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三十三章:做一个精神长存的人

 胡艳杰 2022-10-12 发布于河南
做一个精神长存的人
文/胡艳杰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是明智的。

能战胜别人则证明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的存在更为长久。

身体殁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寿命长久。

读后感:
先来谈谈我对第一句话“知人者智”的理解。了解别人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人事的认知不同,遭遇不同,我们很难与别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除非是“白居易”遇到了“琵琶女”,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要试着用“同理心”去宽慰,否则,就很难走进别人的内心,聊天无法进行。所以说,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比如他会用“同理心”。
关于对这句话的理解,韩鹏杰在《道德经说什么》一书中说: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了解自己的下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给领导者出主意:你怎么了解自己的下属呢?你让他在你身边,看他谗佞不谗佞;把他放到远的地方工作,看他对你忠诚不忠诚;你让他喝醉了,看他是不是酒后失态;你让他管钱,看他贪不贪……多少心思啊!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嘛!
韩鹏杰老师说的其实就是,领导要善识人,识人有法。了解别人不容易,需要有智慧。了解自己就更难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着别人,很好看向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需要大智慧的。
关于“自知者明”,曾仕强先生说:天底下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就非有德不可。凡是没有德的人,想到自己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没有问题,是好人。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这种人就不是明白人。有品德,才知道自己错了;有品德,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自己。现在,有很多人总结过去时,都不去反省自己的缺点。就算反省,多半两秒钟就解决了:没有问题,我很好,所有错都是别人的。而古人要反省自己,可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首先,他们会点一炷香。点这柱香,不是求神明,而是用来计时的,意思是要检讨到这柱香烧完了,才能够放过自己。“自知者明”,必须要有相当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
看了曾仕强先生的这段话,我明白了,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好地反省自己,是因为我们修养不够,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能证明自己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就像上一句说的,人首先要自知,知道自己身上的优点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的是什么,只有先看到了不足,下一步才会想办法如何去克服。比如战胜自己的恐惧、傲慢、偏见、欲望、坏情绪、有限的认知等。战胜了恐惧,你就会变得坚强;战胜了傲慢,你就懂得了谦虚内敛;战胜了偏见,你就打破了对别人的成见;战胜了欲望,你就懂得了自足;战胜了坏情绪,你就能收获平静;战胜了有限的认知,你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大。如何去战胜呢?多在做事上磨炼,多做自我反思。
曾仕强先生是这样理解“知足者富”的:“知足者富”,其重点不在富,而在知足。一个内心很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因为他心中没有穷,也没有富。一个人知足不知足,完全是自己的修养。粗茶淡饭可能觉得很满足,山珍海味有时候反而觉得一点儿味道都没有。所以,这里的“富”不是物质富有,而是精神上的满足。那么,为什么说不知足的人不是真正的富有呢?因为不知足的人追求的是物质欲望,物质追求没有止境。欲壑难平嘛!
关于“强行者有志”的解释,部编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课本课下注释是这样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这里的“志”是有意志力。“强行”就是勤勉而行,坚持不懈地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勤勉而行,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有意志力。比如,我们曾于2018年的暑假,从成都骑行34天到拉萨,靠的就是意志力。当然,有意志力的前提是目标要明确。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其”是自己;“所”是归宿,是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寄居之所。老子说,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的存在更为长久。说明了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关于“不失其所者久”的意思,部编本选择性必修语文课本课下注释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什么是立身之基呢?按照儒家的观点,立身之基为: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便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身体殁了但精神能永存的人,那便是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能流芳百世的名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大。比如说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这些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精神长存,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