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中二野最惨烈的一场败仗,兵力损失过半,对手实在太难缠

 金华303 2022-10-05 发布于山东

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二野在战场上打了不少胜仗,累计歼敌200多万,其中仅大西南战役就歼敌93万余人,这一歼敌数字几乎超过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和。但世上没有常胜不败的将军,二野在战场上也吃过败仗,其中以进军大别山最为惨烈。1947年7月初,为了完成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中野12万大军挺进大别山。然而仅仅坚持了半年就被迫转出,兵力损失过半,如此惨重的损失,在二野历史上是唯一一次。

文章图片1

中野之所以没能在大别山坚持下去,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手太难缠了。中野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很快就解放了30多座县城,初步站稳了脚跟,并对南京和武汉构成了直接威胁。坐卧不安的老蒋急令白崇禧率领15个整编师40余万兵力对中野进行围攻。白崇禧在国军将领中有小诸葛之称,打起仗来很有一套。针对我军善于穿插迂回和分割包围的特点,他摒弃了国军一贯使用的多路突击战法,每次行动至少都是两个整编师抱团前进。

两个整编师就是四五万人。当时中野为了快速渡过黄泛区,不得已丢掉了重炮。在没有重炮的情况下,要想一口吃掉敌人两个整编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寻求战机,中野只能不断在山里运动,希望以此来拖垮敌人,只要敌人的体力跟不上,队形一散乱,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打那些落后或者突出之敌。不料白崇禧这次带领的15个整编师当中,包括了不少桂系的主力。

文章图片2

抗战时期,这些桂系部队在大别山和日军打了多年的游击,不仅累积了丰富的山地游击战经验,对这里的地形更是比中野还熟悉。因此中野在运动中拖垮敌人的目的就没能实现。这样一来,中野只能被迫和敌人打硬仗。12万对40万,又没有重炮,这仗就算换成神仙来,也不好打。几次恶仗之后,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的中野只能再次打起了游击。因为拼消耗,根本拼不过白崇禧,毕竟兵力比对手少了整整28万!

几场恶战之后,中野出现了不少伤病员,粮弹也开始不足。以往在内线作战,这些都不是问题,伤病员可以安置在老乡家中,粮食也可以就地筹措。但这次来到外线作战,伤病员的安置和粮食的筹措都成了大问题。此时白崇禧又显示出了自己狠辣的一面。他一改以往国军只重视城镇不重视乡村的做法,在大别山外围的每个村庄都实行了保甲联防和“五家连坐”,这样一来,村子里的百姓就算想安置中野的伤病员也有心无力了。

文章图片3

为了防止村里的百姓进山给中野送粮食,白崇禧在各个进山路口都设立了哨卡,派人严格盘查,不允许百姓带一根火柴一粒粮食进山。中野挺进大别山,本来就是无后方作战,现在和老百姓的联系也被白崇禧给切断了。伤病员无法安置,粮食也越来越少,处境日益艰难,不少人在行军途中因为体力不支掉队。

狠辣的白崇禧又把地主、乡保长和革命叛徒组织起来,成立了“小保队”,专门对我军的伤病员和掉队的战士们下手。白崇禧这一招实在是太损了,这些“小保队”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又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来伪装,很难被识别出来,不少掉队的战士和伤病员遭到了他们的毒手。面对白崇禧多种手段的“进剿”,中野在大别山的处境日益艰难,被迫于1948年2月上旬从大别山转出。

文章图片4

从1947年7月挺进大别山,到1948年2月转出,中野在大别山坚持了大半年的时间。转出的时候,12万大军仅剩下56654人,损失过半,重武器几乎损失殆尽,直到淮海战役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如此惨重的损失,在中野历史上是唯一一次。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从战略上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中野挺进大别山,吸引了40万国军精锐,极大减轻了山东解放区的压力,为华野歼敌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后来淮海战役爆发时,中野实力远不如华野,但仍由邓政委统揽全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