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与“广大教化主”褚遂良楷书有什么区别?

 咪斯头儿 2022-10-12 发布于四川
褚遂良出生于江南著名的官宦世家,精于书法,学识渊博,其书法初学史陵,融汇虞世南、欧阳询书法于一体,晚年取法王羲之,承袭古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以晚期的《雁塔圣教序》最负盛名。欧阳询也是唐代书法大家,比褚遂良稍早,与褚亮处于同一时代,其楷书极具章法被后人称为“欧体”,其书名远扬海外,代表作品为《九成宫醴泉铭》。
之所以将褚遂良与欧阳询两人的书法进行对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两人同处于初唐四大家之列,且二人的书法声望都很高,褚遂良被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欧阳询更是有'唐人楷书第一'之名;其二,二人都创立了独具各人风格特色的书体,为后世的书法学者指明方向——褚遂良创立了“褚体”,欧阳询创立了“欧体”。其三,从褚遂良早期的两个碑刻作品的风格中可以看到与欧阳询类似的北碑的痕迹,欧阳询与褚亮是旧友且曾执教于弘文馆,故褚遂良或多或少会受到欧阳询的影响。而后期其作品完全没有被所学书风禁锢住,独辟蹊径,到《雁塔圣教序》时期,褚遂良前期碑刻的风格一扫而光,完全呈现出一种区别于欧体且富于变化的新风格,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其四,两人书法成熟期的作品风格完全相反,欧体为研究褚体风格树立了一个参照物。
后期的褚遂良下笔灵活自由,结构宽博,线条弹性十足、刚劲有力,富于变化;而欧阳询则截然不同,他的作品用笔刚劲,结构紧密,线条严谨、规整,法度森严。综上,他们二人既有某些相似性,但风格上又有极大差异,所以对二者进行对比会更加有说服力。同时,由二人最终书法的不同走向我们可以看出褚遂良楷书的极大地变法性,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出褚遂良书法风格的特色。

由于书家的经历、师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书家作品风格在早期和晚期会或多或少呈现出差异性。褚遂良在楷书创作上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前后书风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其前期作品的变化、节奏感等都不及后期的《雁塔圣教序》。因此在此章节中的褚体楷书与欧体楷书的对比分析中我选用的都是他们的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研究。下面从两部作品的笔画、结构和审美风尚三方面进行对比,来研究褚遂良楷书风格特色。
褚体与欧体楷书笔画的对比分析
(一)多变——褚体楷书的笔画特点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褚遂良是当之无愧的线条大师。其作品线条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点尤其从晚年的《雁塔圣教序》里可以清晰得看出。
褚体笔画提按明显,变化丰富。他的字一般起笔和厚重的笔画处用按笔,轻细及运笔迅速的笔画运用提笔,弯钩笔画处边写边按,撇画则边写边提。由于文字笔画不一,而笔画间的粗细变化与书法的节奏感又呈正相关性,因此不断的提按变化加强了笔画间的对比和节奏韵律褚遂良之前的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也求变,但几近暮年,力不从心,所以书法作品提按变化并不是很大,以我们熟悉的音乐来比喻的话,欧、虞的作品就像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平静流畅;而褚遂良的作品则是节奏跳荡的交响乐,有平静有高潮,跌宕起伏。
他的书法笔画线条生命力饱满,线条细劲的同时又弹性十足,他的线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魏晋书风的影响,在瘦硬的同时又不显干巴。其细劲的线条,配上灵动的笔法,显现出“美人婵娟”的意境。
褚遂良书法中的很多笔画都是隶书相近的逆入平出的,即采用逆锋入笔的特点,他的逆锋改变了我们以往的认识,提笔空中作势,笔尖顺势下行,如“之、以、通、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逆锋通常给人一种绵软无力的感觉,褚遂良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用笔尖点入的方式增加了笔与纸的摩擦,避免了线条过于滑,使根根线条潇洒屹地立于纸面,同时使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大大加强。如王澍谈到:(褚)少时专师虞永兴,老来融释脱落、直入汉室,疏瘦劲练,一缕锐入。
同时,在楷书的书写中,加入了很多行书的用笔,如竖画起笔处的折线及笔画间的很多连带,这种书写方法给人以流动美,表明其在书写过程中的运笔速度快,行笔流畅自然。在此过程中笔画间出现了游丝连带,字的笔画间的联系加强,如“法、所、虽、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褚书的另一特点是曲笔的运用。他的楷书笔画打破了欧、虞的那种平直、均匀,变成了偃仰起伏、变化丰富又动感十足的曲笔。生活中全直的物体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而弯曲的物体是灵动和生命力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曲”线也经常会用到,与直线给人的平稳感不同,曲线给人一种生命的张力。而在书法艺术中,曲与直缺一不可。如果全是直笔画,会给人一种呆板僵硬的感觉,但如果所有笔画都是曲笔,那也会适得其反,给人软绵无力的感觉,正所谓过曲无力,过直呆板。褚遂良作品中大量运用弧线,将原本直挺的笔画变得微曲,使线条摆脱了楷书的呆板。同时他的曲线不是那种滑而无骨的曲,他在写作时强调节奏及提按变化,从而呈现出通篇生动飘逸,骨力丰富的曲线之美。
不管是褚体笔画中的提按变化,粗细对比,运笔方式还是曲笔的运用都体现出了其楷书笔画中的变化,可以说“变”是褚体的灵魂。

(二)方劲——欧体楷书的笔画特点
欧阳询虽然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但其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陈、隋。他的书法广泛汲取各家之所长,从其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汉代隶书的踪迹,又能看到晋代楷书的影子,同时还掺杂了南北碑刻的特点。《九成宫醴泉铭》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欧体”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此碑是欧奉太宗诏命之作,整体法度森严、刚劲有力。《旧唐书》曾这样评价他,“笔力劲险,为一时之绝。”
欧体楷书的用笔方劲严整,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点画的棱角分明,字的横画处理跟褚书相差很大,欧体横画并没有褚遂良般的强烈的提按变化,笔画中部饱满,同时两段则是峻整带棱角的方笔,点画转折处多采用顿挫,使点画力道很足,硬朗劲健、挺拔险峻。同时,欧体中有很多的切笔,笔锋的側、露及笔画的顿、折造就了他的方劲的笔画特点。但细观其作品,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并不是一味的方整,笔画虽粗细均匀,但在其方整的大环境下也有圆笔的调和,这点在其竖弯钩及捺画中表现非常明显,如“挹、乱、之、泉、随”。其笔画中的外方内圆,也使欧体的点画多了一点新意和变化。欧体的竖画多为背式,在追求力度感的同时也加入了些许的弹性。当然,在其森严的法度下,劲健的点画也是其书法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笔画,多用中锋,力道足,搭配上舒缓的行笔特色,使点画力透纸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欧体笔画中还存在一定的点画替换,如“户”上的点用短横替代,宝盖头的上点用短竖代替,如“宇”,这在汉代隶书中非常常见;又如“成”字上面的点写为短撇,这是魏碑中常用的。以上都可以看出欧体的书风渊源,其对不同时代的时代书风的吸取通过细小的点画反映了出来。同时,部分横竖笔画被点所取代,如“学、与”,这种现象是其对行书笔意的运用。通过处理,他的笔画丰富多变,生动有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褚体与欧体楷书结构的对比分析
(一)舒朗开张——褚体楷书的结构特点
褚遂良后期楷书作品中文字多呈方形,结体舒朗有致,潇洒灵动,空间布局巧妙。唐代楷书经由魏晋书风的演变及欧阳询苦心孤诣的经营,建立起了森严的“法度”,结构的分割、布白都有严谨的规律可循。“尚法”成为唐代楷书的重要标签,也是书家进行创作的一大基本法则。在这种形势下,褚遂良勇于变法,在他的笔下,前人建立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开始松动。其楷书结体中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他的作品并不呆板僵硬,他的字提按、转折都到了灵活多变,从而使结构婀娜多姿、体态多变,给人一种灵动遒美、宽绰妍媚之感。
褚体楷书结构上也强调变化,在空间布白方面有的字与欧体一样左右对称,如“山、二、生、千、宙”;有的字则采用褚体特有的左疏右密的结构特点,如“万、愚、世、藏、箧”等字;有的字与欧体一样紧敛,如“无”;有的字则开张明显,如“八、以”;还有的字结体采用其独有的上开下合的方式,如“遗、远、斯、遂”;在其《雁塔圣教序》中“而”字出现次数很多,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每个而字的结体及中间双竖的组合各不相同,表明其用笔具有不稳定性,书写状态很随意洒脱。在点画分割上,长横的分割大都采取左长右短的方式,如“真、乘”,这点与欧体结体不同,被后来的柳公权等人取法;还有的字如“不、典、怀、显、骤”等字的横竖等笔画分布及节奏均衡,加上本身的点画瘦硬细劲,给人疏朗有致,清丽脱俗、落落大方之感。
图片
结构生于笔下,褚体将行书的笔法融入到了楷书的书写中,赋予文字一种新的生命力。褚体笔画间的连带关系很强,在接笔上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笔到处有力,笔不到处有神。正如张怀瓘在《书断》里提到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通其隔行。”如文中多次出现的“於”字,笔画接笔处有的实接、有的虚接、有的半接。褚书接笔虚多于实,似断实连,有空灵之美而无凋敝之气。同时,他的偏旁等会在书写过程中产生交叠,如“妙、时、阴、其”等字,这种交叠在六朝的碑刻、行书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大量的出现,这充分证明褚遂良将南北书风和写经书风完美融于一体,内涵丰富,气韵万千。
在结构重心处理上,他将部分字的重心移动到了右下方。如“布、者、学、幼”等字。重心的移动,使字的中心轴也产生了明显的移动,这是人在书写时的自然动作,褚遂良将书法的书写性加强,根据结体需要时时调整重心位置,使文字虽体势不尽相同,但整体均衡稳定,并无倾倒感。
图片
褚书体势略方,由于其点画弧度加强,用笔提按明显,从而使他的字向背分明,体势变化丰富。如“托”左上部的长横两端上仰,而“善”的长横两端下俯,“敕”字呈向势,“力”字呈背势,“出、幽”的两边笔画以中间的长竖为轴对称,向背结合,顾盼生姿。在其笔下,向背成为完美的塑造字形的工具,如“贤”在碑刻中出现的两次中的上部左面的竖画与右面的点成向势,而与下一字的捺成背势,这充分展现了褚体结体的高明之处,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二)平正险绝——欧体楷书的结构特点
欧阳询精于结字,是初唐法度最有力的践行者和创造者。《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碑是奉敕为皇家书写的记事铭文,所以也就要求结构平正、章法工整、严谨。下面以小见大,从《九成宫醴泉铭》探其楷书结体特征。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采取给人以窄长感觉的纵势,他的竖画大多采取左右相背之势,笔画精研穿插,点画结合紧密。字的中宫紧凑,很对笔画上下部分会刻意延长,如:坤、彼、武、纬、往、壮、精、开、离等字;也有很多字会刻意的将某些笔画的伸展幅度加大来控制字的大小、开合,同时压缩其余部分的结体,从而使字的结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如长横、斜钩和长捺画等主要笔画很多都向右拉伸,如:庭、大、城等字,这样处理后,使结体的留白处理得当,中宫紧结但不显拘谨,使原本平静的字具有了活力,犹如画龙点睛,灵活生动,也使欧字结体在瘦劲中增添了一股灵动之气。
图片
图片
我们的视觉在进行观察时,左右重量感觉是不均衡的。通常两边要达到平衡的话,右边要略重一点。通过分析、观察,不难发现在书法中各种书体都会或多或少将右部笔画加重或抬高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欧阳询也不例外的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结体创作里。该碑结体严谨,欧阳询在平整结构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运用造险与破险的处理手法打造平衡。他将部分字采用左边向左倾斜之势,字的重心偏向左侧,打造一个险峭的局势,最后再以一个主笔画的向右侧伸展呼应来破险,达到正斜相映,如奉、养、庶、华等字。这样的处理不仅打破了一般书法为求平衡而重心偏右的习惯做法,在形式上也颇具新意,而且也使结构达到了独特的稳定性。同时将动、静这两个矛盾体完美的结合,化静为动,并在一系列的运动变化中打造平衡,从而达到了一种“既知险劲,复归平正”的状态。也可以说欧阳询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平正,是一种处于变化中的平衡,斜中求正,险劲生动,这也是欧体楷书结体上最突出的特点。
图片
欧阳询对字体的结构研究颇深,有专门的研究楷书结构安排的理论著作《三十六法》流传。《三十六法》从文字结体的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等三十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文字的结体规律。通过他的结体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结字方法,平正而险绝,正如王文冶在《快雨堂题跋》中评价的:“欧阳以险绝为平”。
中国书法对字的骨力非常重视,认为字的骨力与人的骨气想通,人有骨气才能立于世,字有骨气才能立得住。欧体的骨力集中体现在其结体上,其结体严谨结实,钢劲有力,是当之无愧的结构大师。
褚体与欧体楷书审美风尚的对比分析
(一)中和之美——褚体楷书的审美风尚特点
“中和”二字,“中”指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和”指融洽和谐。这个词原意是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后沦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化崇尚中庸、和谐,书法中也把中和之美作为最高审美追求。在初唐,繁荣的经济加速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对书法艺术非常重视,实行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政策,他尤其对王羲之秀美典雅的书法风格大为赞赏,奉其为“书圣”,并称其书法“尽善尽美”。统治者的喜好也间接影响了此时期的书法艺术走向,一时间崇王之风盛行。王羲之书法是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书谱》中曾这样记载:“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由此,中和之美也成为了初唐重要的审美风尚。
张怀懽对褚遂良的师承关系有这样的总结“少则服庸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米芾也曾在《雁塔圣教序》跋文中说道:褚书在唐贤诸名士书中为秀颖,得羲之之法最多者。这些都证明了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的继承关系。后来他在对王羲之等名家作品的整理、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更加近距离学习前人墨迹的机会,书法也得到了更大的进步。
褚遂良一生都师法王羲之,追求“中和之美”,这也成为他楷书的重要审美风尚。但他在追求中和之美的过程中,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审美追求,故而与王羲之还是有很大差异性的。米芾就曾称赞他“虽然临习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但里面全是褚遂良的笔法”。米芾曾在《海岳评书》等著作中将欧、虞、颜等大家的书法大为批评,但对褚遂良的书法却极力推崇,米芾是以王羲之中和之美的角度评价书家的,标准极高,褚遂良能得到他的认可这很难得,这些评价也从侧面反映出褚遂良是优秀的王书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二)重法尚意——欧体楷书的审美风尚特点
初唐,崇王之风盛行,审美也大都沿袭其书法中的中和之美。上行下效,欧阳询也不例外。欧阳询在对王书学习的同时,将北派书风的豪气也融入其中。将南与北书风的秀美与壮美完美结合,成为一代名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欧体”。
欧阳询幼年时期在其养父江总的悉心指导下,初学王羲之并颇有心得。江总同属二王一派,后来欧阳询进入隋朝,其书风也在北碑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风格渐渐往“劲健”方向演变,刚劲强健也成为了欧阳询书法最大的特点。从欧阳询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此碑中也能看到褚遂良早期书法风格的影子,欧体也被世人尊为为“初唐第一”。
欧阳询书法中一直尝试将严谨的法度观与书法的意象美相结合,他强调刚柔相济、质妍共重。他从北朝书风的峻健书风中取骨,从南方妍美的南朝书风中取韵,又加上隋代碑刻的质朴,使作品在结体上严谨富有法度、在意境上钟灵毓秀。欧阳询同时将自己的美学思想、技法记录成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书理论史料。在其理论中我们发现均衡也是贯穿于其书法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这些着作主要体现“法”(结构、用笔),“势”(笔势、字势),“趣”(用笔的意趣),“中和”(用笔和结体遵循的美学原则)。他在《三十六法》中提出“停匀、得宜、相称、映带”等要求,在《传授诀》中也提到“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在他的《八决》中提到用笔方法“肥则为钝,瘦则露骨”,从他的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均衡的追求。在结体上也很严谨,做到了法度与意蕴的完美统一,因此,重法尚意也成为了欧阳询审美思想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