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用药如何不「踩坑」,专家来教你!丨 全国高血压日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Image



6问6答,马娟教授消除您的疑惑~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但我国≥18岁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51.6%、45.8%和16.8%,诊治现状十分严峻。高血压不仅可能导致脑梗、心梗,还与眼睛失明、心律失常和肾脏衰竭有关。目前,高血压的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和药物干预,但是部分人在高血压用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问。

值此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到来之际,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斥巨资打造了高血压版《孤勇者》让我们一起拒绝高血压的治疗内耗!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拒绝高血压治疗内耗呢?重头戏来啦~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特邀对话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大咖。本次有幸邀请到来自昆明市第一人民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 )马娟教授为我们解答“高血压用药误区”的那些事儿,一起来看看吧!


Image

医学界

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吗?

马娟教授

Image


临床上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都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用药物。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慢性病,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从而降低血压增高带来的长期风险。但是也有少数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保持血压稳定,不再服用药物。

此外,有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纠正之后,可以恢复正常,这类患者有可能不需要再服用降压药。

Image

医学界

我们该如何对待降压药的副作用?

马娟教授

Image


长期的临床试验证明指南推荐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是较为安全的,在医师的指导下规范服用降压药,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降低致死率,给患者带来终身获益。

大部分降压药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但是临床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当患者服用降压药时出现不良反应,应认真评估,如果危害健康时需要加以重视,需要调换方案以保证患者安全。

临床医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使患者充分了解使用降压药带来的获益。建议患者要正确看待降压药,不能因为害怕降压药的副作用就不对高血压进行药物干预。如在服药过程中有一些不良反应,及时去高血压专科门诊进行评估。


Image

医学界

有些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认为会产生耐药性,所以自己将降压方案随意改动。那么,降压方案可以调整吗?怎样调整才是正确的?

马娟教授

Image


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不仅会对患者的血压进行评估和分级,同时也会关注患者有没有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肥胖等)、是否有靶器官受损和是否存在临床合并症。经过综合评估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方案,因此不建议患者自行调整降压方案或者随意增减服用量。

如现有的降压方案能够有效管理血压,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维持该方案;如在治疗过程中血压出现波动或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到高血压专科门诊就诊,经医生重新评估后,对降压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Image

医学界

有些患者认为使用缓释或控释降压药效果一定比普通降压药好?您对此怎么看待?降压药该如何选择?

马娟教授

Image


降压药物是针对高血压背后潜在的发病机制对血压进行调整,最终使得患者的整体血压达标来降低风险。

在血压管理过程中,第一个重点是降压方案能使患者的血压达标,第二个重点是降压方案能平稳控制患者的血压。在选择药物时,医生更关注的是药物的T/P比值。因此降压药物优先推荐使用长效制剂,其T/P比值高,更符合临床需求。

Image

医学界

既往很多观点认为在清晨空腹的状态下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好,但目前又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认为晚上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很多患者对此感到迷惑,降压药一般选择什么时候服用效果较好呢?

马娟教授

Image


更推荐清晨服用降压药。

降压的目的是保持血压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压药大部分是长效制剂,可以有效的调控患者24小时的血压。

清晨存在血压高峰,更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在清晨服用降压药更合理。此外,清晨服用降压药,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可以减少患者漏服药物的情况。


Image

医学界

漏服降压药后第二天服用双倍剂量补上可以吗?漏服药物后患者该如何处理才正确?

马娟教授

Image


如果患者漏服降压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双倍剂量的补服,第二天只需要服用常规剂量的降压药。

如果患者因为漏服降压药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评估后,给予补服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制定的降压方案应该简洁、便于患者执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患者能够在长期的管理下得到获益。同时患者应该养成规律服药的习惯,减少漏服药物的发生,保持血压长期稳定。

专家寄语


高血压是一个慢性病,在早期不会有明显症状,但是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会导致非常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呼吁广大的临床医生第一次接诊高血压患者时,就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评估,尽早启动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远离卒中、心梗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倡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定期测量血压作为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及早地了解自己的血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一旦发现自己血压异常应及早就诊,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药物的管理来控制高血压,并尽可能地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Image

马娟 支部书记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长期致力于推广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房颤的规范管理。深入到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院举行学术交流、带教查房,并建有专家工作站,促进心血管疾病指南解读及临床实践

  • 荣获云南省党代表、春城名医、健康春城最美医者、云南省医疗技术能手、昆明市突出贡献专家

  •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基层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健康管理学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委员会委员

  • 中国女医师学会健康促进委员会常委

  •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及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专家

  • 云南女医师协会理事

  • 云南省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主席

  • 云南女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主任委员

  • 昆明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主任委员

  • 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 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 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22,36:553-578.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6.001.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联合单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高血压达标中心
审核专家:马娟教授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 )

本文作者:MSH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