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144期【教学随笔】田玲:发掘文言文里的趣味

 傻丫头oq9h5f23 2022-10-0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带着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学好文言文呢?田老师多角度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文本趣味,巧妙设置问题任务,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发掘文言文里的趣味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


田玲
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状态,普遍为字词梳理,文意疏通,情感理解,主旨解析等几个环节,学生学起来兴致缺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带着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学好文言文呢?这就需要教师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文本的趣味,巧妙设置问题任务,并且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换种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就会灵动起来,就会显得妙趣横生。
以教学《答谢中书书》为例。这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它是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但我们看到的文本却没有书信的基本形式。如果用书信这种应用文体来审视这篇文章,存在哪些问题呢?把问题任务抛给学生,孩子们天生喜欢找茬,不亦乐乎。
“没有称呼。”“缺少署名和日期!”“少了问候语!”“结束没有祝福语!”既如此,那就补充吧,先用文言文试试。
先来解决称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搭建学习支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那么谢中书何许人也?古人多半称呼朋友的时候,用“名”还是“字”?平辈之间年纪相仿时,喜欢称对方什么呢?回忆一下《孙权劝学》中吕蒙对鲁肃说的话。如果差距大呢?怎么办?
顺势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谢中书其人。在思辨中明确,多用“字”称呼对方,年龄相当的平辈之间为了表示尊重,往往称其为“兄”。可这两个人年龄差距好几十岁,那么,补充的称呼用“玄度兄”肯定不合适啦,可以用“玄度小友”“玄度吾弟”之类。规范下书信格式,提醒顶格写,加冒号。
有了称呼,就应该有问候语。文言文写问候语,联系自己在影视作品中获得的信息,古人怎么问候的?
七嘴八舌讨论一番。“安否?”“近来可好?”“来信收悉。”等等。都可以呀,那些有问题的,带着学生辨析,丢出去就好了。记得空两格另起一行哦!
信写完,还需要祝福语的。想一想,陶弘景会祝福谢中书哪方面呢?常规点通常怎么祝福?
一石激起千层浪。“愿兄康健无忧。”“祝好。”“愿兄得知己,醉山水。”当然,也有一些搞笑的甚至错误的,引导学生思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后,我们需要帮陶弘景署个名,写个日期。想想能不能直接署名“陶弘景”?能不能写2022920日?你觉得要怎么写?
“用陶弘景的'字’字署名,即'通明’。”多好啊,和称呼保持一致。日期呢?研究一下课下注释,谢征(500-536),陶弘景(456-536),那么,年份大致应该在什么区间?讨论一下。
能有这样的交流,应该是成年人,且有一定阅历的。孔子云:三十而立。那就按谢征30岁来确定,530-536之间,536年他俩都去世了,那我们就确立在530-535年吧。看,处处留心皆学问,否则,就闹笑话啦。“人间最美四月天”,不如,我们就让写信的日期在四月的某一天吧。
我们一起看看,格式正确的书信,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谢中书书

玄度小友:

安否?来信收悉。
关乎山水,吾以为,山水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然吾与汝,皆能赏之。
祝友:

得知己醉山水此生康健无忧   

                                                                                                                                   通明

公元534417
信中的山水美景,如果用现代文描绘,要怎么写呢?能不能写一写,看如何分段最合理?
“总分总。”“总起一段,中间按照视角、四季、朝暮再分三段,总结一段。”那么,请根据这封信的内容,合理分段,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美丽的山水之景。
就这样,一节课在师生的阅读、讨论、思辨中结束了,可学习并没有停止……学生完善了书信格式,看似对文本主体内容没有过多涉及,但要用现代文描绘课文中的山水美景,不对文本内容细读精研自然是描绘不好的。
田玲写于2022920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

图片

  
田玲,宝鸡高新第一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宝鸡市拔尖人才,宝鸡市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第四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聘为语文报社基础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合作导师、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宝鸡文理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省市级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省市级名师大篷车和城乡名师共同体讲师团成员;多次参加陕西省中考命题工作,在全国各地应邀上观摩课并做学术报告近百场,被《中国教师》评为十大“新锐教师”之一;荣获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荣登《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首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主持并参与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参与编写教学类书籍10余部,多篇教学课例被各类名师教学案例收录;出版的专著《灵动语文公开课》,在首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