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庑殿顶的“推山”法则

 古建秦 2022-10-10 发布于重庆

        庑殿顶,因为它有着一条正脊和四条戗脊,所以也叫五脊顶,也因为它有着四面坡,所以也被称为四阿顶,是统治阶级皇权的象征,也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而庑殿的推山法,也是庑殿顶特有的一种对山面结构的处理方式。那么什么叫“庑殿推山”,为什么要进行推山呢?

图片

这是辽代义县奉国寺大殿模型,面阔九间进深十椽

        推山法则分为宋式推山和清式推山,两种方式从理念上略有区别。宋式推山简单而实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清式推山则较为复杂而严谨,也是现代仿古建筑所尊崇的方式。所谓推山,就是将两山屋面向外推出,推山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具体的讲就是,庑殿建筑山面与正身的交角并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带有稍向内弯的斜曲线,这就是庑殿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将山面屋顶的脊部向外推出一个距离,使正脊端离开正身排架一段距离,使山面屋坡变陡,这就叫“庑殿推山'。这实际是对清式推山的定义。简单的讲就是为了“让四条戗脊变为漂亮的曲线将脊檩向外延长的一系列做法”。以下是自己对于宋式和清式的推山法则的几点理解。

图片

大同善化寺中轴线上的三座庑殿建筑,由于每座建筑的长宽比不同。所呈现的脊槫的长度也不一样

1、庑殿顶不适合“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建筑,最适合长宽比在二比一以上的建筑

        庑殿顶是四边形四面坡,其脊槫的长度等于四边形长与宽之差。正方形边长相等,则脊槫将缩为一点,变成了攒尖顶,缺乏方向感。而边长之差越小,脊槫就越短,短的脊槫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脊槫长度经验值是四边形的长宽比大于二比一。

图片

根据梁思成先生所画图纸复建的宝坻三大仕殿,这是一座八椽五间接近方形的大殿,使得脊檩变得异常的窄小,当年的辽代建筑并没有做推山处理

图片

梁思成三十年代根据实物所画的三大仕殿正立面图纸(图片来自网络)

        宋《营造法式》推山法。《营造法式》卷五造角梁之制中述“凡造四阿殿阁,若四椽、六椽五间及八椽七间,或十椽九间,以上其角梁相续直至脊槫,各以逐架斜长加之,如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槫各三尺,随所加脊槫尽处,别施角梁一重,俗谓之吴殿,亦曰五脊殿”。上面这段话是说,对于四、六椽五间,八椽七间、十椽九间,将上角梁自然向上延续,直至与脊槫相交。但是对于八椽五间和十椽七间可直接由脊槫两端各向外推出三尺,随所增加的距离,去掉原续角梁,另加续角梁一副。(带下划线部分为宋式推山的精髓)

图片

《营造法式》推山法的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早年陈明达先生对此曾做过研究认为,“四阿殿立面设计,是要求脊槫长度应大于间广总数的二分之一。否则正脊过短,使正面外观显得局促...'。一般来讲庑殿顶正脊长度等于面阔与进深之差。上面宋《法式》中所讲的只有两句话,其一是“若四椽、六椽五间及八椽七间,或十椽九间,以上其角梁相续直至脊槫,各以逐架斜长加之”。这种情况房屋的长宽比可以超过二比一,已达到足够的长度,脊槫不用做推出处理;其二是,对于“...八椽五间、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槫各三尺,...”。房屋的长宽比不足于二比一,甚至接近方形的时候,必须脊槫两端推出。

图片

平顺九天圣母庙献殿(元),这又是一座不成功的庑殿顶,平面接近方形没有做推山处理,造成脊檩很短且非常难看

        前面说的“四椽、六椽、八椽、十椽”所指的是进深方向上的进深尺度,若按各步架相等时,两椽深度为一间来算的话,对应该是“两间、三间、四间、五间”。而八椽五间,应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十椽七间,是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由于此两种屋面形式的长、宽比在长方形的建筑中已经小于二比一,特别是前一种已经接近方形,脊槫很短。这样非常的不好看,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显得很局促不大气。这就是庑殿顶的四个边的长度最忌讳接近等长的原因。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法式》中特提出“...八椽五间、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槫各三尺,...”。

2、宋式推山只局限于脊槫的推出而其它平槫不动

        清式推山法中,不仅要脊槫推出,而其它平槫也要相应的按比例作出调整。但宋式做法考虑的比较简单,只是脊槫加长而其它槫距槫长都不动,这样只动局部,处理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单一推出脊槫,这样会使最顶部的椽子变短,山面上端变的很陡峭,整个山背过渡较为生硬,真正大的推山尺度实现起来也有难度。《法式》推山实际只是讲了对此种脊槫较短的、接近方形的建筑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说其它的内容。也并没提到脊槫向外推出是为了使戗脊变为内凹曲线。可见宋式做法当时有它的局限性,只是一种根据营建经验所总结的朴实简要的原始推山做法。实际宋式推山在早期庑殿顶建筑中很少使用,如:佛光寺东大殿(唐)(八椽七间)、宝坻三大士殿(辽)(八椽五间)、善化寺三圣殿(金)(八椽五间)等脊槫均无增出。而后面的元代则有推出的也有不推的。

图片

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金)这是个八椽五间的建筑据说也没有做过推山处理

3、清式推山法则的文字部分,实际上是梁思成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汇总出来的

        庑殿推山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并未明确交代,而由梁思成先生在研究总结清式做法的《清式营造则例》中所附《营造算例》内,做了下述交代。

图片

4、庑殿顶所具有的“内凹型曲线”是清式推山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前段的”所谓推山“的定义,实际是现代人对清式推山法则进一步的简要概括。明清时期,庑殿推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做法也逐步科学完善。为了达到“曲线”的最终目的,推山法不仅要完成脊槫的推出,而还需要改变各平槫步架的间距,在总体上将要改变各槫的长度和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一件系统工程,从建筑设计之初就要有所考虑。发展到现在,清式的推山完善而严谨,使得建筑所呈现的效果更加秀美。而相比之下宋式的推山做法,则显得简单生硬,并没有考虑“曲线”的问题。

图片

这是天镇云林寺正殿(明)屋顶的戗脊呈现出了秀美的曲线

5、近些年在早期的辽代建筑中新发现一推山做法的实例,做法独特近乎完美,又有别于宋式和清式。这就是大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