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10句话,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受用一生

 茶香飘万里 2022-10-05 发布于山西

我们常说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第二个就是明朝的王阳明,还剩下半个是晚清名臣曾国藩。那么何谓完人,就是德行完美的人,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代知识分子们追求的目标。通过这个介绍咱们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成就之高,评价之高。

精选阳明心学十句话,希望我们都能了解王阳明,让阳明心学指引我们破心中贼,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收获美好人生。

知行合一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知,亦遂终身不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重要的理论,是阳明先生顿悟心即理、心外无物后的进一步精进。阳明先生在贵阳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即人的认知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我们应该在事上炼,不是凭空去探求知,也不是盲目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用行丰富知,达到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

事上炼,工作即修行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一个地方官员经常来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后来他却非常遗憾的说:“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却不能每天都来听,好多政事缠身,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修行。”王阳明说到:“我什么时候让你放下工作来修行了。”官员疑惑的问到“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王阳明肯定的答到:“工作即修行”。

阳明心学是一门入世的哲学,他不是凭空的讲述理论,然后再去实践,他是要求我们入世做事,工作中即是最好的修炼时机。入世做事才是最好的修行法门,要磨砺心性,动静而心定。

静的时候磨练出来的心智,就好比纸上谈兵,一遇到事就会慌乱。就像打造一把刀,好工好料,做出来了刀的形状,这还不够,还要在磨刀石上打磨,才会变得锋利,才能有用。

“事上炼”的“事”就是我们的磨刀石,遇到事的时候正是修炼的时候,多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入世做事,不断提升,不断精进。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这是阳明先生与弟子谈交友之道,一定要谦让,要放低姿态,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学习进步,相互谦让,一旦互相轻视,互相攀比,那就一定会导致彼此矛盾,友谊也就不能长久。

其实,不只是交友、与朋友相处应该这样,与任何人相处都应该保持谦逊,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在去除花间杂草的时候,可能是除草除累了、厌恶了,就问到:“为何天地之间的善难以培养,恶难以铲除?”先生回答说:“这样看待善恶,是从外表上生发念头,就是错的。天地之间,像花草一样,哪有什么善恶区别呢?你要赏花,那么就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如果要用的草的时候,比如要建一块草地,又认为草是善的了。这样的善恶,都是从你心中的喜好和厌恶生发出来的,因此都是错的。”

当然,也不是说就全无善恶,而是说不刻意为善去恶,善恶全凭天理,不夹杂一点私意。花园里有草妨碍了你了,就应该拔除,拔了一天草了还没拔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晚上还想着,一想到草就是恶了,不要和它对立起来,让它主导了你的情绪。

我们现在的很多不幸福就是因为与外物的对立导致的。我们很多人都在拼命的追名逐利,得不到就心神不宁。

一个情绪总会受到外界干扰的人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外界的这些功名利禄我们根本不知道有多大的能量来获得它们,倒不如在良知的指引下专注做事,也就不受外物的支配,也就达到了幸福的境界。

肤浅浮躁的心总会往舒服的地方跑,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如果白天求学致知觉得烦躁混乱,就静坐。觉得懒得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人心都是自私的,你越不想干什么,就越要逼着自己去干什么,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人都是喜欢往舒适区跑的。逆着自己的性子走,才有可能让你脱离泥潭。

立志用功要全神贯注,循序渐进,必会枝繁叶茂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空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果实?”

立志用功就像种树,要循序渐进,做好栽培灌溉之功,必会枝繁叶茂。我们处世行事也应该这样,关注当下,脚踏实地,不要过分追求结果。过分的追求结果,会让自己心烦气躁,还会滋生好高骛远不实之风。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为名利货色所诱。克己如同拔草,务必斩草除根,务必干净,一毫都不存留才可以,丝毫不能懈怠。有一点私欲存留,那么其他邪恶就会相携而至。

自负、爱好虚名是人生一大弊病,必须连根拔起,一毫不留

“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学生孟源有自负爱好虚名的毛病,先生常常批评他,这一段就是好名的毛病又犯了,阳明先生对他的教诲。

下功夫磨练心性,使自己心如明镜,则无物不照,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做学问的人只需担心镜子是否明亮,不需要考虑事物出现在镜子前面时能否照见。为学之人需先下功夫,使得自己的心如明镜,不必担心时事变化无穷。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阳明先生平南赣匪患,打了胜仗之后,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说平定山中的匪患并不难,但是老百姓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大臣们的心中贼不破,虽然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匪患会死灰复燃,山中贼就永远灭不完。

一个人,和外面的世界周旋,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周旋,遇到困难、遇到麻烦去战胜它,这个其实并不难,那么困难的是什么呢?是与自己的周旋,与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这是最难的。所以,我们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良知呈现,这才是破了心中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