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后产生的废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出体外,所以当肾脏受损,肾功能下降时,血肌酐便可能出现升高,所以血肌酐值也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umol/L。肾衰竭代偿期:肌酐的值是:133—177u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肌酐的值是:177—442umol/l;肾功能衰竭期:442—707umol/l。肌酐发展到大于707umol/l,已是尿毒症期。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主要表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等。 慢性肾衰竭早期的症状大多比较隐匿,一般轻微的损伤基本上感觉不到改变。一些患者在肾脏疾病进展至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比如厌食和乏力、早上起床时出现眼睑水肿、久坐后双下肢出现水肿,往往觉得可能是因为睡多了或是久坐引起的症状,通常会被忽略;还有的患者也会出现夜间盗汗、小便量及夜尿增多。 在早期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改善循环系统,降低血清肌酐,促进肾功能的修复,促进肾脏的代谢。在肾功能衰竭的晚期,通常采用透析治疗。西医治疗的同时往往会采取中医辅助治疗,平时饮食节制,改变生活规律,限制钠盐摄入等。如果病情得到控制,可以延长寿命。 男子慢性肾衰竭,中医用中药凉血解毒降肌酐,肾功能控制稳定 病例:患者xxx,男,53岁,河北人。早年过于操劳,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在5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血尿,尿中泡沫多,随后出现腿脚浮肿,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尿潜血(++),尿蛋白(+++),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自己停药。后因劳累受凉等原因引起复发,到医院检查发现血肌酐值升高到403umol/L。被诊断为慢性肾病,肾衰竭3期。因为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转而求助中医。  患者到北京某医院中医专家门诊就医,中医见患者身体症状比较明显,患者自述头晕心慌气短,恶心想吐,腹胀食欲差、腰酸肢冷,看舌苔,舌质紫黯,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中医辨证为阳虚血瘀,浊毒内蕴。中医治疗应温阳降逆,活血降浊。选用经方“桃仁承气汤”合“温脾汤”化裁加味,组方药:炙附子、生大黄、当归、桂枝、白术、茯苓、猪苓、干姜、党参、黄芪、姜半夏等多种中药,水煎服,日服1剂。配合西药控制血压、蛋白等症状,饮食上合理营养。 中药汤剂治疗2个月二诊,无头晕心慌感觉,腹胀恶心症状明显减轻,复查显示:血肌酐值 270umol/L。表明中药方有效,继续用中药方辩证治疗3个月三诊,身体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增加,体力恢复,复查显示:血肌酐值为135umol/L。此后患者一直坚持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病情控制稳定,门诊随访5年,指标稳定,未出现复发。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方中一味中药稳定肾功能很关键 中药方“桃仁承气汤”来源于《仁术便览》,组方药: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水煎,生姜五片,枣三枚,食前后温服。具有逐瘀泻热之功效。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中药方“温脾汤”,来源于方论选录《汤头歌诀详解》,组方药:附子、大黄、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泻下剂,温下,具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之功效。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降肌酐的关键中药是大黄。大黄有荡涤肠胃之效,大黄的导泄之效可以促进肌酐和尿素氮的排出,助患者排出体内毒素,同时大黄得桂枝、桃仁配伍,助患者活血化瘀,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肾损伤。 肾衰竭患者常会发生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大黄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从而改善脂代谢,延缓肾衰竭进展。大黄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免疫物质沉积,延缓肾小球硬化速度,保护肾功能。大黄可降低氧耗量与糖异生量、改善肾脏的高代谢异常,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但是,大黄虽然是中医降肌酐的关键药,但大黄苦寒,很少单味用药,用量也需要控制,多与益气温阳药配伍使用,以免苦寒伤胃。因此,用药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用药不当,延误病情。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黄雯;约2000字)  来源:东方红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