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夜美食 比啥都香】舌尖上的期货(小麦篇)

 kevin-shaw 2022-10-0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小麦见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参与了美食长河的书写,它创造出了一辈辈人共通的味蕾记忆。

“白天刷不到,晚上躲不掉”,深夜美食,比啥都香,轻易地,就向美食投降了。

“中华民族悠久的美食历史之中,面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面食的常用原料,非小麦莫属。
       

科普文章曰:小麦是单子叶植物,有禾本科的各种特征,叶脉平行、茎中空有节、穗状花序,每朵小花无花瓣但有颖片,故又称为颖花植物。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人们从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了小麦。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11万年前,当人类还住在洞穴里的时候,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了。
       

汉朝之后,我国小麦种植规模取代传统的“粟”,“粟文化”随之演变为“小麦文化”。如今,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1993年7月27日,郑商所就上市了硬白小麦期货,2012年修改为普通小麦期货。1999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国粮改工作会议,随后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粮食已告别长期短缺,出现供求总量平衡有余、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已是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选择。2003年3月28日,郑商所适时推出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助力实现我国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总目标,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郑商所同时上市两个小麦期货品种,一个是优质强筋小麦,另一个是普通小麦。
       

小麦见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参与了美食长河的书写,它创造出了一辈辈人共通的味蕾记忆。

小麦磨成粉制成的面食中,仅就面条而言,就有杂酱面、刀削面、宽汤面、疙瘩面、臊子面、油泼面、热干面、炉齿面、其花面、清汤面、浆水面、米儿面、麻食面......至于其他面食,就更多了,如油条、馒头、油饼、煎饼、凉皮、饺子、烧麦等,可谓异彩纷呈、变化无穷。

➽ 母亲的手擀面

图片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觉得乡愁就是母亲做的那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每次回味起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前几天回老家,母亲亲自给我做了手擀面,萦绕着浓郁的乡情和温馨的亲情,这是我在老家吃到的最好的美食,比任何珍馐都更让我贪念。手擀面是老家最普通的家常美食,味道好吃,做起来却费时费力。做手擀面全凭母亲的一双手和一根擀面杖。小时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的白面是很金贵的食物,那时粮食产量低,能吃上一碗手擀面算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人过生日才能吃上一碗手擀面。

母亲做手擀面的时候,一边用手和面,一手倒水,面粉和水在母亲双手灵活的揉搓下,慢慢变成了面团。讲究一点的,还会打上两个鸡蛋放在里面一块儿搅拌。然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光面朝下,盖上一层湿布,也叫饧面,这样做出来的手擀面才会有韧性、更筋道。等面饧好,用擀面杖转入其中,用面紧紧包裹在里面,用手反复向外进行推卷。连续几次后,把面展开,再从另外一个方向把擀面杖转入其中,按同样的方法,直到把面团擀成薄片为止。这样,面板上就出现了一张又大又圆的面饼,撒上面粉,将面片折叠,用刀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手擀面就做成了。做手擀面其实是一件力气活儿,可母亲做手擀面的时候,就像在做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面擀好后,把手擀面下到烧开的沸水中,放上油、盐、醋等佐料,再放些菜叶,几分钟就可以起锅了。手擀面松软合适,口感非常好,我还会往里面放点芝麻香油、猪油,色香味俱全,真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每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母亲是必须亲自做手擀面的,全家人吃着长寿面,寓意着“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

有一次,几位朋友到我家来,母亲做了满满当当一大桌子菜,推杯换盏,酒过三巡,每人盛了一大碗母亲做的手擀面,他们尝了一口,大呼好吃、过瘾,个个竖起大拇指说,“我们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呢”。

我也尝试按照母亲教我的方法做了很多次手擀面,抑或是我对擀面的技巧把握得不够准确,做出来的手擀面跟母亲做的总是大相径庭。有时候我打电话跟母亲说起这件事,她总是乐呵呵地对我说,“抽空你回老家,我做给你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街上机器压的面条品种丰富,但我总觉得少了母亲做的手擀面的那种香醇和劲道。如今,母亲已从一位端庄美丽的姑娘成为两鬓斑白的老人,手擀面承载着母亲对家庭倾注的责任和对全家的爱心。(美食提供者:王文咏)

➽ 妈妈牌“水疙瘩”

图片

女儿从乡下回来,告诉我,奶奶给她做的一种饭特别好吃。我问啥好饭?她说,水疙瘩。话音刚落,我的记忆就回到了从前。

“水疙瘩”是我们山西运城一带的面食,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家庭主食。记得小时候,母亲最常做的午饭就是“水疙瘩”,那糊糊涂涂的一锅饭是我童年最爱吃的舌尖美味,也撑满了我儿时记忆的餐桌。突然之间,我就想吃“水疙瘩”了。于是,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在她的远程辅导下,我走进厨房,演奏出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水疙瘩”的做法简单易学,和面是第一道程序。面粉的多少取决于吃饭人口的多少,但一定要把握好面粉和水分的比例。一般来说,六分面四分水就可,揉出的面团要略微软和一点,形如扯面一般,以便下锅时软软地能揪成疙瘩状的小面团。当然,这道程序能在做饭前两个小时完成,面团的劲道会更好一点。

第二道程序就是备料,按母亲的做法,多以西红柿块、土豆片、海带丝、花生碎、葱蒜末和辣椒碎为主,适量就好,不宜太多,否则就成炒菜了。接下来就开锅烧油,油热了,先放花生碎、葱蒜末和辣椒碎,油煎稍许,放各种菜料,之后加入精盐、鸡精、花椒面等各种调料。接着,加水盖锅,也就是熬汤时段。

第三道程序就是利用熬汤的时间,把之前做好的面团再揉一揉,以增加韧度。然后,倒入适量清水,将面团予以浸泡。待锅里的饭汤沸腾后,把浸水的面团蘸着水,一块块的揪成疙瘩状丢在锅里,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水疙瘩”了。煮上五六分钟,淋上两三个鸡蛋,再放一点香菜末,瞬间满屋飘香。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做出了一锅“水疙瘩”。禁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先尝了一口,自我感觉良好。女儿也盛了一碗吃起来,对我的厨艺赞不绝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感谢母亲教我做“水疙瘩”,的确有一股妈妈的味道。(美食提供者:王会亮)

➽ 老刘的热烧饼

图片

一年前,公交站台旁边来了一家卖烧饼的。那烧饼铺子在胡同口,极狭小,两个人在里面就很难转身了。然而,这小铺子前却有一个很阔大的招牌——老刘烧饼,大红底子,炭笔黑字。很抢眼。

不过,这只是表象,当你吃过一回老刘烧饼,你才知道,那不仅抢眼,而且抢心。我们,居住附近的人,以及等车的人,就这样成了老刘烧饼的超级铁杆粉丝。

做烧饼的就是老刘本人,有点微微发福的和善中年人。他的烧饼炉子是长方形的,和我们常见的用汽油桶改装的不一样,上面是平整的台面,下边有两个抽屉,拉出来是两个铁架子,用来烤烧饼。

烧饼是软软的发面做的,在老刘的手下,光滑的一团,转眼又成了圆圆的厚面片,撒上一把芝麻,先放在炉子上的平台上定型,然后放到炉子里的铁架上烤。翻两个来回,几分钟后,烧饼就出炉了。热腾腾的烧饼,外面脆脆的,里面软软的。只放了很少的油,清淡可口。

给老刘打下手的是老刘媳妇,和老刘脾性气质很相像的中年女子,胖胖的,热情又周到。她总是站在门口的圆砧板前“砰砰”剁着从老坛子里挖出来的红烧肉,再配上一些绿绿的香菜青椒。

老刘烧饼主要是早点,烧饼加肉、加鸡蛋、加香肠、加豆腐皮,随便选,再配一杯浓浓的现磨豆浆,营养、美味、健康、实惠,还馋人。

老刘的生意从一开始就很红火,门前总是排着长队。老刘两口子乐呵呵的,忙得脚不沾地。

烧饼供不应求,有些人早上买不到,就建议老刘晚上也卖,老刘就更忙了。

可是,不久后,老刘烧饼竟从小铺子里搬走了。失望之余,一看,又乐了,原来他们搬到隔壁的大铺子了。那原是一家饭店,有小铺子的五六倍大。

来买烧饼的很多老客户笑嘻嘻地恭贺他们升迁发财,老刘笑盈盈地道谢,而他媳妇却淡淡的,似乎有点不开心。

不几天,事情就露出了端倪。

诺大的地方,老刘他们并没有用上,依旧在门口忙得热火朝天,里面的位置空空荡荡。大家都明白,对于老刘的小生意来说,原先的小铺子足够了。可老刘为什么要搬走呢?如今这么大的地方,空着倒是浪费了。

那小铺子却没有闲着,很快就来了一家卖烧饼的,模式竟完全效颦老刘烧饼,甚至盛红烧肉的瓦罐也极其神似。到底是山寨的,烧饼单从外观看就硬硬的,失了一层魅力,生意自然惨淡。

老刘的生意依旧很好,门口排着长队。有熟识的老顾客已经成了老刘的朋友,望望里面的空地,不免为老刘出起主意来,说他完全可以开个饭店。

老刘谋划了一段时间,果然开起了饭店,特色仍然是烧饼,全天供应,配上了各种汤,如羊杂汤,紫菜鸡蛋汤等,还有简单一些的小炒。

老刘的烧饼生意越做越像回事儿了,“老刘烧饼”的招牌高高地挂在饭店的门楣上,依旧很抢眼。(美食提供者:耿艳菊)

期货交易简单吗?简单,如果你认为交易很难,点个关注,加『星标』后续期报实战排排网将会更新关于期货交易“道术道'的认知,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让我为您捅破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