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鄉飲酒禮的起源

 弯刀书斋 2022-10-11 发布于江苏

鄉飲酒禮也單稱“鄉”,如《禮記·鄉飲酒義》說:“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鄭注:“鄉,鄉飲酒也。”也稱爲“饗xiǎng”,《說文》說:“饗,鄉人飲酒也。”

爲什麼鄉飲酒禮可以單稱爲“鄉”或“饗”呢?
“鄉”和“饗”原本是一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只有“鄉”字,字作图片,其中图片像盛食物的簋形,整個字像兩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況,其本義應爲鄉人共食。
图片
▲《漢語大字典》
因爲“鄉”的本義是鄉人共食,所以鄉人的酒會也稱爲“鄉”了。禮書在不少地方把鄉飲酒禮單稱爲“鄉”,也還保存著它的本義。
後來因爲“鄉”常被用作鄉黨、鄉里的“鄉”,於是另造出從食的“饗”字,以與“鄉”區别。《說文》把“饗”解釋爲“鄉人飲酒”,也同樣保存著它的本義。
鄉邑的稱“鄉”,實是取義於“共食”,其來源很是古老,大概周族處於氏族制時期已經用“鄉”這個稱呼了,是用來指自己那些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周族成了統治者,他們還把郊內“國人”(國家公民)居住的聚落稱爲“鄉”。西周、春秋時,各國把國都稱爲“國”,國都的四郊地區稱爲“郊”,四郊以外的地區稱爲“野”,在郊以內的鄉邑分設爲“鄉”,在野的聚落分設爲“遂”,《尚書·費誓》說:“魯人三郊三遂。”《國語·齊語》說管仲“制國以爲二十一鄉”,也還把“鄉”作爲“國”(國都)的基本組織單位。
《周禮·地官·序官》說:“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把“鄉”的長官稱爲“卿”,不是沒有來歷的,在金文中,“鄉”和“卿”的寫法無區别,本是一字。《儀禮·士冠禮》和《禮記·冠義》“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鄉大夫”也或作“卿大夫”,清代學者爲此曾發生爭論,其實“鄉”和“卿”原本就是一字。
看來“卿”的得名,和“鄉”一樣的古老。“卿”原是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中“鄉老”的稱謂,因代表一“鄉”而得名。進入階級社會後,“卿”便成爲“鄉”的長官的名稱。《國語·齊語》載齊的國都中有士鄉十五個,每鄉有兩千家,因爲“寄政教於軍令”,每家出壯丁一人,合二千人爲旅,設有“鄉良人”統率,每五鄉合爲一軍,除齊桓公親自統率五鄉和一軍外,上卿國子和高子都分别統率五鄉和一軍。這該已是春秋時擴展的制度,溯其源,確應是一卿主管一鄉,“卿”的稱呼卽起源於“鄉”。
“鄉”“饗”“卿”既然原本一字,鄉邑的稱“鄉”,原是指共食的氏族聚落,那末,稱爲“鄉”或“饗”的鄉飲酒禮,一定也起源於氏族聚落會食的禮儀。起初的禮節該是很簡的,後來貴族在不斷舉行中,就越來越繁,《儀禮·鄉飲酒禮》記述的,該已是春秋、戰國間比較繁複的一種。

——楊寬《古史新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