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第七十五 著至教論篇 第七十六 示從容論篇

 火岩山 2022-10-10 发布于浙江
《内经》第七十五  著至教論篇

經曰:“古之欲知醫道者,從師而已。今則不同,誦而頗能知解。解之而未能別,別之而末能明,明之而未能彰矣。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如是而已矣。

故師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酲之以醞釀,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轍於二皇也。

俾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溯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之衆庻,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爲寶。

以形言也,三陽天爲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偏害陰陽者,陰陽之獨至也。獨至之陽,三陽倂至也。倂至如風雨,上爲巔疾,下爲漏病。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之書別。疵疎愈者,未明而志不一也

三陽者,至陽也。積倂則爲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气滂溢,乾噓喉塞。倂於陰也,則上下無常,薄爲膓澼。夫三陽窒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亡陽之病。

且以知天下,別陰陽,應四時,合五行。則陽之道盡其玅,陰道彰其理,與至道一矣。其有彊拊一知,不與道一,不失此時者,微知道惑矣。

嘗若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其有未明者,陰陽不別,表裏不知,何其愈哉?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嘭嘭,目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理一矣。

第七十六  示從容論篇

夫受術傳誦,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頪,則通道理。故言曰: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膓,三焦脾膀胱,腦髓胞脈骨。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謹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爲世所怨。

别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龢。鍼石之敗,毒藥所冝。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聞之。夫脾虚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所知。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𣱛。噦噫滿腹,時驚不時卧者,水倂之所發也。其脈浮而弦,切之石堅,曰水气内倂而至臟也。肝弦也,膽浮也。腎石也,膀胱濡中堅,此假象也。倂之而頪,可以知也。

夫從容之謂也。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今所言皆失,八風菀孰。五臟消爍,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内著也。怯然少𣱛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欬嗽顷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灋也。

人有四肢解墯,喘欬血洩者,切脈浮大而緊。良工束手;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者。此肺乏實邪,内亂者也。雖愈者,出惡血以泄邪也。所能治者,知亦眾多。且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於天。

聖人之治病,循灋守度。援物比頪,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今夫脈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絕,去胃外歸暘明也。夫二火不能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气倂於陽明也。血洩者,脈急窒血無所行也。

以爲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此頪,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气不守,胃氣不清。經𣱛不爲使,眞臟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洩。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頪也。

《金匱》曰:萬物之動,如圜相挫。萬物之表,舆日相移。萬物之用,各盡全匑。萬物之成,若易若存。人無其觀,觀無索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明引,比頪,從容,是以名曰診徑。是謂至道矣

《上經·天意》曰:气物相引,葆龢曰生。生者,雷气所動也;活者,陽龢所搏也。物之用若,似生所主。自日自月,自气自當。故气動物生,物動气動。气之與物,微靈微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