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升降药法

 杜子桐 2022-10-10 发布于甘肃

桂枝

升降(阴阳盛衰):升(阴盛)

“牡桂,味辛,温”。古之牡桂即今之桂枝,辛温均属“升类”被用于治疗“阴盛”的实寒证(含风寒)

桂枝味辛面性温,质地轻,属于气味俱厚。辛味和温性均具有向上、向外升发之力,可知桂枝属于治疗的升法。

桂枝的药用取材部位是桂树的嫩树枝。我们观察自然界,嫩树枝往往在数日之内就能够向上、向外生长得更长、更粗,古人称之为枝干的“发生之机”,也就是富含向上、向外“生发”“升发”的气,能量。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取材是树技尖的嫩叶,同样也是富含这种生发的能量,因此具有提神、兴奋之效。

本身性质就属于辛温的桂,兼以取材其嫩枝,就含有足够的向上,向外升发的能量,药用桂枝就是应用这个能量,以调动人体的气血,或开散邪气。这就是桂枝的功效。

由于桂枝的取材部位为嫩枝,与人体的四肢、体表位置相对应,兼以辛温升发,所以擅长祛除在表或由表而人之邪,从面治疗表现在四肢的病邪。

《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桂也。”可见桂枝很早已经入药,并且被非常广泛地应用、

些有牡桂、简桂之分,当今所用的桂枝即古之牡柱,肉桂即古之南桂。

《神农本草经》记载,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完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口尝肉桂之味,属于辣中带甜、甜中带辣,因此当今以桂皮作为调料而非桂枝。

从升降的角度,桂枝一味药属于明确的辛升法。但是、由于桂技汤够治疗气上冲,且桂枝加桂汤能够治疗气上冲更加严重的奔豚,因此,吉益东洞总结桂枝能够“降”冲逆,从而将桂枝总结为降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这里需要强调,桂枝能够治疗气上冲的道理与治疗“上气咳逆”相同,即正邪交争,正气为祛邪而向上冲逆,桂枝协助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散邪,从而达到邪去逆平的效果。因此,桂枝虽然能够治疗气上冲,但非药物本身治疗的方向是“降”冲逆,冲逆只是治疗的结果而非治疗原理的本身,桂枝实为辛温升法。

桂枝属于经方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以桂枝命名的桂枝汤更是被后世称为“群方之祖”,但究竟经方中是桂枝还是肉桂却存在一些争议,原因就在于经方应用桂枝大多提示要“去皮”。干燥的桂枝去皮,既难以实际操作,又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后世推断,古之桂枝应当是去除了粗皮的肉桂。笔者认为,既然古人称其为桂枝,则必然是桂树之树枝,而非桂皮,桂枝去皮,提示我们在应用时尽量要粗捣,实现一定程度的皮芯分离,即为古之桂枝“去皮”。

病机(病性病位):实寒;上中焦

古人客观地记录了临床应用桂枝可以治疗的诸多病症,但究其根本,其用一也,就是应用其生发、升发的能量以调动影响人的气血。

正邪交争于表,邪气欲向下、向内侵袭人体,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因此是人体正气抗邪的作用导致了“上气咳逆”的症状,但基于人体正气自身抗邪之力不足,故症状出现而病邪未除。此时,应用桂枝升发的能量协助正气向上、向外抗邪,邪气得除则人体正气即不必再向上、向外抗邪,“上气咳逆”的症状自平。

邪气结于咽喉,正邪即交争于此,即出现“结气喉痹”的症状。桂枝升发祛邪外出,结气得解,喉痹得愈。半夏散及汤治疗咽痛,方中用桂枝,就是应用了桂枝的这个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三味药组成,其中桂枝辛温、半夏辛平、甘草甘平,全方味辛、性温,因此,其所治的喉痹为适合于应用辛温升散药物治疗的喉痹,也就是平素所谓的外感风寒(“阴盛”的实寒证)所导致的咽痛,而实热(“阳盛”的实热证)导致的喉痹,并不在此方药治疗有效的范畴。

“吐吸”就是临床所见的气短,古人描述为“吸不归根,即吐出也”。呼为气之上升,吸为气下降,健康情况下,呼吸升降是平衡的。吸之不及即降之不及,同样是正邪交争的结果,也就是说,降之不及是由于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而导致的。此时应用桂枝升发的能量协助正气抗邪,即能治疗“吐吸”一症。

桂枝的药用部位是树的嫩枝,树枝与人体的四肢部位相对应。外邪侵袭,痹阻四肢,当用辛温升发的能量升散通达邪气者,为桂枝的适应证,所以古人记录了桂枝“利关节”的应用经验。

桂枝的升发之气,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阴性的食物,所以古人称其有“补中益气”之效。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也是桂枝升法功效的具体体现,合理应用桂枝也有日常保健的作用。

附录:相关经方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由桂枝、甘草两味药配伍组成。方中重用桂枝四两顿服,是经方中最重用桂枝的一张方,全方属于辛温升法。

患者之所以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是由于“发汗过多”。我们知道,无论是用药物发汗,还是患者出现自汗,都是以人体的上部多汗为特点,那么,由于发汗过多,就在短时间内造成人体上焦津液和阳气的骤然丧失,其中以津液丧失为主。正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以上的气血状态的变化,人体才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这些上焦津液虚、阳气虚的严重症状。

针对这样的病机,桂枝甘草汤的治疗方法,就是用大量的桂枝配伍甘草顿服,快速“升提”中、下焦的气血,从而“填充”上焦空虚的气血,达到尽快缓解症状的目的。桂枝甘草汤虽然是针对上焦虚的处方,但并没有采取比较缓慢的补益治法,而是属于用升法快速调整人体气血分布的治法。

临床当中,桂枝甘草汤证的脉证就是以候上焦的寸部出现脉管塌陷、空虚和无力的不及脉为特征。由于主要是津液虚,故以左手的于部不及脉为突出表现。

当今现实生活中,仲景所描述的由于“发汗过多”导致的桂枝甘草汤证,多见于三种情况,一种是经常反复出现发热的患者,经常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解热镇痛剂反复发汗治疗,就容易出现桂枝甘草汤证;第二种是经常熬夜的人,也容易出现桂枝甘草汤证;第三种是经常大量饮酒的人,由于酒的味辛性温,容易导致出汗,长久下来就容易出现桂枝甘草汤证。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方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蜂蜜五味药组成。全方总体属于降法,病机属于“阳盛”的血瘀证。但方中桂枝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阴盛”的实寒证。

桂枝茯苓丸是当今比较常用的一张经方,市售也有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等下焦的瘢瘕积聚。

桂枝茯苓九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古人应用桂枝这味药。因为桂枝升发,多用于解表,药用嫩枝,药用的部位与所治的下焦瘢瘕积聚的部位并不对应,后世诸多医家认为这里用桂枝是为了“温通阳气”。实际上,这种认识属于望文生义,并非来自临床。

桂枝茯苓九确实擅长治疗下焦的瘢瘕积聚,但这种瘢瘕积聚的形成,却和表证有密切关系。从症状看,桂枝茯苓丸证的患者,多有肩背不适,从脉证角度看,桂枝茯苓丸的脉证中具有左寸太过脉的特征,这均提示此方证中具有表证。从发病过程看,此方证的患者初起确由外感邪气而起,逐渐直中下焦,导致了下焦的病变,此方证的治疗,仍需兼顾表证,方用桂枝升散外感之邪气。当然,桂枝在此方中也有温通气血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古人应用桂枝的主要原因。

从此方也可以看出,经方中应用桂枝,重在应用其调动气血达于表 (或上焦)以助正气祛邪。

桂枝茯苓丸的脉证以左寸、右尺太过脉为特征。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由桂枝、桃仁、大黄、芒硝、甘草五味药配伍组成。全方总体属于降法,病机属于“阳盛”的血瘀证。但方中桂枝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阴盛”的实寒证。

桃核承气汤方也用了桂枝,其原因与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的用意相同。

原文明确提示,初起病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太阳病不解”,二是“热结膀胱”,也就是说,既有表证,下焦也有病邪。实际上,这两个病机是有关联的,即下焦的病邪是由表直中导致的。按照原文提示的表面信息,应当先解外,然后再治下焦。实际上,结合临床解读,应当是初起以表不解这个病机为主,下焦病邪为次时,当先解其外;而以下焦病邪为主,表有邪为次时,方可用桃核承气汤,而桃核承气汤方本身就是攻下焦邪气与解表同时治疗的一张方。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临床中我们会发现,桃核承气汤证的患者往往伴有肩背不适,并且脉证中有左寸的太过脉。此方证、病机形成的机理,与桂枝茯苓丸非常相似。

桃核承气汤的脉证以左寸、右尺太过脉为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