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可能都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像《离骚》这样的诗篇,虽然语句精美,但由于情感复杂而多变,内在逻辑层次繁多,同学更不喜欢背诵。 可是,我的学生不仅喜欢背,而且还乐此不疲,要背到最佳。 下面是我们要背诵的内容: 要把这些内容背诵下来,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是如何来让他们乐于背诵的呢? 一、明确《离骚》的社会与文学价值 收藏有价值的宝贝是人性的本质,一篇没有价值的文本,谁会去背诵呢! 《离骚》的价值在哪里,从文学上来讲,它的超现实性的表达打开了人们认知世界的大门,给中学生另一种言语认知,这是语言生长的绝佳材料。 从社会人生等人文内涵来讲,它的高洁美质是当今所稀缺的人性内涵,因此,这对于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来说,是胚胎级的蛋白质,具有奠基意义。 当学生认识到了它了价值后,便会珍爱它,喜欢它! 二、提升背诵要求,赋予背诵真正的语文内涵 很多同学把背诵当作记忆,其实,背诵的本质是理解,熟背看似是记忆的结果,其实是阅读者与文本融合理解的结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判断出背诵者的阅读理解水平。比如有同学把一些简单的节奏读错:“及行/迷之未远”“余独好/修以为常”;有些同学根本不关注整体语意,比如“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两句的逻辑关系往往被割裂。 当不少同学反复吟诵之后,才越来越发现原来,那些看似“一堆的句子”都是有前因后果关联的,这个时候才能享受到背诵的乐趣。 为此,我提出一个背诵要求:背出屈原的喜怒哀乐来。没有情感的波澜、没有情绪的表达、没有自我解读后的理解表现,背的再熟也不为合格。 很多同学还不适应这种背诵,一开始,很多人是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调子,经过不断练习,很多同学开始能运用重单、节奏、语调、气势来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了。 三、给予背诵一种游戏式的跃升空间,让每次学习都有收获感 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满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别人判断生死结果的服役行为。我在办公室里架起了摄像机,自愿背诵,自己感觉不好,可以再重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给学习留足了提升的空间,也延长了享受背诵乐趣的时间。当同学们在听了他人的背诵之后,马上会产生调整修正提升自己背诵水平的欲望,于是,又形成了彼此促进的学习氛围。 因此,这些天中午,办公室里外,热闹非凡,诵声琅琅,那种旁若无人的投入,真的是语文 的一种美啊!大家要知道,这些同学是不需要参加高考的“准大学生”啊,他们不是为了那六分去背的,而是在背诵中体会到了背诵的快乐才去背的。 有好多同学录制了五六遍,感觉还不满意,说还要再来。 一旦处于这种背诵状态,我想,学习真正发生了,当然,只有学习真正发生了,以后的学习才会自然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