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溪学和退溪学研究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0-07 发布于山东

  一、退溪学的产生

  南宋朱熹(1130─1200),以儒学融合释、道之学,集濂、洛、关之学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创立闽学(理学、新儒学),在闽、浙、赣武夷山一带形成继北方中原之后新的国家文化重心。此后不久,“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清张伯行《朱衡〈道南原委〉序》),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东亚文明的体现”(日本岛田虔次语)和世界性的学说。

  由于朱熹集大成的思想体系不是某个学者所能继承和发扬的,到了宋末元初逐步分化为气学与心学两个发展方向。就心学讲,到了明中叶,便出现以王阳明(1472─1528)为代表的心学集大成者。由于阳明学对抗朱子学(异化)。朱子学重心东移,便产生以李退溪(1495─1505)为代表的韩国朱子学,被称为退溪学。李退溪笃信朱熹,被称为“海东之考亭”。退溪学是朱子学的分支。

  退溪学是韩国此后500多年的正宗思想。李退溪是继朱熹后新儒学(朱子学)的最主要代表者,是16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主要表征。

  二、李退溪的生平著述

  李退溪,名滉,字景浩,韩国庆尚道礼安县温溪(今安东郡陶山面温惠洞)人。生于李朝燕山君七年(中国明弘治十四年,1501),卒于李朝宣宗三年(明隆庆四年,1570),享年71岁。

  生未周岁而孤,由母亲和叔父松斋养育成人。27岁中进士。历官丹阳郡守、经筵侍讲、成均馆大司成、弘文馆修撰、判中枢府事等。

  6岁学《千字文》,12岁读《论语》,20岁讲究《周易》。23岁习研中国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1178─1235)编撰、明程敏政(1445─1500)注释的《心经附注》,以及明胡广(1370─1425)等奉成祖之命编辑的《性理大全》等,成为韩国朱子学的集大成者。

  晚年置书堂于陶山之南(即后来之陶山书院),深究朱子学,著述讲学,门徒众多,形成退溪学派。著有《朱子书节要》,《宋季元明理学通录》、《〈启蒙〉传疑》、《〈西铭〉考证》、《〈心经〉后论》、《论四端七情书辩》、《圣学十图》等,结集为《陶山全书》4册、《增补退溪全书》5册、《退溪学文献全集》20册。

  三、退溪学的特色

  对于前后相继的学者,一般认为,后者的思想发展了前者的思想。这对李退溪与朱熹来说,一些学者是不大同意这样说的。李退溪是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继承了朱熹思想,即“依葫芦画瓢”(其学生李珥语)。笔者认为,退溪学是偏重于朱子学中的心学。而此心学之“心”又不同于王阳明心学之“心”,是心法。李退溪的心学是治心之学,似中国明初朱子学家陈真晟的心学。这种心学,就是人们的言行必须通过心。李退溪说:

  圣贤之学,本诸心而贯事物。故好善则不但心好之,必遂其善于行事。……阴阳之见,专在本心,怕有一毫外涉于事物,故只在本心上认知行为一。(《增补退溪全书》第2册第334页)

  这就是说,李退溪的心论是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是治心之学,不是作为本体论的心学派的心论。

  曾任韩国退溪学研究院院长的安炳周在《退溪学的两个特点》中指出,“退溪心学与阳明'心即理’的心哲学,虽通称'心学’”,却全然不同,“退溪在这里强调了知义理(善)与行义理(善),需要学和勉(修养)的功夫,进而批判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他进一步说:

  在朱子“理哲学”体系内部,退溪极强调心学。在他看来,“遏人欲、存天理”的理哲学核心命题,应是心学的基本内容。理哲学与退溪心学在这方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退溪心学的又一特点。在“遏人欲,存天理”的朱子学核心命题里,否定口耳之习,强调实践性,从而接近心学,这正是退溪心学的特性。为了避勉同阳明学相混淆,退溪在翻译“心学”一语时,多译成“心性之学”。这样标示“退溪心学”,正是为突出其特性的需要。(载《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第288─290页)

  安炳周教授的论说,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普遍疑惑欲讳言的退溪学偏向于阳明心学。二者是有原则性不同的。阳明是“心哲学”,其心是本体论;退溪是“治心之学”,其心是践履论。这正是退溪学的重要特色。

  以孔子、朱熹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世界观即人生观,是讲由个体到群体的自我塑造,是主体性哲学,即教导人们用功于人伦道德和个人内在固有价值的修养和升华。这种哲学,东方哲人概括为“终极关怀”和“为己之学”。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包括个人和人类两个方面价值的最高实现。它要求自身圆满成就内在德性和外在事业,即内圣外王。这种境界,是人们终身奋斗的最高目标,称之为“终极关怀”。为此,必须从学入手,所以叫做“为己之学”,即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这就是说,人们要用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它,把追求它看得比人生的其他一切方面都重要。人最根本的是要懂得生命的意义价值。“终极关怀”是驾驭于整个生命存在的,是解决如何安顿自己生命的。比如说,实现了外在的平等自由和物质生活富裕后,人生的意义价值在哪里?只是尽情地享用吗?这就是“终极关怀”的问题。在当今太平盛世,自由平等、物质生活富裕的人,为什么还有的去自杀?!这就是没有安顿好自己的生命。有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价值,或失去活着的意义价值,“终极关怀”就是对生命意义价值的回答。一个人即使财产很多,但是他的内心还会空虚;惟一可以克服内心空虚的,是在自己内心树立起生命的意义价值。人的道德伦理的责任,不全是基于外在的要求,是发自自己的生命力,是自己的生命力有这种要求。这种“终极关怀”,你往政治、经济或科学、宗教里去找是找不到的,只能求诸自己。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为仁由己”(《论语·颜渊》),“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学而》)。这里,以堆山和平地为喻,成功或失败全由自己的努力与否。这是“为仁由己”的生动描写。儒学是健全人格、成熟心智、安身立命之学,是东方诸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体现于历代人身上。

  上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凝聚于李退溪身上,发扬光大,成为最高典范。他说:

  “为己之学”,以道理为吾人所当知,德行为吾人所当行。近里着工,期在心得而躬行者是也。“为人之学”,则不务心得躬行,而饰虚循外,以求名取誉者是也。(《增补退溪全书》第4册第32页)

  “近里着工”即深入本质。那么“为己之学”的境界是怎样的呢?李退溪门人说:

  先生之学,私欲净尽,天理日明。物我之间,未见有彼此町畦。其心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有各得其所之妙。(同上第4册第30页)

  “町畦”引申为界城。其所达到的即是“终极关怀”境界。李退溪又说:

  不容物云者,言心之全体至虚至静,如明镜照物。物来则应之,而不滞物;去则如故而虚明。若系着一物如泥点,镜便不得虚明静一气象。(同上)

  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孔子称“大圣”,朱熹称“大贤”,李退溪被称为“大土”。李退溪的人格是完善无缺的,其境界是最高尚的。他本于圣贤而加以自得,后来居上。其门人说:

  (先生)论学本于圣贤,而参之以自得之实;教人必主于明伦,而先之以明理之功;持己则以正,而不苟于崖岸之行;议礼则援古,而不遗乎时王之制。急于修己,而不言人过;勇于从人,而不掩己短;接人以和,而不自敬;待下以宽,而下自肃;不以一节一善成名,而所学所守之正。自箕子后,殆未有其比。(同上)

  这说明李退溪的人生哲学起于孔子、朱熹,在东方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四、中国对退溪学的研究

  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初,发现曾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1868─1928)、知名学者梁启超(1873─1929)为李退溪《圣学十图》的赞词。黎元洪说:“中华之所以异于夷狄,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梁启超说:“巍巍李夫子,继开一古今;《十图》传理诀,百世诏人心。云谷琴书润,濂溪风月寻;声教三百载,万国乃同钦。”(载《退溪学报》,1974年3月,第2辑第171─173页)黎氏是从整个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上说的,指出退溪学是人本学。这是退溪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梁氏是从退溪学根源于周敦颐(“濂溪风月寻”)、朱熹(“云谷琴书润”)和对后世的影响上说的。退溪学可以说形成于16世纪初,至19世纪,300多年。

  曾任韩国退溪学研究院院长的李家源在《退溪学研究之诸课题》中说:

  中国之士,有称退溪为东圣,如梁启超、黎元洪之题语于《圣学十图》者,辞甚郑重,然未有专著。其在最近,有一个蔡茂松,留学我国,论述很多,中国人之研究退溪学,实自蔡君始。其先辈钱穆教授,所撰《现代对退溪学之再认识》之一篇,极其精简。往年余访台湾大学,有叫做程元敏者,专治宋明理学,而叩余以退溪学之原委;笔谈移时,今未知其成书否也。(《退溪学报》,1974年3月,第14辑第62页)

  蔡茂松是台南成功大学教授,被称为“韩国学第一人”,著有《韩国的朱子学》、《退溪学研究》等。钱穆的《现代对退溪学之再认识》,载韩国《退溪学报》1974年3月第2辑第171─153页。钱氏从退溪学是“为己之学”上论说,抓住了退溪学的内在本质,至为精彩。

  中国大陆的退溪学研究,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的。那时韩国退溪学研究院在德国举办第七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参加。次年(1985)8月,在日本筑波大学举办第八届退溪国际学术会议,笔者等多名中国大陆学者和多名台湾学者,应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的邀请出席了会议。会前,大都不清楚退溪学是怎么回事,讲不清楚。可见当时中国学者对退溪学的认识水平。我们接到邀请书,同时也赠送给《增补退溪全书》5册和其他有关文献。我们进行初步研究和撰写出席会议论文。可以说,现代中国大陆学者这时才正式开始退溪学的研究。此后,每一、二年举行一次的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和有关会议,都有许多中国学者参与1989年10月的第十一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特别是,韩国学者和韩国朱氏宗亲频繁反复地到福建考察朱熹事迹和祀祖,使退溪学与朱子学联系更加密切,也使退溪学更加普及化和民间化。朱熹曾孙朱潜,至韩国定居,是为韩国朱氏始祖。

  退溪学已是中国学界的显学。凡撰写儒学、理学、朱子学等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论著,都会有退溪学这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9月出版的张立文仿李退溪《朱子书节要》体例编辑的《退溪书节要》,对普及退溪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出版社还于1993年8月出版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退溪学国际会论文集《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推动退溪学研究更为有力的是规模宏大的贾顺先主编的《退溪全书今注今译》,于1992年5月起分册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把退溪学的绝大部分著述介绍到中国。就专著说,有张立文的《李退溪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1997年初版)、高令印的《李退溪与东方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初版)等。对于现代中国学者的退溪学研究,韩国学者权五凤的《李退溪家书之综合研究》(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第792─794页)中有所记述。

  李退溪是朱熹之后朱子学(新儒学)的最主要代表者,退溪学是16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主要表征。李退溪的著作是东方文化的经典,其人格是东方人的模范。退溪学不仅具真理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李退溪是个言出躬行的人,他的言论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更应为后世所效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的心灵日见衰竭的今天,退溪学于世道人心大有禆益。这是笔者研究退溪学的最主要体会和想要反复表明的。

  (高令印: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厦门,361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