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主体 ——“寻踪东坡研学指南” 语文项目学习设计

 余萌萌 2022-10-1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于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主体

——“寻踪东坡研学指南” 语文项目学习设计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刘文军

摘要创设“寻踪东坡研学指南”学习项目,让学生将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其生平紧密联系,通过质疑、探究、讨论、思辨,更好地感受苏轼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力量,在项目化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东坡;研学;项目学习;学习设计

图片

项目化学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追求持续深度探究与合作、关注学生成果、坚持学习全过程评价等特征,在育人模式的转变、弥补课程教学碎片化、深化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按照项目学习的理念,笔者基于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及暑假全校阅读推荐书目《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十大诗人》一书,设计了“寻踪东坡研学指南”学习项目,并在任教的九年级实施,以下是这个项目的实践过程。

一、确定项目主题及学习目标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之一,苏轼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其面对人生打击所表现出来的豁达胸襟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也是受全世界人们钦佩的人。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苏轼的不少作品。小学阶段有《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三首诗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首词,初中阶段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首词和《记承天寺夜游》一篇散文。这些作品虽然只是苏轼一生所创作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500多篇散文中极小的一部分,却在教材选文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材中古代诗人选文较多的一位。

古诗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知人论世,要深刻理解、更好地赏析苏轼作品,需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背景。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们每次讲授苏轼作品教师都绕不开他的生平,但时间跨度很长,每次重复性、片段化地介绍苏轼生平,学生得到只是零碎的知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对苏轼及其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认识。基于此,我们决定在九年级开展一次苏轼作品项目化学习,确定本次项目学习的主题是“寻踪东坡研学指南”,试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将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其生平紧密联系,通过质疑、探究、讨论、思辨,从单一刻板印象到认识一个真实又立体的苏轼,更好地感受苏轼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力量,并能够迁移所学的知识。基于此,确立项目学习的三个目标:

1.诵读吟咏,体会苏轼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美、语言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所需信息、资料,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

3.借助文本阅读、研讨交流、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苏轼诗词中表现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获得有益启示,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图片

二、创设情境与任务

创设情境: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研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引发我们深层的思考,给我们更多的期待。学校有“研学夏令营”传统,为让更多学生了解苏轼、走近苏轼,学校计划组织为期十天的“寻踪东坡研学夏令营”,请你基于苏轼人生经历及作品设计一份“寻踪东坡研学指南手册”以供夏令营同学之用。

驱动问题: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驱动任务:

1.书面呈现:为苏轼设计个性名片,包括头像和200字左右的简介;小组合作梳理苏轼生活轨迹图,并标注在每个地点创作的作品2——3篇并进行比较;为研学活动编写一段宣传语;撰写“苏轼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小论文。

2.口头呈现:选取苏轼生活过的3个地方作为此次研学的地点,并说明选这些地方研学的理由;研学时候要在这些地方举办“苏轼诗词朗诵赏析会”,请以小组为单位朗诵、赏析苏轼诗词。

3.综合作品呈现: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寻踪东坡研学指南手册”,手册应包括宣传语、苏轼个性名片、研学路线及地点介绍、苏轼作品赏析等,应设计好手册样式,进行电脑排版或手绘制作,图文并茂,规格大小不限、页码不限,并在最后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手册内容、朗诵赏析其中一个研学地点的“苏轼诗词朗诵赏析会”节目、汇报小组学习收获及反思。

图片

三、提供分层学习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项目学习目标,我们把学习资源分成背诵作品、必读资源、拓展材料,背诵作品是5篇初中阶段学习的苏轼作品外加一篇原人教版初中阶段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现被高中语文课本选编),因为这篇作品在苏轼的作品中分量较重,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多一些,要求在一周内所有学生必须熟练背诵。必读资源是完成本项目学习的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朗诵鉴赏《赤壁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阅读理解《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苏轼篇),自主阅读《苏东坡传》《蒋勋说宋词》(第五讲“苏轼”)等资料。拓展材料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专业研究可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读。

(一)背诵作品

1.《江城子·密州出猎》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记承天寺夜游》

6.《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必读资源

1.《赤壁赋》

2.冯善亮《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苏轼篇)

3.林语堂《苏东坡传》

4.蒋勋《蒋勋说宋词》(第五讲“苏轼”)

(三)拓展材料 

1.叶嘉莹《小词大雅》(一蓑烟雨任平生)

2.陈鹏《苏东坡的下午茶》

3.朱刚《苏轼十讲》

4.王水照《苏轼选集》

5.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

图片

 四、设计项目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项目,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梯度任务,在每个梯度任务中开展2——4个具体活动。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走完整个项目历程。整个项目用时4周,占用课内8课时,未在表格中呈现的活动,比如朗诵的彩排等,需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利用学习小组优势相互合作,用课余时间完成。

第一梯度的任务:走近苏东坡。

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以批注式阅读方式推进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整本书,每天批注5处以上,每处不少于30字。

2.筛选整合信息,把握苏轼人生主要事件及时间点,梳理苏轼人生轨迹。设置问题如“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什么意思?“苏洵是如何解释苏轼名字由来的?”“请绘制苏轼大事年表”“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3.阅读完后为苏轼设计个性名片,展示名家论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因阅读整本书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这一阶段用时较长,需两周,梳理苏轼人生轨迹和设计苏轼个性名片在课堂完成,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设计思路,为之后以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具有小组特色的苏轼个性名片做铺垫。

在项目学习伊始,我们制订以下“小组活动参与能力评价表”,凸显过程性评价在项目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从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真正做到为解决问题而学、为自己的成长而学。

表1:小组活动参与能力评价表

图片

第二梯度的任务:品味东坡作品。

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阅读《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苏轼篇)。在阅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苏轼篇)专题阅读用1个课时即可读完,主要阅读专题中赏析重要几首诗的文章,为背诵东坡作品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比如钉钉、企业微信等)推送教师精心制作的苏轼专题微课,加深学生对苏轼极其诗词的了解,也可推送央视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设置问题如“苏轼词有什么重要特点?”“你会选择哪篇作品作为苏轼代表作?”等。

2.朗诵、背诵6篇东坡初中教材作品。

3.课堂学习九年级篇目《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两篇作品的学习以学生课堂质疑、小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设置问题如“'闲人’如何理解?”。

因七八年级已经背诵三首词,大概用1个早读加1个课时即可完成背诵6首作品的任务。这是为第三梯度学生赏析苏轼文章打下基础。这个朗诵和背诵需跟最后的项目展示活动结合,设置问题如“游学时候要方举办'苏轼诗词朗诵赏析会’,你们小组会如何演绎这首作品?”,引导学生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朗诵展示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

这个梯度任务用时较短,3天可以完成,在线学习平台推送的苏轼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者晚上观看,作为本梯度学习的拓展延伸。

第三梯度的任务:精析评论文章。

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课后阅读《蒋勋说宋词》(第五讲“苏轼”)并选择苏轼一首作品写下自己的赏析文字,准备小组交流及苏轼诗词朗诵会上展示,设置问题如“你选择的诗词用哪一类背景音乐比较合适?”。

2.小组交流,发表自己对苏轼文章评论观点。

3.设计游学宣传语,设置问题如“这次苏轼研学夏令营的主题怎么定?宣传语怎么写?”

这个梯度的任务是主要是读写结合,我们把对苏轼作品评析的小组交流活动和设计游学宣传语放在课堂,用2课时,整个过程用4天时间。

第四梯度的任务:探寻理想人格。

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小组交流,梳理并比较苏轼在几个重要人生阶段的重要文学作品,对不同人生阶段作品中透露的不同情感进行分析与归类,揣摩苏轼心路历程,设置问题如“苏轼是如何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小组合作设计游学手册指南。

3.撰写“苏轼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小论文。

4.“寻踪东坡研学指南”综合作品呈现。

这个梯度学习任务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大概用时一周。在最后的综合作品展示环节,制订“手册设计效果及作品呈现评价表”对小组学习进行最后评价,小组分即为小组成员分数,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个人分数记分规则:与表1加起来就是个人项目完成得分(满分100分)。

表2:手册设计效果及作品呈现评价表

图片
图片

五、项目学习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以终为始”的项目学习最大的挑战在于任务情境的设计。因为任务情境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和中间的过程,如果设计不合理,过程难以控制,最终的结果自然令人失望。本项目的“研学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对学生充满着亲切感、趣味性和挑战性,也充满协作、创新和交流展示的期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发现,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成为一种参与、实践过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分析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最终的作品综合呈现让人看到了学生的无穷潜力和可能。

在本项目学习中,我们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任务驱动让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灵动起来。主要探索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批注形式推进阅读

如何保证学生课外阅读为“真阅读”?本项目学习中我们探索了批注式阅读方法。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以小组轮流抽查为主,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技术进行课堂交流和展示批注,较全面、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能力,进行全程批注指导,肯定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思想偏激的观点。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批注的交流和互评。这种读、思、写的有机结合才是真阅读、真思考,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二)建构线上教学平台

随着“网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已经让线上教学落地实践。本项目试图探索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在本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查找的相关材料很多,老师也希望把很有含金量的微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无疑成为实施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途径。线上教学平台也让小组合作学习从有限的教室空间扩展到方便快捷的网络空间,可在网络平台上继续研讨课堂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实现学生的思维在线上的碰撞。

(三)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优秀的项目学习注重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本项目试图用主体性原则构建教室与学生之间一种新型的关系,尽可能在评价中做到主客观高度的统一。在评价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项目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大信任与肯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成果最有发言权,教师的评价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被学生接受,所以过程性评价应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评价能认识自己发展到什么状态、水平,今后还要向什么目标努力,使学生处于发展的主动地位,而不是“老师说我怎样,我就是怎样”的不知发展水平、不明发展目标、更不知如何提高自己,指导学生学会评价是增强学生发展的动力,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撰写研究小论文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苏轼及其作品的集中学习,对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过程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苏轼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这个整理、探究、思考的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确立有重要帮助,这些沉淀于学生思想的内部成分需要有一个“出口”得以外化,驱动任务中的小论文写作就可成为学生学习本项目学习的“出口”。将“苏轼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小论文写作作为本项目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方式之一,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挑战,更是教学方式由讲授结论到探究结论的一种变革。小论文的撰写活动让学生以“做研究”的方式来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搜索材料,组织材料,阐述观点,论证观点,组织文章。关于苏轼及其作品的小论文写作深化了阅读体验活动,大大提升了项目学习的效果。

作者:刘文军【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22年4月下旬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