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面情缘

 段爱锋 2022-10-06 发布于新疆

吃面情缘

                            /段爱锋(陕西)

说起吃面,我与它有一定的缘分。也许我出生地的缘故,也许是我上个辈子就注定好的。

我出生在陕西,从小就吃面。那时候,我吃的面都是母亲做的,有糊糊面、清水面、油泼面和蒸面等。在这所有的面食里,我最喜欢油泼面。因为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油泼面是最顶用,吃了一天都不饿。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经常下乡做生意。母亲就给他做一碗面,然后装一瓶水。晚上回来的时候,父亲还说不太饿。

商洛是我的家乡,是一个暖温带气候。它只适合种玉米、小麦、大豆和一些杂粮,所以我对什么作物做什么食物了如指掌。比如,玉米可以做玉米稀饭,也可以蒸馍馍。我喜欢喝玉米稀饭,但不喜欢玉米馍馍。它吃起来比较硬,而且掉馍花花。小麦可以做面条,也可以蒸馍馍。面条大家都见过,不多说了。小麦做的馒头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因为它是白色的,洁白如雪,而玉米馒头是黄色的。

母亲做的面条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小时候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母亲做了什么面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相,母亲心疼地拍着我的后背,笑着说,我的儿啊,慢慢吃,慢慢吃。可以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母亲的面条中度过的。

高中后,我去了临镇的古城上中学。那时候,离家比较远,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没办法,我只能在表哥的家里住。表哥在县城做生意,常年不回家,我就用他的灶具自己做饭。我临走的时候,母亲给我装了馍馍、干面、蔬菜和一些调料。中午放学后,我就急匆匆回家做一些稀饭,晚上,我就下一些面条,因为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由于长时间吃一种食物,我就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的面条。

随着年龄的长大,吃母亲的面条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后来都成了一种怀念。大学是在市里上的,离家100多公里,一个学期只能回家一次。在学校里,虽然每个月有生活补助,但我总感觉是胡吃。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但是没有母亲做的面条好吃。

工作后,我去了苏州。这是一个吃米的地方,一天三顿都是米饭。慢慢地,我习惯了米饭,而且喜欢上了米饭,但是总感觉嘴上缺点什么,心里少点什么。每逢节假日,我就出去吃面。不管是苏州的红汤面,还是陕西的罐罐面,还是甘肃的兰州牛肉拉面,我总是尝个遍。在所有的面里,我最喜欢陕西的罐罐面。也许在这个面里,能吃出妈妈的味道。

后来,我来了新疆,这也是吃面的地方。特别有名的就是拌面,但是我的胃不争气,一吃就肚子涨。后来,听说新疆的拌面吃起来有劲道是在面煮熟后过了生水。我就想,别人都能吃,我为啥不能吃,为了弄个究竟,我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我是慢性胃窦炎,以后不能吃辛辣的、刺激性和过夜的食物,最好吃稀饭、面条易消化食物。听了医生的叮嘱,我的心凉凉的,就像深秋的那块阴云。

从那以后,我都很注意饮食,吃稀饭和面条的时候,胃很舒服,所以平时我几乎不去饭店吃饭,每天吃妻子煮的面条;放假的时候,我就回到老家,吃母亲做的面条。

每每吃着他们做的面条,胃暖暖的,心热热的。我想,吃面是我上辈子注定的,注定这辈子与他们有一段缘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