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随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热播,我又回到被喜剧治愈的时刻,喜剧大赛让我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喜剧形式,比如素描喜剧、漫才、默剧、物体剧、黑场剧和偶剧,同时还注意到不论是演员、嘉宾和观众除了关注搞笑的梗之外,都在关注故事有没有翻三番,结尾有没有反转,故事是否完整等,其实他们都在关注故事的结构。 结构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笑话、舞台剧、电影、诗歌、书、画画等都有结构。就拿最简单的笑话来说,它也存在结构,笑话的结构是铺垫和笑点,也就是说我们讲笑话的时候会先描述一个事情,让听者达到一个预期,然后突然反转出现意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铺垫营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里,赖声川也总结了一个结构的口诀来揭示结构的原理,可见结构对创作者何其重要。 ![]() 回到小说,之前写过一篇读小说为什么要有策略(点击可读)的文章里也提到从读者的角度,需要了解结构,从创作者的角度,更要了解结构。在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中都会提到结构的重要,很巧的是前两天在图书馆偶遇一本专门讲结构的书,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结构之美吧。 ![]() 《超级机构-解锁故事能量的钥匙》 【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 James Scott Bell 李安 译 这本《超级结构-解锁故事能量的钥匙》是创意写作书系中的一册。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打破一些人认为结构是公式化,是对创造力的抑制的误解。这让我想到之前跟朋友讨论思维导图对发散思维的影响,她觉得图就随便画才是想象力的发散,不理解为什么要固定形状。但在实践中我发现思维导图类似于结构,不论对大人孩子都是有必要的,它是一个骨架,要往里面添加内容,有结构更能让创作者发挥想象力。 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结构之爱,第二部分讲十四块路标。作者认为“超级结构原理可以归纳为你的故事的影响力与读者的阅读体验成正比,而读者的阅读体验与结构的合理性成正比。”同时强调“超级结构的一切都是为了通过采取最有效的形式确保故事有力量,有了这些路标,你永远都不会误入歧途。” ✦+ + 结构之爱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为三幕剧辩护,如果故事按照线性方式发展,三幕剧通常指起因、经过和结果,但这里是指流动的三幕式结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神奇的3”,作者强调“我们天生被设定为用三幕剧的方式接受事物,大自然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设置的。” 针对故事主题或者情节,作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醒,他强调“一部小说的总体情节取决于里面的某一位人物面对死亡的方式,记住,你的小说与死亡有关。如果没有涉及死亡,人物关系就不够复杂。”他提到的三种死亡分别是肉体的、职业的和精神的死亡。在这里我更容易理解为人物的前后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更彻底,更颠覆,人物要立体,就需要有一些变化,这样故事才会好看,如果一开始就能猜中结局,那还能吸引谁呢? 接着作者提到场景的结构,场景是小说的基石,如果没有场景,那就没办法创作出一部小说,场景需要结构的烘托,如果没有结构,那就写不出伟大的场景,因为事情不是偶然发生的,需要借助一些环境让它发生,所以场景制造冲突。场景需要具备四个要素:目的、对立物、结果和意外。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也在读情感,作者提到情感也有结构,以他打高尔夫为例,他的情感结构为:看着它、感觉它、信任它,修改它。 总之,结构帮助创作者决定要写哪一类型的场景,注入的情感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深刻。 ✦+ + 十四块路标 有了结构的整体了解后,作者再把结构细分,用了十四块路标来给读者指引方向,这十四块路标分别是1、困扰;2、爱心包裹;3、反对转换的论点;4、制造麻烦;5、1号不归之门;6、踹小腿;7、镜像瞬间;8、抚摸小狗;9、2号不归之门;10、增长的力量;11、熄灯;12、Q元素;13、最后的战役;14、转换。十四块路标整体分成三幕。 路标1-5为第一幕,不超过小说的20%。第一幕主要介绍小说的人物,人物关系及遇到的问题。一部小说开头吸不吸引人,要看主角遇到什么困扰和麻烦,麻烦是小说的生命力,在考虑人物关系的时候,要给主角铺垫人性复杂的一面,爱心包裹就是让主角有人情味,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同时考虑前后变化和人物冲突。不归之门就是主角遇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比如爱丽丝的兔子洞,纳尼亚传奇的魔衣橱,穿过这个不归之门,主角将引来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也是故事的转折点。 路标6-9为第二幕,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情节在此发生。进入第二幕,跨过不归之门后主角将遇到的第一个小冲突,也就是踹小腿,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就需要持续增加麻烦。当主角经历一系列的困难后,在某一时刻,他不得不反省自己,像镜像瞬间,也像是内心活动的挣扎,更像是一个大的转折。抚摸小狗与第一幕的爱心包裹相呼应,体现人性善的那一面,紧接着就会遇到2号不归之门,主角穿过这道门,就变成了最后的战役,这是第三幕的过渡,同时也预示主角将遇到更大的挫折和挑战。 路标10-14为第三幕,是终极挑战,也是解决冲突。增长的力量似乎是一个“更坏的环节”,力量有两种形式,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危险。熄灯指主角永远无法战胜死亡或者抗争胜利的时刻,通常我们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时候,但这个时候主角不是无缘无故的取胜,需要借助一些符号或者力量,Q元素就是这个意象,可以是物品、品质、人物,也可以是情绪物件等,在第一幕中就需要做好铺垫。最后的战役是小说的关键之处,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这样才会让故事更完整。最后关注转变也就是变化,只有人物发生改变,故事才能结束,如果拒绝改变就会造成悲剧,但一般的儿童文学结局都是美好的。 ✦+ + 十四个路标会不会觉得太多了呢,作者认为故事至少有五个节拍,第一幕的困扰和1号不归之门,第二幕的镜像瞬间和2号不归之门,第三幕的最后的战役,这五个节拍是故事的骨干,是支撑起帐篷的撑杆,是整个故事的坚实载体,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路标属于有机模式,可以自由组合。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的一点是,作者每介绍完一个路标,在最后都会介绍为什么这样有用、给设计情节式作家和直觉式作家有用的建议,和超级结构的提示,让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讲理论肯定离不开举例,作者通过小说《飘》、《饥饿游戏》、《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电影《卡萨布兰奇》、《亡命天涯》等来揭示各种路标的设定,让你透过文字和画面看到结构的本质。当然这不能概括所有的艺术形式,作者也强调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再尝试其他的策略,这仅仅是在你自由创作的路上提供了一个选择。 当你了解结构之美后,不论是看书看电影看喜剧,写作文写论文写小说都会不自然的有种X射线让你想去看到骨架,多一个阅读角度就多一分了解,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乐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