩危机、科技停滞危机、经济衰退危机将同时爆发。 人都要争取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如此,无产阶级同样如此。任何社会制度,如果无法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就必然被要求变革。每当资本主义发生危机,马克思都被人们重新想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资本主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兴起,罗斯福推行新政,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造就了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但是,危机过后,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这些改革成果被逐步收回,中产阶级重新跌入艰难境地。当危机爆发,不论资本家是否愿意,改革或者革命终将发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银行金融体系联合起来,实现对原子化的劳动者的统治。而在信息社会,借助互联网,“无产者联合起来”将从口号变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农业和工业成为基础产业,生产过程由智能机械执行,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研发环节,其产品主要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的知识,以及指挥智能机械运行的程序指令。这种知识和程序,研发环节的劳动投入占比巨大,生产环节只是数据的复制分发,成本极低。资本的稀缺性将越来越低,资本利率下降的长期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某些货币的利率现在已经是下跌为负值。但是,人类智力的稀缺性将随着信息化发展越来越高。在信息产业中,相比资本,劳动者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资本将被迫把越来越多的股权分享给劳动者。相同条件下,劳动者持股越多的企业,竞争力越强,公司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进程。 华为公司,任正非持股比例只有1.01%,另外98.99%的股份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控制。2020年,华为在营收不到9000亿元的情况下,研发投入达到1418亿元,营收占比达到了15.9%。2020年华为从事研发人员达到10.5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53.4%。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0万件,超90%的专利为发明专利。华为的钱,更多地分给了员工,更多地投入研发,而不是被资本家拿走。华为不是被任正非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发展实践中闯出来的。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华为的出现存在很多迫不得已、机缘巧合、无心插柳。但是也像很多新生事物那样,华为之后,不会只有一个华为,而必然有后来者、超越者。 资产阶级腐朽没落下去,无产阶级强势崛起,只有当劳动者的力量超过资本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才能以制度形式得以巩固。在此之前,将是漫长的,拉锯式的,隐性或者显性的,表现为改革或者革命的阶级斗争。 自由人的联合体必然实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