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8. “天下万物”还是“天下之物”?

 舞酒绿林 2022-10-05 发布于广西

148. “天下万物”还是“天下之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好懂一些,说的是有与无的辩证法,而且第一章已有陈述。但这一句版本分歧较大,傅奕本、帛书本却是“天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天下物”还是“天下物”?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下万物生于有’,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有生于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也。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他认为是“天下万物”,“有”为有形,“无”为无形。

王弼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他引用的原文是“天下万物”,注解却是“天下之物”,意为两者均可。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说:“后面两句,是重复性强调,古今表述没有太大差别,就不翻译了。”(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24页。)没有认真研究,连版本存在较大分歧也不知道。

南怀瑾说:“我们普通人看天下万物,生生不息,一代代的生都是生于'有’,'有’从哪里有呢?'有’生于那个'无’,是从'空’来的,'空’能生万有,这与佛家的'缘起性空’同一道理。”(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陈鼓应今译与原文一样。并引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无’即意指道,和第一章同义。'无’'有’乃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这里是说明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28页。)

这一句竹简本也有,而且原文没有缺失。

刘笑敢说:“此节最重要的区别是竹简本第二句不重复'有’,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似乎老子主张天下万物既生于有,又生于无,造成思想上的重要不同。……根据帛书本和其他古本推定,很可能是竹简本漏抄重文号。然而,即使假定竹简本不误,仍然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万物生于'有’,同时也生于'无’。这样,万物或天下之物就有了两个并列的源头。”(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0418-419页。)由文中可知,“天下万物”与“天下之物”意思一样,二者均可。不过,采用“万物”能更好地体现前后章节一致。所以,通行本采用“天下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很好理解。如果拿自然数来解释这句话,我觉得“无”就是0,“有”就是1。你看,1后面的2,3,4,5,7,8,9以至到无穷,都是从1开始的,没有1也就没有后面无穷无尽的数(万事万物),但1又是从0开始的,没有0哪有1?这与后面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句的翻译是:天下万物都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来源于无形的道。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把这句话浓缩成四字成语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原本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把“无中生有”演变成了毫无事实依据,凭空捏造,胡说八道的贬义。

  《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毫无疑问。老子是拿“道”来说事——说哲理。本章文字虽少但内容丰富。区区二十一个字,老子至少说了两大哲学原理: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但不是激烈的运动,而是柔软、匀速、有规律地运动。人活着要低调,顺势而为。

      哲学中的运动,说的是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发展中,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是永恒的运动。这种运动发展的外延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的变化,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变化等等。比如,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生长、动作、思维以及生活饮食、劳动作息、心跳呼吸等等都是运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