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百年来,贵州地域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这一地理特征注定其如巨形博物馆似的必雪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明。水书正是贵州省所特有的最具研究价值的也是最神奇的文明之一。水书的核心内涵为点凶择吉、命理预测、天文历法、农事认知等,是远古的易道文化。从其字里行间,可理顺岀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谜团与讹传。
关键词:贵州水书
文字系统 太极 连山 华夏古文明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水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这里的水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最丰富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老民族之一。由于地域的封闭性、民族的顽强性,使其虽经数千年辗转迁徙,依然奇迹般地世世代代传承下了一种主要用于表述命理预测、农事认知和天文历法等内容的绝世奇书----水书易。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贵州民族文化得以大力挖掘和保护。2002年水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6年,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2011年共有69件水书跻身全国珍贵古籍殿堂。
ont
>笔者通过数十年对水书的研究,结合水族专以亥日祭祖(端节)与古代“吉亥祀先农”有关等①,推知水书与华夏上古文明当有若干亲缘关系:
一、四至六千多年前的含山玉版把水书和华夏古文明紧紧连在一起
分别出土于我国洞庭湖区的坟山堡、汤家岗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的某些陶器或玉器上均见到与高庙文化完全类同的八角星纹。特别是岀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的8000至7000年前的双猪玉龙和4000-6000年前的含山玉片等上的“八角星纹”神秘图纹困扰学术界数十年之后,
我于2007年7月在首届国学岳麓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 它就是由四个同等于《周易》的“卦”的意象形水文字(相信亦为古汉字)
的“山”围着一个正方形四边巧妙排成“如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的水书(《连山》)八山太极图,
该文获此次论坛优秀论文奖,后录刊于《国际易学研究》第十辑。据考,玉版上的一方一圆与河图洛书,与体用,与天地均有关联,其上的“射线”与象有关,而八“山”却与气有关。原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李守力先生看到我的《刍议水书连山与含山玉版之谜》后也对含山玉版作进一步研究,他在《含山玉版玉龟奥秘新发现》中指岀:“含山玉版上边的钻孔数为九,这应该是北斗九星的体现。”《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之语,唐王冰注:“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
应该说,这就是常说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之见证。
水书以山为卦,且这四个象形字的“山”正好把易经中“一山二山,二山生三山,三山生太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国野史也多有“《三坟》(《山坟》、《气坟》、《形坟》)的记载,称《山坟》是先皇伏羲之易取象于八种山即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之说,
说明连山和水书一样,皆不同于周易而以“山”为“卦”,综上论述,可得含山玉版上的图纹正是中天易连山的太极图。但此图核心图纹却由相当于周易的“卦”的水文字“山”组成。据此说明水书与华夏古易定有关联。因《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故疑水书不仅与连山有关,且与更早的伏羲大易也有关!
二、水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云:“中国文体之别虽繁,然大概只有二种,一有韵之文,一无韵之文而已。而有韵之文,当起于无韵文之前。盖人类既有语言,必有社会间流传之事,其后有人病其难于记忆,乃作为韵语以便记诵,再后则有文字。文字之初,不过绘画其事以备忘,久之其画乃有通行之公式,事之原委曲折,无不可以曲到而人一见而知。”②甲骨是这个“画”吗?
结合出土的许多字符并观甲骨之形体,我认为甲骨绝非华夏原始文字系统!
据《尚书·序》载:“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孔颖达疏亦云:“伏羲时始有文字以书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又《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生焉。ont
>笔者通过数十年对水书的研究,结合水族专以亥日祭祖(端节)与古代“吉亥祀先农”有关等①,推知水书与华夏上古文明当有若干亲缘关系:
一、四至六千多年前的含山玉版把水书和华夏古文明紧紧连在一起
分别出土于我国洞庭湖区的坟山堡、汤家岗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的某些陶器或玉器上均见到与高庙文化完全类同的八角星纹。特别是岀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的8000至7000年前的双猪玉龙和4000-6000年前的含山玉片等上的“八角星纹”神秘图纹困扰学术界数十年之后,
我于2007年7月在首届国学岳麓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 它就是由四个同等于《周易》的“卦”的意象形水文字(相信亦为古汉字)
的“山”围着一个正方形四边巧妙排成“如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的水书(《连山》)八山太极图,
该文获此次论坛优秀论文奖,后录刊于《国际易学研究》第十辑。据考,玉版上的一方一圆与河图洛书,与体用,与天地均有关联,其上的“射线”与象有关,而八“山”却与气有关。原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李守力先生看到我的《刍议水书连山与含山玉版之谜》后也对含山玉版作进一步研究,他在《含山玉版玉龟奥秘新发现》中指岀:“含山玉版上边的钻孔数为九,这应该是北斗九星的体现。”《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之语,唐王冰注:“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
应该说,这就是常说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之见证。
水书以山为卦,且这四个象形字的“山”正好把易经中“一山二山,二山生三山,三山生太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国野史也多有“《三坟》(《山坟》、《气坟》、《形坟》)的记载,称《山坟》是先皇伏羲之易取象于八种山即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之说,
说明连山和水书一样,皆不同于周易而以“山”为“卦”,综上论述,可得含山玉版上的图纹正是中天易连山的太极图。但此图核心图纹却由相当于周易的“卦”的水文字“山”组成。据此说明水书与华夏古易定有关联。因《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故疑水书不仅与连山有关,且与更早的伏羲大易也有关!
二、水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云:“中国文体之别虽繁,然大概只有二种,一有韵之文,一无韵之文而已。而有韵之文,当起于无韵文之前。盖人类既有语言,必有社会间流传之事,其后有人病其难于记忆,乃作为韵语以便记诵,再后则有文字。文字之初,不过绘画其事以备忘,久之其画乃有通行之公式,事之原委曲折,无不可以曲到而人一见而知。”②甲骨是这个“画”吗?
结合出土的许多字符并观甲骨之形体,我认为甲骨绝非华夏原始文字系统!
据《尚书·序》载:“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孔颖达疏亦云:“伏羲时始有文字以书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又《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生焉。”可见,创生文字的目的最先是为了《易》,而非农事记录。据此推知伏羲时就已有先用于记录《易》的文字。而甲骨文仅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不过3600年的历史,此前华夏当早有文字系统!
其或仅为记录易经而问世。
因多处岀土的文字均与专用于记录古易的水文字相近似(如湖南高庙遗址石质人头上的字符等),并且水书易有“口传”和书写两部分,二者相互作补充方成完整记录易经条文,可见水书正是文字不发达之期的易经,再者,
我在《试析水书与连山的亲缘关系》(见《国际易经》第32期)一文和拙作《水书文化与中华断代文明》已详细证明了水书与甲骨文产生前的连山易有若干亲缘关系等等③。于是笔者认为:目前南方水族民间尚存的这种专用于记录古代数易的“画”正是甲骨文前的文字。
见上表:水文字的“刀”显然不像甲骨文那样脱离刀型而抽象地成为文字字样,水字的“风”更加形象,为风吹之形。而甲骨文却以“凤”代“风”,并初步步入“字”的笔画特征;水字的“死”是一个人头部朝下(不能站立,入土为安);看水字的“弓”、“
雨”、 “ 日”,
都明显感觉到它们不仅是一幅幅图画,且是典型的“人之初”的原始符号,明显要早于甲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左图)上刻划图纹,
其上部的文字“日”,和水文字一模一样,就是一个圈。中间的字为“月”,下面为“连山”,日、月为易,合之为“连山易”也。故推知这些字符至少为炎帝时期的文字,然而,这些字符都十分近似于水文字。故疑水字的创制时期当早于甲骨文。特别是表中水字的“祖”字,下面的三角形即是女阴,分明为母系氏时代所造的字。此字上面是“天”,即水书的“祖”字是由“天”、“
帝” 组合而成(“帝”来于阴蒂的“蒂”)④,可见那时只知奉“天帝(古代皇上)”为祖上,而不知血缘关系的“祖”,
更甚者,那时是以母性为祖,而不是以父性为祖。这分明是母氏社会之风。而甲骨文的“祖”简直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是典型父氏时期才创造的文字。水书八个卦象中部分水文字与汉字相近,如艮、坤,而有的却十分神奇古远,如“震”字就由三把传说是猪雷用的“钉耙”和“风”组成,这分明是崇猪时代的文化遗存。风雷动,
万物生,震也!故震位为东,象征生命蓬发。左下图为水字“雷”,也由猪神用的钉耙组成,还有水字
水字“雷” “皇”也由分别朝天和朝天的两把钉耙组成,
寓意皇者上管天下管地也!可见这些字初创于崇猪的上古时代,其时认为猪与雷有不解之缘。特别“秋”字,水书为树木纷纷落叶的自然变化之状,而甲骨文却为人工收割的生产景象,说明水书更原始。
上表说明:甲骨文也有部分字与水书一样,这应该是相互借鉴的结果.
水书含有大量的中原古音,说明其与甲骨文有渊源。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称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伏羲时代造的字在哪里呢?
据考,其时为猪图腾崇拜时代,以上这些隐含“猪神信息”的文字应当就是那时造的
据载,猪为豕,豕为稀,我国崇猪文明当来于传说中的豨韦古帝。那么豨韦和伏羲又是什么关系呢?见右图,女娲与伏羲的中间端坐着一位似帝似佛的老人,传说此人便是豨韦,是伏羲的前辈。水书有“猪神信息”,暗示它真的是其时之文明,早于甲骨文数千年。
三、水书与华夏八千年太极之谜
太极可用来阐述自然中的万物万象,故《朱子语类》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然而,太极是怎么来的,其肇根在哪里呢?
翻开贵州水书, 便可初现端倪。
《易纬·乾凿度》认为:
“(太极)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太极之形为气形混然一体而未分离之状态,称曰浑沌。浑沌之物即是人们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之状态为太极。刘歆曰:“太极中央元气”;王充曰:“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无极始于零,太极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天地人皆通也!
也就是说在人出现之前的初始状态叫无极。人立于天地间之后,这个状态为“三才共处”,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太极。
数我国历代太极,或有十余种,但能代表主体文化者仅有如下几种:一,伏羲先天易太极(当称无极),其年代约为8000-6500年前之间,是豨韦-共工-祝融时代的古易太极,其为虚圆式太极(后由四个古水字“山(卦)”排成八山相连之式)。虚为空白---白茫茫一片的水浪,空白为清白如水,为道家常说的“空”,此即人生悟道之最高境界。圆为无极。岀土于凌家滩的经碳-14鉴定8000-7000年前的“双猪玉龙版”图纹正是这种太极图.公元前327年春秋时期易学名儒以相曰:“无极者,零也,圈也,太极者,一也,圈中正中一点也,此一点化为圈中之一谓之中,圈此分为两半,两仪生也。”以圆圈为太极,可谓意义深远:意合运动不止;形同日月阴阳!观下图双猪龙图中央正有此
一似圈似点之孔,它分圆为二,边上再有“八山”环绕。这正是此说之铁证!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智慧,这里的“一”也不是数,而是“无”,
是混沌。“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双猪玉龙上的图为伏羲易太极
又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道德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很清晰地说明一就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由此存在,这个一就是太极,就是“太极一炁”。何为炁?
“炁”为水上之无相物。于血脉,行经络,与地脉,生五行。
值得一提的是,8000多年前的双猪玉龙上的图就是伏羲易太极,但却由水书易的“山” 排成
“一山生二山,二山生三山,三山生太极”(若从八山图中央作一水平线,线上为阳,线下为阴,当轻轻顺时针转动八山图,马上有“阴升阳降”)之式。据《水书文化与中华断代文明》载,此时之易以坎为首卦,叫水书,是“渔”时期之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