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秘密(三)

 零壹贰012 2022-10-13 发布于湖北

按:2022年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济宁曲阜举办。乘此盛举,我用以下三篇文章揭秘孔子未解之谜。

第一篇:孔子的“身世之谜”;

第二篇:孔子被称“鄹人之子”的真相;

第三篇:“孔子之先”世系之谜。

本篇为第三篇:“孔子之先”世系之谜

摘要:孔子生于鲁,为鲁人,但孔子之先是宋人。关于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史载有两说。本文认为在子姓孔氏、邹氏等立氏之前,应该存在一个大宗氏。按春秋时的命氏规则,有以地(邑)为氏、以王父字为氏、以王父名为氏等。从后人被称“鄹人”,以及弗父何的身世地位来推断,以“鄹”为氏的可能性极大。但宋庄公“绝其世”,史传未载,至今成谜。

关于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史载有两说:

《世本·春秋列国卿大夫世系》:“宋愍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孔子后数世皆一子。”

《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以上两说对比,不同点是很明显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给后世带来诸多争论,至今难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一是弗父何为谁所生;二是世子胜有无其人;三是正考父以何为氏;四是孔氏立氏始祖是谁;五是何人避华氏之祸自宋逃鲁。

一、弗父何为谁所生?

《世本》:“宋愍公生弗父何。”

《家语》:“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二者记载不一致,一说弗父何为宋湣公共所生(按:愍、缗、湣、闵通用),一说弗父何为宋炀公熙所生(按:《家语》作襄公,即炀公。襄、炀二字音近同,襄即炀的假借字)。

《左传》昭公七年记孟僖子语:“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杜预注:“圣人,殷汤。”非是。圣人,此指弗父何。《左传》引时人臧孙纥(武仲)之言:“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不当世”,即不当大位。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不登君位,身有明德,故谓之圣人。“其后必有达人”,达人则指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亦有如上之语:“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遗憾的是,《左传》与《世家》都没有交待弗父何为谁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上寻找证据。

《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

徐敏先生认为:“丁公申生缗公共和炀公熙,缗公共生厉公鲋祀;炀公熙生弗父何,他与厉公鲋祀是同祖堂兄弟,而不是同母适兄弟。”徐先生立论的依据是:“湣公卒后,改父死子继制为兄死弟及制。这遭到了湣公子鲂祀的激烈反对,从而发动宫廷流血政变,弑炀公熙而自立。厉公的君位,并不是弗父何让予,而是篡弑得来。但作为炀公世子的弗父何,未见有反夺权的行动,也未出奔邻国。厉公鲋祀夺得君位后,也未进行滥杀,而采取安抚政策,'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徐先生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看似讲得通,但这仍不能解释《孔子家语》所说的“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孔子世家》《宋微子世家》所记方式,司马迁采取的是省写的办法,应是互为补充的。内容也与《左传》昭公七年记述相一致,三文均为史实,是不容更改的。湣公子鲋祀弑炀公后,因有弑君之罪,自然不敢独断,佯让君位于其兄,弗父何起初应该是答应了,“以有宋而授厉公(《左传》)”,“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孔子世家》)”。“有宋”、“始有宋”,均可说明这是初意,“授”与“嗣让”是过程,但不知出于何因,弗父何没有即位,而是让与厉公。弗父何让国,既保全了自己,其后“世为宋大夫”,也美誉了厉公,非弑君窃国。

《家语》:“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既然《家语》云“弗父何及厉公方祀”为亲兄弟,《世本》载“宋愍公生弗父何”,《宋微子世家》记“湣公子鲋祀”,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明晰的。

《左传》孟僖子之语,杜预注:“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弗父何,孔父嘉之高祖,宋闵公之子,厉公之兄。何适嗣当立,以让厉公。”《史记索隐》:“徐云一本作'鲂’,谯周亦作'鲂祀’,据左氏,即湣公庶子也。弑炀公,欲立太子弗父何,何让不受。”(按:鲋祀,《家语》作“方祀”,方应为鲂。鲋祀为厉公幼名,鲂祀为厉公正名。)

至于《家语》所记,当是传承过程中的笔误。若将“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更正为“共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一切困惑都可解了。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不知此注始于何时,抑或为于孔安国,抑或为于王肃,但此注明显为错误。方(鲂)祀,即厉公,厉公之后为僖公,僖公之后为惠公,惠公之后为哀公,世代相袭为宋君,何来“世为宋卿”?实际应是“弗父何之后,世为宋卿。”

弗父何为宋湣公所生无疑。

二、世子胜有无其人?

我认为世子胜确有其人,但与正考父系一人。胜,考父幼名;正,考父正名。考父,字也。《尚书·周官》:“考制度于四岳。”孔安国《注》:“考正制度”。“考”与“正”,可构成比附关系,正合一字一名。

(一)《世本》对孔子之先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世本》十五篇。”班固注:“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十五篇,今可考的只有《帝系》《王侯》《卿大夫》《纪》《世家》《传》《氏姓》《居》《作》和《谥法》这十篇。

《世本》的古本可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散佚,后世学者进行了辑录,从事世本辑补工作的不下十余家,而现存的则主要有八种,分别为:王谟辑本;孙冯翼辑本;陈其荣补订本;秦嘉谟世本辑补;张澍稡集补注本;雷学淇辑本;茆泮林辑本;王梓材世本集览。商务印书馆在1957年将古辑本合为《世本八种》并出版。

《世本八种》对孔子之先的记载不仅诸辑本高度一致,而且简明、规范、细致。所谓简明,文字记载不拖沓,无错误。人物的“名”与“字”记述规范,特别是在木金父之前的先人。所谓细致,如“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这些在《家语》中都是没有的,其不仅详细,而且非常重要。稍后,我们会做更深入分析。

《世本》记世子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直接点明为世子的,如宋华氏有“世子家”;二是用世子字与名的,如宋乐氏有“夷甫倾(顷)”;三是用世子的职务与名的,如宋向氏有“小司寇鳣”;四是用谥、行与名的,如鲁仲孙氏有“文伯谷”;五是直接称名,如陈夏氏有“征舒”。

在五种方式中,第二种方式是最正规的称谓。正考父,称名称字,非常清晰。《世本》对孔子之先的记载比较规范,没有遗漏“世子”一世。

《元和姓纂》又有“世父胜”一说,显然将“世子”错为“世父”了。

(二)“宋父(周)生正考父”,在时间轴线上能否成立?

《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语:“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恭)。”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公,只戴公和武公两人,正考父在位就有52年,加上宋宣公之时,在位约60年之久。假设正考父20岁至30岁从政的话,其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30年至前820年之间,这个时间在宋惠公执政前段。弗父何长于宋厉公,但宋父周未必长于宋僖公;而宋惠公长于正考父;如果宋父周晚生,再加上正考父晚生,那么宋父周生正考父即可成立。

文章图片1

…………(略)

在时间轴线上,用上述两种不同方式推算,可证“宋父周生正考父”是能够成立的。

(三)《家语》对孔子之先的记载

从《家语》的成书过程和记载内容分析,在肯定《家语》的历史文献价值外,部分内容仍值得怀疑。

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今传本《家语》被疑为王肃伪书,随着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人们对《家语》有了新的认识。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所出《儒家者言》、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简牍、《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等,足证《家语》为可信的古书。

张固也、赵灿良先生:“《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同时认为“证明《家书》非伪,并不表明其内容绝对真实可靠,但应与其他古书同等对待,不能以伪书为由加以轻视。”

《家语·后序》有两篇,前一篇孔安国撰,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一篇未属撰者,因载孔衍奏言,通常称之为《孔衍序》。

《孔安国序》:“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者。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之曰'孔子家语’。”

依据《孔安国序》,可知《家语》的材料是由孔子弟子各自记其所问而成,所以《家语》保存的材料应是最原始的,但原始的材料未必就是正确的。孔安国亦言“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说明《论语》比《家语》更为“正实”。

据杨朝明先生考证,《家语》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郭沂先生认为,“子思的生年在公元前504—494年之间,卒年在公元前413—403年之间。”从子思至正考父,逾时达320余年之久,由于家族遭到华氏的迫害,华督杀之而绝其世(《世本》),后代为华氏所逼奔鲁,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记录未必能够保全。比如“防叔”,其名与字皆未书;“伯夏”,也只知其字未详其名;还有“睪夷”,《世本》作“祁父”,睪夷与祁父究竟是什么关系?哪个才是正确的?如果是一个人,祁父是字,睪夷是名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五又将“睪夷”写作“睪夷父”,不知以何为据?

然而,值得怀疑的是若是《家语》为子思所撰,孔安国为何在《后序》中没有言及?论说子思与其先人祁父、防叔、伯夏相去未远,古人重祭祀,又何以不知他们的名字呢?秦皇焚书,《家语》不见。《后序》:“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亦各以意増损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辄异辞。孝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礼书,于时士大夫皆送官,得吕氏之所传孔子家语。”按孔安国所说,他通过私人关系,得到吕氏所传《家语》副本,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因此,我怀疑《本姓解》一篇为孔安国所撰。自孔安国距孔子约400年,距正考父约660余年,人事肯定漫漶不清了。在编撰《本姓解》时,孔安国大概看到有“世子胜”,故把“世子胜”作一世录入,防叔与伯夏则参照《世本》。

(四)“宋世子士”非世子胜

《汉书·古今人表》录有“宋世子士”。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认为此即“世子胜”。我认为非是。

在《世本》中,“世子”的概念不同于史书上的。《世本》所指是公孙的嫡长子,而史书所指则是公子中的嫡长子。《世本》“督生世子家”,世子家即华家,宋戴公曾孙,宋督(公孙)嫡长子。

《左传》文公元年“楚世子商臣”,商臣即楚穆王,楚成王嫡长子。昭公四年“宋世子佐”,即宋元公,宋平公(名戌)嫡长子。宣公十八年,《经》“卫世子臧伐齐”,《传》“卫大子臧伐齐”。

《汉书·古今人表》所录“宋世子士”,其人不详,或未即位为君,或即位后更名,当以后者为最。

(五)“五世亲尽”之说不适用于分族命氏

齐姜红:“孔子先世是从孔父嘉这一代开始得氏立族,而孔父嘉所以能够得氏立族的原因,在于他满足了'五世亲尽’这 个条件,可以从公族中脱离出来别为一族。这个'五世亲尽’自上而下计算是从弗父何开始,自下而上计算是从孔父嘉开始,无论怎样计算,弗父何和孔父嘉之间都是五世,因而都必定有世子胜这—代。”

齐姜红所用的论据其实都是有问题的,首先从先秦时期立氏的规则来看,没有人以自己的“字”或“名”来立氏,也就是说孔父嘉本人不可能以孔为氏,他只能与世子同氏。其次“五世亲尽”之说,是指古代丧服制,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

《礼记·丧服》:“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郑玄注:“己上亲父,下亲子,三也。以父亲祖,以子亲孙,五也。以祖亲高祖,以孙亲玄孙,九也。杀,谓亲益疏者,服之则轻。……别子为祖。诸侯之庶子,别为后世为始祖也。……继别为宗。别子之世长子,为其族人为宗,所谓百世不迁之宗。继祢者为小宗。别子,庶子之长子,为其昆弟为宗也。谓之小宗者,以其将迁也。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谓小宗也。小宗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祢(指亡父),皆至五世则迁。”

以上所言“百世不迁之宗”,即大宗;“五世而迁之宗”,即小宗。“别子之世长子”,即《世本》所谓世子。

《家语》云:“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此说为王肃所注,并不正确。他曲解了郑玄的“有五世而迁之宗”本意。对于王国而言,三世即为公族。对于侯国而言,二世之内均为公族。即是说“五世亲尽”,并不适用于分族命氏。我们不能先立意“孔父嘉为孔氏”,再以“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为理由,推定有“世子胜”一世。

三、正考父以何为氏?

宋国的命氏就大宗来讲,概括起来有三种。

前文中,我们分析了两种:其一,以王父字为氏。如桓族,宋桓公有公子目夷(字子鱼),世子曰鱼石,以王父字“子鱼”为氏。文族,宋文公有公子围龟(字子灵),世子不详,以王父字“子灵”为氏,其后有左师灵不缓。其二,以王父名为氏。如穆族,宋穆公有公子勃,其后有勃氏,以王父名“勃”为氏。庄族,宋庄公有公子仲,世子曰仲江,以王父名“仲”为氏。桓族,宋桓公有公子荡,世子曰荡意诸,以王父名“荡”为氏。

此外,还有第三种,以王父封地之名为氏。后文中,将考证戴族。宋戴公有公子好父说,封地于华,其后有大宗华氏。华氏,以好父说封地为氏,世子曰华家。

正考父以何立氏,诸史书均未记载,这可能与“华(父)督杀之而绝其世”有关。但宋督杀孔父嘉是在公元前710年,彼时正考父已亡,生前肯定已立氏。由于目前出土文献亦无可考,下面仅据命氏规则、以及相关记载,作一试考。

《世本》:“宋愍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正考父为世子,弗父何为正考父王父。如以第一种情况,以王父字为氏,那么正考父当立氏为弗氏。如以第二种情况,以王父名为氏,那么正考父当立氏为何氏。然而,《世本》《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义》《姓苑》《元和姓纂》《姓解》《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姓氏寻源》《春秋世族谱》《春秋分记·世谱》等姓氏书,以及《春秋左传》《史记》等史书,均未记载宋有弗氏和何氏。特别是《孔子家语》,也没有记载。虽然我们不能以没有记载即得出结论,但至少说明宋无弗氏与何氏的可能性较大。

宋国是“三恪”之一,与周为客,封建当从周礼。周王予诸侯“封土建国”“授民授疆土”,诸侯予卿大夫以封地。但宋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四周拓展的空间又有限,随着公族世家的不断增加,实行封地的办法肯定不会长久,尽管也会从被杀、逃亡或没落的贵族手中收回一部分土地,但毕竟是少数,后期由封地转向封邑,势在必然。

好父说是宋戴公庶长子,封地于华,这说明至少在宋戴公时仍有土地可封。宋湣公在宋戴公之前,宋国肯定有土地可封。且弗父何身份特殊,是宋湣公嫡长子,单就身份而言,虽然弗父何与好父说都是公子,但弗父何要比对方尊贵一些。弗父何本应世袭君位,却让位于弟弟鲂祀。弗父何肯定有封地,世子正考父以地为氏的可能性较大

(一)弗父何封地在哪里?

从目前历史记载、相关文物出土、以及专家学者考证来看,弗父何的封地应在今永城市龙岗镇境内。证据如下:

其一,孔子先代故里碑出土于永城。

1929年永城古城西三里道口,出土一古碑,高1.8米、宽0.66米、厚0.20米,其上阴刻竖排碑文:“孔子先代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故里。”碑左上方又镌刻:“墓在邑西南龙亢县”。四周环绕约5.6厘米的浮雕图案。碑文书体为唐楷。从“龙亢县”的称谓、碑体的风化程度以及书体的风格,“有关专家鉴定此碑当在唐代至明代之间所立”。

邹龙坤先生:“据胡赞采等纂《永城县志》卷五《建制》所载,龙亢,东汉明帝时始立为县,属沛郡。晋时併入酂县。该志卷十四《古迹》又云:'龙亢城,在县南四十五里。’龙亢在晋併入酂县后,其建制又多有变化。民国初,改名龙岗,隶属永城至今,今永城龙岗乡是也。”所谓酂县,即今永城市酂城镇,在今永城市西南五十里。

其二,方志记载是历史遗迹的见证,“孔子五代祖茔”在龙岗。

明嘉靖《夏邑县志》卷八之《艺文志·孔氏先茔墓碑记》:“按姓谱,汤殷之后,至宋孔父嘉遭华父叔(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望曰鲁国。第四院,下七十三代贤孙,本贯酂台,近西稍北龙堽原有茔。出祖,迁于下邑北还乡里。……于岁辛卯,大小诸灵,奉迁于此。”

据邹龙坤先生考证:“碑记所记孔裔世系有误。孔氏到金代绝不会已繁衍到七十三世。盖明人抄录碑文之时,碑文已经磨灭难识而讹成此误。'七’盖'四’之伪也。……根据碑记中说迁坟的时间为'于岁辛卯’,可以断定迁坟的时间为西元1171年。”

酂台,酂城东南隅古有一高台,即所谓酂台。龙堽,即龙亢。堽,冈也。龙亢,因地处高岗,形如巨龙而得名。

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事件本身,不管出于何因,说明夏邑还乡里孔子先茔不是原茔,是在金世宗大定十一年由酂台龙堽迁入的。

明嘉靖《夏邑县志》卷一《地理志·塚墓》:“夏邑县之孔氏先茔,其地在县北还乡里。自酂台龙堽迁于此。墓平碑断,有茔碑记。知县郑相、邑人丁鹏程有诗。”郑相题《还乡祠》:“派演酂台远,光流栗邑阴。”丁鹏程题《孔氏先茔》:“墓古今何在?碑沉良可伤。”

清人胡赞采等纂《永城县志》卷十四《古迹》:“孔子五代先茔,在酂县之龙亢集南。”邹龙坤先生:“该志卷十六《人物志》之《明贤》篇,也指出孔子先世中,自弗父何到孔父嘉这五代先人埋葬于酂台之龙亢。”

清雍正年所修《河南通志·陵墓》:“孔氏先茔,在夏邑县城北还乡里,自酂台龙堽迁于此,碑碣俱存。”

(二)孔子还乡史事之辨

明嘉靖《夏邑县志》:“孔子自鲁至宋,过此而祀其先,乃名其里曰还乡,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

明天启甲子(1624年)进士陈陛撰《孔子还乡祠记》:“按志,孔氏之先正考父生孔父嘉,嘉生木金父,金生睾夷,俱微仲后,封公四代,皆葬祠前后。”

张今吾先生:“还乡祠是为纪念孔子到此祀先省墓而建的。还乡祠坐落在河南省夏邑县城北七公里处,其地原名还乡里。东邻刘店集乡王公楼村,西为葬埋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等的'孔氏先茔’,是夏邑县的文物保护单位。”

“还乡里”名称的来由,《夏邑县志》已载明,张今吾先生对此作了补充,但所述细节不同。《夏邑县志》云“过此而祀其先”,有两义:一是从此处路过,顺道祭祀先人;二是为了“祀其先”,从此经过。张今吾先生“孔子到此祀先省墓”,记述直接,没有歧义,即孔子专程到夏邑祭祀先人,拜谒先墓。

陈陛《孔子还乡祠记》云: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为“封公四代”。不仅概念不清,而且人物错杂。宋公的公子被封的是“宋卿”、或曰“卿大夫”,其后代嫡长子世袭“宋卿”,而不是被封“公”。《孔子家语》云:“世为宋卿”,巧的是确实是“四代”,但不是“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而是“弗父何、宋父周、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没有被封宋卿,而是“降为士”。睾夷的身份也是“士”。

前文谈到《永城县志》里面记载的““孔子五代先茔”,是把“世子胜”作为一世,这都是后人参照《孔子家语·本姓解》造成的错误。一个明显的现象,在《夏邑县志》、以及历代重修还乡祠《记》中,均不言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清道光二十二年夏邑知县陈治枢撰《重修还乡祠四代祠记》:“而祠所祀不及考父以上者,礼所止也;不及祁父以下者,居不在此也。”世子胜为“世子”,地位特殊,既然承认有世子胜一代,按礼所祀应有世子胜才是,焉何止于考父以上者呢?一方面证明弗父何等人没有葬于夏邑,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孔子先世认识上的混乱。

李玉洁:“夏邑古称下邑。夏邑在夏代属古虞地,商代称栗邑,周代属宋国。孔子先祖正考父以下始有采邑在此地。孔父嘉在宋为华督所害,孔氏在宋国失势,至防叔时奔鲁。防叔至鲁国三世而生仲尼,故孔子祖籍在夏邑。”正考父为弗父何之孙,宋父周的嫡长子,世袭宋卿。李玉洁“正考父以下始有采邑在此地”,此说不妥。

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能,即在孔父嘉被杀之后,木金父被降为士,一家老小从龙亢迁往栗邑呢?因为这样符合夏邑孔子还乡祠建“四代祠(即崇圣殿)”,崇祀“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的习惯。后来,我推翻了这一想法。

一是不符合周制。《尚书大传》:“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华父督以“罪”杀孔父嘉而绝其世,把木金父降为士,肯定是为了让木金父“继绝世”,削其官职、收回部分封地是可能的,迁人应不可能,因为在龙亢不仅有木金父先人的墓地,而且有先人宗庙神主,都是要遵礼四时奉祀的。

二是在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中,均没有孔子还乡栗邑的记载。孔子自鲁至宋,“过此而祀其先”,应为路过此地,前往龙亢祭祖。然而,孔子祀先必路经多处,为何后人唯独于此立祠呢?细究起来应是还乡里素有孔氏族人居住,建有孔氏祖庙,而龙堽久无人焉,庙毁墓平,了无遗迹。陈陛《孔子还乡祠记》载:“宋真宗时名良辅者还居夏邑”。对还乡祠颇有研究的张今吾先生云:“还乡里若无孔氏的遗迹或遗产,孔良辅是绝不会贸然来此定居的。……金代中期的几代君主都比较尊孔崇儒,从熙宗到章宗的五十多年间,曾先后四次诏修曲阜孔庙,还乡祠亦分享其惠,得以修复扩建。”金代崇祀孔子,必追祀孔子之先,地方官员和孔氏族人在夏邑孔氏祖庙的基础上进行扩修,时人知此非孔氏原籍,故以“还乡里”称之。

三是从字义上分析,如果栗邑是孔子之先故里,何以言“还乡里”呢?永城“孔子先代故里碑”,即明言之。可见,“还乡之说”实为后人讬辞,而以旧有“还乡里”,得出“孔子祖籍在夏邑”,实为谬也。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孔子还乡祠的历史文化价值,相反这样一座历史遗存,其文物价值是不可泯灭的,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而且凸显了儒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

然而,孔子“还乡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实有其事。

(三)孔子还乡于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司马贞《索隐》:“此陬乡非鲁之陬邑。”赵简子,字志父,名鞅,晋国大夫,赵氏领袖。

《孔子家语·困誓》:“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遂还息于邹,作槃操以哀之。”王肃注:“槃操,琴曲名也。”

《孔丛子·记问》:“赵简子使聘夫子。夫子将至焉。及河,闻鸣犊与窦犨之见杀也,回舆而旋之卫。息鄹,遂为《操》。

…………(略)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成年之后的事多有研究,而对成年之前的事了解甚少,或为圣人者讳,知之不言。孔子年谱以“在鲁”概之,然事实并非如此。

《家语·儒行解》:“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礼记·儒行》也有相同记载,这是孔子答鲁哀公之语。王肃注:“逢掖之衣,深衣。”朱子《论语集注》:“章甫,礼冠。”郑玄《礼记正义》:“章甫,殷冠也。孔子生鲁,长而之宋而冠焉。”

少,小也。长,大也。这个“长”显然是与“少”相对的,应在成年之前,至少应在婚娶之前。《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少,即幼,十岁之前。长,应是弱,二十岁之前。男子“二十冠而字”,到春秋时已不严格,孔子十九岁娶宋丌官氏之女为妻,此前肯定已行冠礼。郑玄云孔子长而至宋行冠礼,只能讲有道理,但未必正确。孔子居宋也不可能天天戴着殷冠,只能是在重大场合,比如祭祀先人、或参与其他重要活动。

《庄子·外物篇》:“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返)以告,曰:'有人于彼,……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后文中,我将考证老莱子与孔子在宋曾多次见面,孔子向老莱子问“事君之道”,老莱子以“齿坚舌柔”之理喻之,时间在孔子15岁至21岁之间(公元前537年至公元前531年间)。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十九岁娶宋女,成年之前往来于鲁宋之间,多次与老莱子相见,可证孔子居宋为实,其所居之处应是邹邑。孔子能够娶宋女,与邹氏族人的帮助不无关系。丌官氏娘家地址不详,估计与邹邑相距也不会太远。

其实,不唯在成年之前,即使在成年之后,孔子往宋祭祖省亲,也当居邹。以此上溯,在孔氏奔鲁之后,孔邹两族的关系从未中断。正是在这种密切的交往中,孔子从小受到殷商文化的熏陶,在鲁(周)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孔子比常人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智慧。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邹邑与濑乡曲仁里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由于地缘关系,孔子从小就与老氏族人有交往,他与老子的相会只是一个机遇问题。

…………(略)

(七)正考父以鄹为氏?

《孔子家语·终记解》载孔子临殁之语:“而丘也即殷人”。孔子自称“殷人”,实宋人。

《世本》:“宋湣公生弗父何”。《仪礼注疏·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弗父何之后不得祖诸侯,孔氏之先为弗父何。

弗父何为公子,封地于鄹。弗父何之后人,均可称之为鄹人。故叔梁纥被称“鄹人纥”,孔子被称“鄹人之子”。

正考父为世子,幼名胜,后更名曰正,字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及宣靖父。按宗法制正考父必立氏,世袭鄹邑,后因孔父嘉被华父督所杀,宋庄公“绝其世”,正考父所立氏不书,故泯于史。

按惯例世子立氏,或以王父字、或以王父名、或以王父封地(封邑),三者必居其一。正考父,或氏弗、或氏何、或氏鄹,三氏必有其一。惜目前均无考,既无文献可参,亦无文物可征。

《孔丛子·独治》:“是故臣之家,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则于夫子之庙。”夫子,即孔子。哭孔氏于孔子之庙,不难理解。“孔氏之别姓”,则是指孔氏之外的别氏,说明除孔氏之外,还有其他氏,具体是什么孔鲋没有交代,但里面肯定有邹氏等等。(按:孔鲋,字子鱼。前264年?~前208年,孔子八世孙。)

弗父何身份为公子,但地位不同于一般公子,他是宋国君位合法继承人,却“不当世”,将君位让予弟弟厉公鲂祀,被后世奉为有明德的圣人。在三种命氏方式中,考虑“以地为氏”规格稍高,且其后人以“鄹人”称之,疑正考父以鄹为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在此声明,上述观点仅为个人推测,期待未来考古发掘证实。为表述方便,下文暂以鄹氏为例。

孔父嘉被杀时,年纪已高,估计其孙子业已立氏,鄹氏最多传承了四世。

清《永城县志·古迹》:“孔子五代先茔”。此说不确,至防叔奔鲁,龙亢集南的鄹氏家族墓地,至少埋葬了孔子之先六代人,他们分别是:弗父何、宋父周、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祁父)。此外宣靖父一支,当别葬于邹邑附近。

明进士陈陛《孔子还乡祠记》:“按志,孔氏之先正考父生孔父嘉,嘉生木金父,金生睾夷,俱微仲后,封公四代,皆葬祠前后。”此云自酂县龙亢迁孔氏之先墓于夏邑为四代人。(按:“封公四代”系妄言,木金父与睾夷身份为士,未被封公。)

明嘉靖《夏邑县志》卷八之《艺文志·孔氏先茔墓碑记》:“第四院,下七十三代贤孙,本贯酂台,近西稍北龙堽原有茔。出祖,迁于下邑北还乡里。……于岁辛卯,大小诸灵,奉迁于此。”“于岁辛卯”,即公元1171年(金世宗大定十一年)。

从弗父何诞生之时的西周中后期,到金代金世宗大定十一年,逾时达两千余年,地处龙亢的孔子先人墓,历经劫难,彼时保存的怎样,难以想象。《夏邑县志》载:“大小诸灵,奉迁于此。”此次迁坟象征性大于实际意义。当以正考父等四代人为首,大小诸灵,一并徙迁。之所以没有迁弗父何、宋父周之坟,是因为“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则于夫子之庙”,孔氏之族没有将二人纳入祀统之列。

…………(略)

四、孔氏立氏始祖是谁?

关于孔氏立氏始祖,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孔父嘉先世以孔为氏。《春秋》:“(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杜预注:“称督以弑,罪在督也。孔父称名者,内不能治其闺门,外取怨于民,身死而祸及其君。”《正义》曰:“今孔父之死,传无善事,故杜氏之意,以父为名,言若齐侯禄父、宋公兹父之等。父既是名,孔则为氏,犹仇牧、荀息被杀皆书名氏。盖孔父先世以孔为氏,故传云'督攻孔氏’也。”

《左传》:“(桓公)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孔父嘉先世除公子何、公孙周外,唯有正考父,若依此说则氏孔者为正考父。唐·孔颖达不明分族命氏规则,《正义》故有此解。

左丘明之所以书“攻孔氏”,而不书“攻鄹氏”,是因为以孔父嘉为罪人。鲁隐公三年,宋穆公临终之前,将立公子与夷之事讬付给大司马孔父嘉,并使长子公子冯出居于郑。在宋殇公执政期间,“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身为宋大宰的华父督便以此为借口,杀掉了孔父嘉,自郑迎立公子冯,是为宋庄公。宋庄公即位后,对孔父嘉怀恨在心,遂杀孔父嘉嫡子孙,绝其世,将庶出的木金父由大夫降为士,以继绝世。

另一种认为从孔父嘉这一代开始。如《孔子家语·本姓解》:“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首先,我们讲孔父嘉以自己的字为氏,只此一条便可证明此种说法是错误的。二是古代没有一出生就赐号(字)的。古代姑生三月而幼名,二十而冠字,虽然春秋时冠字的时间有所提前,但至少也要十几岁之后。三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之说,也不符合事实。

再一种认为是从祁父这一代开始。如《孔氏祖庭广记》卷八《姓谱》载:“木金父生祁父,或曰睾夷。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祁父因以王父字为氏。”明代陈镐《阙里志》卷三《世家志·姓谱》引《孔庭纂要》:“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者,其字也,而先儒以谓当时所赐号者,误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祁父因以孔父字为孔氏。”

此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说法。如《元和姓纂》:“孔氏,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到底是孔父嘉之子?还是之孙?没有厘清。如孔父嘉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此王父即指正考父,显然正考父字“考”,而不是字“孔”。只有孔父嘉之孙,才符合以王父字为氏,此孙即祁父。

在以上三种说法中,第三种基本符合分族命氏规则。从理论上讲,在无任何变故的情况下,立氏行为是能够顺利进行的。孔子之先世系可用下图一表示:

文章图片2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宋庄公“绝其世”,所绝的是大宗氏,是不容许孔父嘉之后以“鄹氏”存在的。木金父由大夫降为士后,其氏也由大宗降为小宗,即由鄹氏更为孔氏。因此,孔氏始祖是木金父。(按:疑木金父也是后来所更名与字。)由鄹氏更为孔氏,鄹氏遂绝。木金父可称鄹叔,其后祁父、防叔也可称鄹叔,故防叔之“叔”应自“鄹叔”而来,防叔之“防”则因奔鲁居于“防山”之故,其真实名字失载于史。

当然,更不会容许宣靖父之后有“鄹氏”存在。靖父居邹邑,其后便以邑为氏,为邹氏。靖父长子或被灭,或即谱本名“升”者,由鄹氏更为邹氏。邹升(一曰鼎升,疑系鼎父升的简称)为子姓邹氏始祖。

孔子之先世系,及邹氏之先世系,当用下图二表示:

文章图片3

五、何人为华氏所逼自宋奔鲁?

王恩来:“孔子先祖何时由宋奔鲁,史有两说。一是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受逼于华氏逃至鲁国,东汉经学家服虔注《后汉书·孔融传》和《路史·后记》均持此说。二是木金父之孙防叔为避华氏之祸而奔鲁,《世本》和《孔子家语》均持此说。”

先秦时期,为华氏所逼奔鲁者为防叔并无争议,争议始自西汉时的服虔。《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李贤注:“史记曰,鲁大夫孟釐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服虔注曰:'圣人谓商汤也。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华督所杀,其子奔鲁也。’”后世遂有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奔鲁之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左传》昭公七年九月,'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杜预注:“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督所杀,其子奔鲁。”

崔述《考信录》:“且孔父为华督所杀,其子避祸奔鲁,可也;防叔,其曾孙也,其世当在宋襄、成间,于时华氏稍衰,初无构乱之事,防叔安得避华氏之祸而奔鲁乎!”

李贻德《春秋左传贾服注辑述》卷十五:“服(服虔)曰:“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督所杀,其子奔鲁。”据此则孔父嘉为孔子六代祖矣。《世本》云防叔始奔鲁,非也。华督既杀孔父而相庄公,气焰方张,孔父之子不得不奔鲁以避其难。《春秋传》于桓(鲁桓公)三年(宋庄公元年,公元前709年)之后,宋之臣无孔氏可证,奔鲁即在是时。岂有孔父被杀后越至三世,始畏华之逼而奔鲁乎?《正义》(指唐孔颖达注疏)每言《世本》之疏,此类是也。服云“其子奔鲁”,为得其实。”

清人崔述、李贻德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今多数学者(如王一鸣、王树林、王恩来等先生)也持同一观点,认为到防叔时华督之乱已过,以木金父为避华氏之祸奔鲁之说比较可信。

“木金父奔鲁”之说,看似合情合理,其实是一种纯粹的猜测行为。服虔没有深度解析孔融所说的“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

首先,服虔将“大圣”释读为“商汤”,这是错误的。李贤释解为“孔丘”,才是正确的。孔丘是圣人之后,此圣人则是指弗父何,而非正考父。因此,“圣人”指弗父何,“大圣”则指孔子。

其次“见灭于宋”者,是指宋庄公“绝其世”。所绝者是大宗“鄹氏”,而不是“孔氏”,更不会是“邹氏”及其他小宗。服虔没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忽视了先秦时“不灭其祀”的伦理。既有“绝其世”,就有“继其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臧纥(武仲)为了保住臧氏不被灭绝,主动放弃封地,逃亡齐国,让鲁襄公立臧为为后。宋庄公将木金父降为士,就是让他“继其绝”的。木金父在当时背景下,也断然不会与强盛的华氏作对,为了守护先人之祀(庙宇,神主之位),也决然不会贪生逃走的。

《世本》:“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家语》:“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世本》与《家语》不仅明确记载奔鲁者为防叔,而且讲明了防叔奔鲁的原因,以及为何称曰“防叔”。细究起来,“为华氏所逼”与“避华氏之祸”,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华父督杀孔父嘉,这属于“华氏之祸”。“为华氏所逼”,具体何因今难以考,但应属于轻者。因此《世本》所记为实。

《孔子世家》:“其(孔子)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唐·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引《家语》之义,认为孔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史记》亦以防叔为奔鲁之人,而非木金父。

《乡党图考·先世考》:“防叔为孔父曾孙,其避华氏之祸非谓桓二年华督杀孔父之时也。庄十二年督为南宫万所杀,其后华氏仍为强族。防叔为华氏所逼后来事耳。杜氏因年世不相当,谓孔父之子奔鲁,臆言之,无所据也。防叔奔鲁当以《家语》、《世本》为是。”

那么,防叔何时奔鲁呢?

叔梁纥生于公元前622年,卒于公元前549年。以时间轴推算,防叔约生于公元前680年前后。这个时间与宋司寇华御事的出生时间比较相近,后文中将考证华御事约生于公元前683年前后(公元前685~前680年间)。

公元前682年,宋国发生“南宫万之乱”。《左传》:“(庄公)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万奔陈。……(宋人)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宋人皆醢之。”

“大宰督”,即华父督。公元前682年,华父督被杀之后,以戴族参与伐南宫氏,并辅助桓公即位之功,督子华家当世袭大宰之位,历宋桓公、襄公、成公之世,但华家无甚作为,其事其名均未载于史。

公元前620年华家之子华御事任宋司寇,华氏家族重登六卿之位。从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20年,这段时间正是华氏族权力低谷时期,孔氏族人(祁父、防叔)当有所作为,在华御事任司寇之后,孔氏家族或即遭到华氏的打压。公元前611年华御事卒。防叔奔鲁的时间,疑在公元前620年至前611年之间。是时,防叔已有60岁以上高龄,叔梁纥尚在幼年。

…………(略)

以上内容选自《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有删节。

作者简介:

景广海,男,1965年5月出生,笔名溪河子,山东省邹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学爱好者,著有《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文章图片4

景广海著,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本书主要看点:

1. 首次揭示周代“氏以分贵贱”的真正含义。在“分族命氏”基础上,提出“分级立氏”的概念、原则及模型。这一模型对其他诸侯国具有普适性。

2. 首次利用姓氏名学原理,破解老子姓名之谜、身世之谜、家族世系之谜、籍贯之谜、生卒年之谜、行迹之谜。

3. 首次揭示“李氏起源”之谜。利用古文字学,对“李”字进行释读,证实李氏多源。破解了学界对《史记·老子列传》中“老子之子”的疑惑,司马迁错将宋国的子姓李氏和魏(晋)国的姬姓李氏进行了“桥接”。

4. 首次对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进行了考证,揭秘“孔氏”“邹氏”立氏之谜、防叔奔鲁之谜、孔子还乡之谜、孔子被称“鄹人之子”之谜、孔母“合葬于防”之谜,提出孔子生地之疑,例证鲁无陬邑,鄹与邹均为宋邑。

5. 首次探讨“宋封国真相”,提出“周武王封武庚禄父于商(今商丘)而居殷、封微子启于孟诸(潴),周成王即位后更封微子启于商、国名为宋”的新观点。以此,可解开先秦文献中,“宋”称“商”、“宋人”亦称“商人”之谜。同时,对宋国末年“戴氏取宋”的真相,进行了辨析。

⒍ 首次提出老子故里“苦县”,为楚顷襄王所建的观点。“苦”,因“谷(谷水)”而来。“苦县故城”之前为东华,东华之前为华邑。宋国华氏、老氏、李氏、耦氏等聚族而居,即今鹿邑县境。

⒎ 首次破解鲁国姬姓“仲孙氏、子服氏、孟氏”立氏之谜,对亚圣孟子(名轲)的国籍、姓、字、身世、生卒年、孟子与荀子的关系等进行了考证,对《论语》中“孟公绰”的身世做了探讨。

⒏ 首次揭示孔子与老子“五次”相会之谜(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交谈的内容等),老子在周王室任职之谜,以及《老子》成书之谜。

⒐ 首次从姓氏学方面,对墨子、庄子、关尹子、列子、以及老子的弟子们进行了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