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木匠旧事

 坏人彭 2022-10-04 发布于北京

要想在祖师爷门下讨饭吃:首先介绍一下祖师一一鲁班,祖师原姓公输、名班。鲁国(山东)人、后以国为姓、故称鲁班。后人将诸多发明创造集于祖师一身,难免牵强。祖师确是古代一位伟大的工匠、值得敬仰。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可谓砸烂一切。芦镇中的木业社(木匠最集中的工厂),处在旮旯位置中的祖师牌位仍在那里供奉着,偶然间我亲眼所见,由此可知祖师在木匠心中的地位,非人为地砸烂所能动摇。

解放前(1949年)芦镇有两大木匠作:一是"聚亨"以制作棺材为主、场地设在蓟运河岸、用木板搭起的围栏,里外全是整根的大圆木,两根竖立起来高大的木桩,横跨一块大匾,匾额上镌刻着"聚亨"。我家距此不远,常来河边玩耍,"聚亨"的匾额早已破败,儿时的记忆依然。另一家是"永兴厚"、以制作家具为主,东家廉姓,也是近邻。与其孙辈曾为小学同学,多在一起学习,知他家的家具、装饰、地板非同一般,尤其是那座大神龛、雕刻技艺超群、宛若宫殿、隔扇均能开启,自然出自自家的作坊。其神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早已不存世间,我的那位廉姓发小,一别芦镇六十年未见,不知他如今又如何⋯⋯

芦镇的木匠老师傅们,大多来自冀东农家、尤其玉田籍居多。他们十几岁背井离乡别了亲人,经人介绍来到木匠作,除去混口饭吃,主要还是为了学手艺。旧时俗话:荒年累月饿不死手艺人。此话确实有些道理。三年学艺期间除了管吃管住外、没有其它收入。难怪老木匠大便后均用小木棍儿揩净屁股,可能是他们学徒时养成的习惯,哪有钱买手纸。如不是我在木业社亲眼见到,说出来你以为我在说谎。

初学徒根本学不了手艺,干一些不相干的下手活,挨师傅的呲与骂绝对少不了。待到能给师傅搭下手拉大锯,才算学手艺开始,下锯如不合师傅心意,上锯一松手、下锯就会来个仰面朝天,此时的下锯还要笑脸相陪、好言奉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手艺拉三年大锯者不乏其人。手艺根本没人教你,只能是偷偷的自学,还要迎合、孝敬师傅,在关键处点拨于你顿开茅塞,得其真传。

木匠手艺既不能容小又不能养老,虽然是手艺还是力气话,太小没有足够的气力来承担、一旦年迈、老眼昏花,也就不能再搭伙耍手艺了。年轻时我见过数位老师傅们干起活来,实在是力不从心,往往还要受掩(排挤),吃下眼子食。当时我看在眼里,心中却不是滋味,还不能吱声,只能是暗自替老师傅们悲哀⋯⋯如今我已是年过古稀之辈、老师傅不敢当,幸好有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不用再食下眼子之食了。

常听老师傅们谈论一位"大老姚"的老木匠,称姚师傅年青时有一把好手艺,身子骨又强壮。其他木匠作雕花板、每次只能用搜弓子(一种锯)搜一块,姚师傅却能将几块板叠在一起搜,搜完后上下不差毫厘,可见其手艺了得。如没有过硬的本领,也不可能在木匠行中传扬。

文章图片1

为姚师傅造像

在我得识"大老姚"时,他巳经老态龙钟。曾见姚师傅受雇为主家制作一件木箱,推刨子巳经十分吃力,推刨子除手腕掌握平衡外,用的是全身气力。但从老人的眼神中仍可窥见当年的霸气与强悍。故追忆姚师傅表情,为其造像。时值二〇二二年九月卅日洪达筆墨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