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失常→肝郁气滞、痰蒙心窍→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安养心神

 有缘者可网诊 2022-10-06 发布于江苏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张,中医治悲观抑郁、精神失常的案例。

这是文老师收藏许久的东西了。我觉得,它能给很多人带来益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就诊时间,是1981年的10月份。

这个女孩,之前学习非常刻苦。经过不懈努力,她考上大学了。要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生还是非常珍贵的。那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啊!

所以说,这个孩子考上以后,承载着父母亲友的全部期望。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 这孩子考入大学一年以来,成绩下降明显。不知道是课程紧张,还是一个人在外生活不适用。反正啊,成绩不好,这么下去没法顺利毕业。

这个情况,让她的父母着急。她自己更着急。所以上大学这一年来,他一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用女孩自己的话说,现在的她快要崩溃了,如果再有点什么事儿来刺激,她肯定就无法支撑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大概在五天前吧,因为一件小事儿,女孩的父亲对她大声呵斥,言语间流露出对她的失望。这一来坏了,当天晚上女孩就无法入睡。第二天起来,眼神呆滞、不说话,一说话就胡言乱语,总说一些“我不行、我笨”等悲观消极的语句。

另外,她还明显容易受惊吓,有一点声音,哪怕是收音机里的声音,她听了都害怕。而且,不吃饭,几乎不睡觉。

这孩子到底咋了?原先训斥女儿的父亲自责不已,母亲则以泪洗面。最后,过了五天,大家商定,赶紧投中医治疗。

找的谁呢?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刘志明前辈。刘师的学术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您自己在往上查阅吧。

刻诊,见患者脉弦细,舌苔薄白。整个人肢体困乏,少寐纳差,悲观疑虑。一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情绪十分消极,低头、目光向下、面容抑郁愁苦。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刘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柴胡9克,白芍9克,茯苓9克,枣仁9克,远志6克,竹茹12克,胆南星4.5克,薄荷4.5克,栀子9克,神曲12克,丹参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共开10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0剂以后,情绪上有所改善,比较安定,而且不再那么悲观疑虑。原方不变,再投10剂,药后患者精神进一步好转,甚至可以说和常人无异。再后来,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善后。最终,患者诸证悉平,又可以回学校就读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是刘师早年治疗癫证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业界颇有名声。

现在,我和你探讨,这背后的原因。

我跟你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肝郁气滞、痰蒙心窍。这是很多精神情志疾病的共同病因。

你看,这患者上大学以后,成绩一直不好 ,一年来课业繁重、精神紧张,情绪上比较低落。这个,就得考虑肝郁了。

会有人说了,不就是学习成绩差了点吗?至于这样吗?我跟你说,人和人不一样。在那个年代,上了大学,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无法想象。所以,她的压力有多大,我们也无法理解。因此,她出现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肝郁,这并不能说是意外。

重压之下,她的状态可以说到了危险的边缘。恰好这个时候,父亲的训斥,给了她重重一击,肝郁气滞之体无法承受,导致身体内环境的逆乱。具体说来,就是肝郁痰凝、上蒙心神了。

肝郁,则津液不输。津液聚而成痰,就成了祸根。身体气机逆乱以后,痰浊趁机上蒙心神,于是患者就出现了精神失常。

由于这个患者起病,源于精神压力大和对自己的怀疑否定,所以她发病后,表现出悲观消极的倾向。痰蒙心神,所以语无伦次。心神不宁,所以胆小易惊,夜不能寐。

咱们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舌脉看。你看,她脉弦,说明肝郁气滞。脉细、肢体困乏、纳差,说明脾胃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则痰湿浊邪的生成,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说,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能确定,患者的问题,出在肝郁气滞、痰蒙心神。

怎么办呢?当然要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安养心神

来看看当时刘志明前辈用的方药——

柴胡9克,白芍9克,茯苓9克,枣仁9克,远志6克,竹茹12克,胆南星4.5克,薄荷4.5克,栀子9克,神曲12克,丹参9克,甘草6克。

这里面,柴胡、薄荷、白芍,用于疏肝柔肝,解决肝郁的问题。

胆南星、竹茹、栀子,用于清化痰热,解决痰浊的问题。

丹参、枣仁、远志、茯苓,用于养心安神。

茯苓、神曲用于健脾,增进运化之能。

如此一来,患者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解决。

文老师把这个小医案,详细给你解读出来,目的是想向你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精神压力大、长期悲观抑郁,容易引发中医所谓肝郁。而肝郁日久,则气滞痰凝。在某一个契机的影响和作用下,体内气机逆乱,痰浊上蒙心窍,这就形成了情志病。目前多见的抑郁症、精神失常等,很多时候源于此。

但不幸的是,我们当代国人,精神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这又是不争的事实。盲目的攀比,过高的成功预期,常常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研究机构认为,大多数现代人,就算没有心理疾病,也有发生心里疾病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医学的角度,清醒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

在这方面,中医的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用它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也是中医永远不会过时的一个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