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斯拉9月交付量再创新高,凭什么?

 乔诺咨询 2022-10-10 发布于上海

回复“研发”,了解更多研发管理智慧

来源/ 乔诺咨询产品中心
整理/ 李谦琦
编辑/ 高江,Criss

网易汽车10月9日报道,继8月份取得7.7万辆的交付量之后,特斯拉的销量再创新高——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9月特斯拉交付量超过8.3万辆,再次创下月度交付的新记录。

前段时间,我们和国内某知名汽车行业老总交流,在问到,“车企行业标杆是谁?”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特斯拉”

作为行业龙头,特斯拉在销量上的表现可谓是实至名归。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但即使是在各个汽车新势力围追截堵之下,特斯拉在今年第三季度共生产了超过36.5万辆汽车,交付了超过34.3万辆汽车。该季度交付表现再创新高,同比增长42.4%、环比增长34.9%。

试驾过各品牌新能源车的读者都知道,和很多国产能源车相比,特斯拉的内饰几乎就是“毛坯房”,但市场验证下,特斯拉的认可度又绝对是行业标杆。

消费者为什么这么认可特斯拉呢?

“看不见”的一体化压铸

特斯拉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把产品和制造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花了大量的精力。

汽车制造其实已经“相对成熟”了。在传统工艺下,车辆下车体总成的制造分为两大步骤,冲压和焊接。因此,生产一个下车体总成的工时超过2个小时,大量时间被用在打磨这些用来组装“擎天柱”的零件上。

特斯拉横空出世之前,这种工艺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但存在一个问题,汽车制造的产线越长,工序越多,受到的干扰因素就越不可控,质量就会越不稳定,降本增效更是在这一环犯难。

特斯拉团队在这件事上,持续地进行了思考和改进。

马斯克思考的不是如何把零件做得更快更好,而是另辟蹊径,思考该如何一键做出“擎天柱”本身。与其想方设法缩短装配环节,能不能干脆取消装配环节?

这种基于物理学“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让马斯克一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并促使特斯拉顺着这个思路,探索出了一体化压铸技术

这项技术大大压缩了特斯拉的制造时间。比如,原来由70多个零件冲压、焊接而成的Model Y后车架,在不到2分钟内被一体压铸成型,一步到位,显著地提升了特斯拉的交付速度。


除了速度以外,一体式车身在安全性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汽车发生碰撞时,车身上的焊点往往是车辆是否安全的关键,焊点质量与整车安全密切相关,寻找点焊缺陷也是质检环节的关键。

而一体成型车身几乎没有任何焊点,在应对碰撞时能更好地承受冲击力,车身骨架的安全系数要比焊接车身提高不少。

同时,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车身前后地板的零部件数量和焊点数量成倍减少,制造成本因此下降40%,车身重量也降低30%,轻量化属性提高了车辆本身的性能。

车身重量的降低,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不仅能够提升续航里程,整车操控、舒适性都会带来相应的提升。

综合结果来看,特斯拉的商业成功离不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马斯克聚焦核心工艺进行创新,一体式压铸工艺不仅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还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一体化压铸技术”在专业制造上的反馈,声音是不同的,包括也有一些负面新闻,但从市场销量上看,特斯拉凭借“看不见”的制造工艺,已然赢得了消费者市场“看得见”的认可。


“看得见”源于“看不见”

回顾汽车行业的两次制造大变革,第一次是福特发明流水线,第二次是丰田发明精益生产方式。在马斯克的引领下,一体式压铸技术,有可能成为继福特流水线和丰田生产方式之后,汽车行业的第三次制造革命。

这三次革命其实都不是做出新的东西,而是在质量上、成本上实现极致的工艺。但做好每一项基础的工作,同样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创新”。

特斯拉一体化压铸的技术,就是一种创新。

正如马斯克自己说的:“我不会把时间花在高概念事物上,我宁愿花时间解决工程和制造问题。”

特斯拉看似是做了加法,同时满足了外部和内部的产品包需求;其实是做了减法,针对一项核心需求,把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了极致,再“顺便”满足了其他需求,继而形成了品牌“看不见”的竞争力。

很多车企会容易忽视构建和提高基础的质量和安全能力,反而侧重做很多的“表面文章”。比如汽车外观和内饰,这些是“看得见”的。

交付速度、车辆安全性是“看不见”的,却又在用户体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遭到了部分车企的“忽视”。当今,国产新能源车的交付和售后频频出现问题,正因如此。

一款产品要想卖得好,必须要满足两类需求: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

拿车企来说,市场上出现的质量问题,都可以归类为外部需求,比如安全类需求、基础质量类需求用户体验类需求等。

但产品本身,除了满足客户需求外,还要满足易销售、易制造、易服务的需求,这些属于内部需求。

从外部来看,要确保产品能快速高质量地交付给客户;

从内部来看,要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营能力。

只有满足内外部需求,做好内外部协同,具备极致的工程实现水平,才会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保障产品的上市上量成功,导向企业的商业成功。



核心需求对准客户体验

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马斯克有一套广为人知的“五步工作法”(验证你的需求-最少的流程-简化和优化-加速迭代-自动化),达到极致的工程实现,并快速复制。

雅迪的张标院长也有过相似的验证:不论内部外部,从需求开始去找方向,决定方向之后尽量正确地做出来,再根据过程去做总结复盘。

这其实是一个PDCA的过程,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管理模式,不仅要求每个环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要拧好,还有每一位员工,作为企业中的“螺丝钉”,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让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迭代和完善。

每家企业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重要的是要快速试错、快速迭代。

在我们和客户的交流中,会发现很多企业家,需求方向是很明确的,但却在落地执行时,困扰于质量和成本不可兼得的难题。

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即“成本管理就是降成本”,但成本管理最核心的其实是做好价值工程。

分享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iPhone当年推出指纹解锁的home键,是一项极度便捷的革命性技术,完全改变了客户的认知,使得用户不再愿意通过按键来解锁屏幕。

其他手机友商,只要不用这项技术就会被淘汰。但指纹解锁的芯片专利在苹果手上,这个难关怎么过?

华为的办法是,在mate 7背后增加一个按压式指纹传感器,以达到识别功能。但这个指纹解锁需要投入2美金的成本,经过公司评估后,华为不仅要在这项技术上投,还要投2.5美金,甚至投3美金。

为什么?

因为这项成本的投入,伴随着客户体验50美金估值的提升。有了这个功能,客户愿意多花50美金去购买。

这时华为考虑的事情,压根不是投不投,而是能不能投更多。也许投得更多,为客户体验带来的价值就更高。

所以,降本是降在客户没有感知的地方,避免过度设计带来高昂的成本。但质量和成本,一定要对准客户愿意买单的地方,要在能够感受到质量的地方去进行饱和攻击,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让客户满意的体验,离不开极致的工程实现。工程实现、事关交付、质量和成本等方面,企业一旦将他们整合起来,“看不见”的竞争力也就构建起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