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妍: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青木森森 2022-10-08 发布于北京

文◎高妍

摘要:清代篆隶复兴,掀起了学习篆书的热潮,使衰弱近千年的篆书再一次兴盛。邓石如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书家之一,他对篆书进行变法,影响深远。研究邓石如的篆书风格便于我们了解邓石如篆书变法的原因,更好地学习篆书。

关键词

邓石如、篆隶中兴、篆书变法

一、邓石如与清代篆隶中兴

汉代,官方通用书体为隶书,篆书使用逐渐减少,但其碑额、汉印上多为篆书。唐代李阳冰擅长玉箸篆,此后习篆者多受李氏影响。隶书在汉代后少有出现,直到清代初期掀起碑学萌芽,篆隶的书写者增多。乾嘉时期碑学兴盛,篆隶中兴。篆隶中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总结了乾嘉时期朴学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学风。其次,统治者重视文化。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不敢从事经世致用的学问,转而研究古籍。再加上清代中期社会稳定,藏书、书院的兴盛为学者治学提供了方便。朴学的兴起、金石碑版的出现对书法产生影响,乾嘉以后,碑学占主导地位。

清代前期、中期擅长篆书的有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为唐代李阳冰以来的玉箸篆风格,线条粗细匀一。从宋代至清代前期,篆书时有束毫的呆板风气,宋代陈槱说当时鬻字者:“束缚笔端,限其大小。”邓石如正生活在篆隶中兴的清代中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朴学的熏陶、金石碑版的影响,加上自身不受拘束的性格特征,对篆书进行变法,改变了以往粗细匀一的玉箸篆风格,注意线条的起收、气息,书写更加自然流便,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新的篆书书写方式,为篆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图片1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

二、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颙琰讳,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又号完白山人,出生于僻乡,善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梁巘推荐他去梅镠家,梅家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邓石如在此篆法大进。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阕》《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潘校官》《孔羡碑》《受禅碑》《大飨碑》,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邓石如篆书以李斯、李阳冰为宗,参以《石鼓文》之古意、隶书之变化,笔力沉实,字形多为细腰长脚。邓石如的祖父和父亲都爱好书法,他虽一生布衣但受到良好的艺术氛围的熏陶,加之其开阔的眼界、寒暑不辍的努力,成就了他的篆书艺术。

邓石如早年篆书作品似二李的铁线、玉箸篆,粗细匀一,字形也如二李般稍显方正。有“玉尺碧螺”“周易谦卦”篆书联等。颙琰在1796年继任帝位,此时邓石如53岁,从这时,邓石如作品的落款不再是邓琰。“篆书轴”“玉尺碧螺”篆书联落款均为邓琰。“周易谦卦”后有蠲叟的跋文,认为是嘉庆以前,邓石如中年所作。大概在中年及以前,邓石如篆书多为玉箸篆风格,但他的玉箸篆也不完全匀一,能够看到起收气息。

邓石如晚年的几件篆书作品艺术水平更高,如《白氏草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进行变法,融入隶书笔意,笔力沉实厚重,大气磅礴,细腰长脚。如果学过楷、隶书,在写篆书时,可能会加入楷书、隶书的用笔。汉代篆书碑刻、篆书碑额中就融入了隶书用笔,有清晰的提按起伏变化,三国时的《天发神谶碑》更是面目奇谲,方笔明显。邓石如对隶书用功多年,写篆书时就会流露出隶书的一些特点。西汉时《新莽嘉量铭》还有一些印章字形结体纵长,与邓石如晚年篆书结体类似,邓氏可能受这些篆书影响。

邓氏晚年的篆书风格书写起来更加流畅、自然,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包世臣说邓石如写篆书时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包氏所说在理,笔者根据临摹经验进一步推测邓氏在书写篆书时,使用稍洇的宣纸,逆锋起笔,引笔向下,笔画中段均用中锋,如锥画沙,转折处捻动笔管,顺势接下一笔。腕、肘随字的大小自如移动,气存丹田,将力量凝聚到笔尖,顾全大局,各笔画间穿插避让。邓石如的篆书“常计白以当黑”,在创作中很好地把握了疏与密的关系,结体严谨,章法和谐。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将邓石如隶书、篆书列为神品,称其和平简静,道丽天成。最优秀的书作就是要有自然天成之感。

邓氏篆刻上追秦汉,临摹汉印,且将秦汉小篆笔法融入印章之中,师法梁千秋,有多方印摹仿梁氏,深得梁氏精髓。乔中石《梁千秋篆刻初探》中将邓氏与梁氏的几方印章进行对比。邓氏“西湖鱼隐”与梁氏“西泠鱼隐”仅一字之差,梁氏“一日之际”等几方印,邓氏都稍加变通,进行摹刻。邓氏篆刻也如其篆书一般疏密得当,富含笔意,线条刚健。邓氏篆刻有汉印风格的私印如“邓石如”,大气端庄,也有线条婉转流畅、装饰性较强的印章如“燕翼堂”。邓氏将汉印和秦汉小篆之笔力形态深谙于心,在其篆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要在篆刻上取得成绩,就要如邓氏一般,在篆书上下尽功夫,熟悉篆书字形、用笔、结构,同时多摹刻古玺、汉印、名家作品,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形成大体归为这样几点:一是篆隶复兴,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士人喜爱学习篆隶。二是邓氏对秦汉等金石遗迹用功多年,使其有扎实的基础,通晓篆隶,在篆书的起收转折处加入隶书的一些方笔笔意。晚年形成了细腰长脚,书写自然的篆书风格。印从书出,与其篆书般精妙。三是清代宣纸工艺完善,稍洇的宣纸更易写出结实有力的线条。

文章图片2

邓石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局部

三、邓石如篆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邓石如的篆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包世臣、邓传密、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他们在取法邓氏的同时也多方研习,形成自家风貌。吴熙载细腰长脚,杨沂孙字形方正,赵之谦略显奇谲,吴昌硕古朴大气。但他们都笔力沉实,力透纸背,线条灵活有节奏感。

包世臣是邓石如的学生,包氏的结字理论得力于邓石如。他记录邓石如之言:“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即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当作黑色的笔画一样来做处理,意在笔先,令笔下的黑白布置得当,疏密有致。包氏书法取得的成就较小,篆书也写得少,现存“三千八十”篆书对联,线条略显臃肿,“家、文、字”转折为方笔,也将隶味融入其中,但不如邓氏自然。

邓传密为邓石如之子,十一岁丧父,但他刻苦学习,追溯秦汉,且得其父精髓,篆字大气磅。“百年一卷”篆书对联,用墨浓重,笔力沉实,线条婉转通畅,稍参隶意,与其父转折处的转笔相似。

将邓氏笔法融会贯通的当数吴熙载,吴氏在篆书与篆刻上均取得很大成绩,篆书中也有隶书笔意,线条婉转瘦劲,起收、转折处能清晰看到运笔痕迹,与邓石如篆法一路。与邓石如相比,邓氏早年为玉箸篆风格,字形略方,晚年细腰长脚,大气磅礴。吴氏篆书也多为细腰长脚,但更婉约飘逸,代表作有《吴均帖》《崔子玉座右铭》,线条瘦劲,有清晰的起伏提按变化,偶尔有飞白在末笔自然流露,均能显现出线条刚劲沉实的力量,线条虽瘦但不弱。吴氏有少量融入《天发神谶碑》方笔风格的作品,如“茗杯书卷”篆书对联,其中“卷”字最上方上的一笔尤为明显,转笔为方笔且收笔变轻。“茗、杯”等字中的“口”也呈方形。吴氏篆刻技巧娴熟,也有大气与婉约两种风格。

取法邓氏的同时而不拘泥其中的有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杨氏篆隶宗石如,而多自得。杨氏篆书微方,不像邓石如、吴让之那样的细腰长脚。杨氏在篆书上取得成就也是取法广的结果,而不是一味地步趋前人。杨氏篆书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其代表作“邀云与鹤”篆书对联,不激不厉,转折虽多为方笔,但很自然,线条扎实,力透纸背。赵氏篆书中隶书成分更多,字形、转折多方,笔画多粗壮,书写豪放、洒脱。从其“有容毋欺”篆书对联中可以看到,“有”第一笔的起笔为楷书用笔,斜向右切,下面两个横起笔方,露出一点尖,这些与传统篆书相距较远。我们在学习时可以稍取其方,但不可过于放纵。但赵氏的线条质量值得肯定,无愧为书法大家。赵氏印章造型丰富,印中使用的文字有泉币、碑刻、诏版等数十种之多。吴氏的篆书取法《石鼓文》等大篆较多,字形也多为大篆古朴、沉实、厚重的风格,没有太多隶书的痕迹,如《心经》条屏。在写大篆时可以在临摹古帖的基础上,多从吴氏这里取法。吴氏篆刻兼师丁敬、邓石如、吴熙载,对秦汉金石遗迹,包括封泥等有深刻理解。吴氏于“聋缶”边款中说:“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葛书徵”边款中又说:“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治印要高古,转折处方中带圆,这都是学习刻印要注意的。

文章图片3

邓石如《朱晦盦为南康守四屏》

四、结语

邓石如在篆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辛勤努力、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有关。清代文字狱、大量金石遗迹的出土等原因,使朴学兴起,篆隶中兴。由于邓氏对秦汉金石遗迹用功颇深,篆隶字形深谙于心,可能也受汉代融入隶意的篆书影响,在篆书的书写中加入隶书的用笔,为篆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书写道路,一扫篆书呆板僵化之风。变法后的篆书书写更加简捷,又与传统相距不远,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从此写篆书者增多。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在学习篆书时,要广泛领悟秦汉金石遗迹,参考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优秀作品,勤思考、多练习,才能在篆书上有所突破。

【文章摘自:《美与时代(中)》2019年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