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望 | 杨象富老师与读书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10-13 发布于浙江




杨象富老师与读书




文/袁伟望

杨象富老师是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教书了得,我是早就知道的。杨老师爱读书,我也是晓得的,但杨老师这么认真地做读书札记,我却是不晓得的。
多年前,读《读书》杂志,我对“札记”很有印象。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读书札记,我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用的是卡片。而把多篇札记整理成文、汇集成书,成为另一种“札记”,我却没有认真做过。拿到杨老师的读书札记,我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手头现在还有一本美国杨联陞《中国语文札记》在时常翻阅。杨老师那么爱读书,还那么认真下功夫做札记,让我很有感慨。其实,我更有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
落差在哪呢?《杨象富老师读书札记》给了我答案:是情怀,是一位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我们只是在读书,而杨老师不只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书中培育情怀,在读书的滋养中进行着教育的创造!读书与情怀与创造,这是杨老师读书札记给我的深刻感悟。
读书,我也数十年坚持下来了,也坚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却没有做出像杨老师那样的成绩来示范于学生。杨老师的读书,是有理想、有信仰的,表现出来是坚毅的,是随时随地在发挥效应的。上世纪80年代,杨老师读到《人民日报》介绍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赵宪初校长的事迹,他为赵校长的高洁志趣所吸引,于是积极去信联系,争取到了当面受教育的机会,并由此与赵校长一家建立了两代人数十年的工作联系。杨老师说:“赵老以崇高的品格,突出的业绩,无傲气有傲骨和一贯的讲真话讲实话的精神,赢得全国教育界的尊重和赞誉,是真正的一代名师。”赵校长“以崇高的品格”“教学相长”,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也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了数学特级教师。杨老师学到赵校长的精神品格了,也做到并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在教学上,杨老师成为了数学界有名的杨“代数”。这杨代数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宁海,在数学界是有口碑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院士题写《杨象富数学教学经验》的“春华秋实”四字,更是对杨老师数学教学成绩与教书育人成绩的全面肯定。我更感觉到,杨老师成绩里面的人文情怀与教育思想。
杨老师的人文情怀与教育思想肯定是源自于杨老师孜孜不倦的读书,源自于坚毅读书精神滋养起来的崇高品格。杨老师是把读书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体验、一种愉悦身心的精神旅行,是把读书融入了他的生命历程之中,而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层面的。在这个精神旅行和精神融合的生命品质提升过程中,杨老师站得高了,看到远了,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教育风景。那样的风景,是教育境界中的“文理交融,气势磅礴,培育英才”的大风景。杨老师说赵校长是“实情实说实干,实在堂堂君子,立德立功立言,立定巍巍师表”。杨老师不仅早早就看到了“巍巍师表”的伟岸,同时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这样的大风景。确实的,杨老师果真成就了像赵宪初校长那样的风景——立定了自己“身正学高”的“巍巍师表”。正像戴秀廷校长所说:“学有成,教有就,言有传,教师风范。”而我更看重杨老师的“言有传”与“教师风范”!

杨老师一边教学一边做行政工作,却始终坚持着读自己认定的最好的书,始终让自己沉浸在书海中提升自己的品行。这就是杨老师给予教师与学生树立的“师范”与榜样。细读《杨象富老师读书札记》,我感觉到了杨老师宏大的读书世界与名著滋养出来的丰富激荡的精神世界。他的数十年坚持,写有成千上万张读书卡片,积攒有数十本的读书笔记。这些卡片与笔记,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雪泥鸿爪,吉光片羽,却全都是杨老师真性情与真智慧的闪光折射!里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给人丰富的教育与人生智慧的启迪。我的先生方牧教授曾有“诗”说杨老师的读书:“闲窗宁志读红楼,朝夕馨香拜鲁翁。别有文心杨代数,方程多次解雕龙。”更是让我感慨不已。是啊,杨老师的读书,不是一般老师的读书,而是教育家的读书。数学老师读《红楼梦》,不算惊奇;数学老师读《文心雕龙》呢?数学老师读《鲁迅全集》呢?细想之,我们与杨老师的读书差距竟然有这么的巨大!杨老师书教得好,杨老师教学的“春华秋实”,确实是有大原因的。这是读书带来的境界的差距。杨老师“学足三余,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杨老师就是这样“目光远大,足智多谋”地把培育英才“文理交融,气势磅礴”的教育气象,完美地成就在他现实的教育与教学的情境之中。
读书对一名教师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意义,我们可以在杨老师身上得见形象,得见“正果”。那么怎样读书才算是有意义的呢?杨老师给我们指明:“站在巨人的肩上”。怎样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怎样才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真读书?杨老师给我们指出:“人生有限,书籍万千,要读书,当然首先要选读一些观点高、资料新、思路巧的名著,坚持慎思,经历'薄——厚——薄’的过程,由皮及肉,由肉触骨,由骨入髓,用极大的功力攻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努力领悟名著的精华,使之溶于我们的血液,增强我们的创造力。”杨老师深得读书精髓:攻进去,打出来!这里面的“功力”与“勇气”,我们都具备吗?杨老师的读书是有创造力的,是有境界、有追求的读书,是有攻、有打、有精神品格的,却又是有“慎思”“薄——厚——薄”溶于血液的大艺术的。有这样功力的读书智慧与艺术滋养积淀起来的教育心灵,怎么会不明白怎样教书呢?
杨老师说教书只是“综其妙在明而已”。教书简单到只是在“明”,那不用说,怎样“为师”,在杨老师那里,也自然是极简单的事情。杨老师说“为师”只是把“人”字写得“顶天立地,对称美丽”。我忽就想到宁海中学赠给杨老师从教六十周年的纪念匾额了。“身正学高”,“身正学高”,我念叨着,也由此想到了著名教育家林迪生为杨老师所作的题词:“献身教育,育人为乐;业精于勤,成果丰硕。”
翻读着《杨象富老师读书札记》,我像是忽然明白了“名师易得,明师难求”的道理了;明白了“教书,其实就是遵循'大道至简’的哲理。杨老师说:“青少年的潜智潜能是一种无限珍贵而又极为脆弱的东西,我们应该关怀备至地照料它,给它以成长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像杨象富老师一样的明师们执持的最简单最通俗的教育真理。

作者简介

袁伟望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春到晴隆》。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苏礼巧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