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zzm1008图书馆 2022-10-13 发布于上海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扬州留下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古迹、厚重的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扬州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在江苏省名列第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6项、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7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7名、省级传承人82名、市级传承人278名。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项,其中扬州就有3项。扬州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1.雕版印刷;2.古琴;3.剪纸。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


  千百年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拥有陈义时、陆文彬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人。


  这批传人运用传统工具手工操作,整理、雕刻、出版了一大批珍贵古籍。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灯不灭,薪火相传,造福人类,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江苏省扬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流派之一,它发源于江苏省扬州一带。明末清初徐常遇编著《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


  广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


  扬州剪纸,江苏省扬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张秀芳,女,汉族,1943年生,江苏扬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面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


  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


  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扬州剪纸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


  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菊花,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


  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的; 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


  扬州剪纸所用的纸张是白色的安徽手工宣纸,要求质地平整、厚度正好、韧性强又不含其他杂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剪纸的辅助工具,比如木板、锥子、骨笔等。


  扬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十九项。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


  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开山鼻祖为明人柳敬亭。扬州评话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


  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


  扬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金奖。


  赵如柏(1939年8月—2020年2月18日),男,汉族,江苏省洪泽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十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百宝嵌、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扬州玉雕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扬州玉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玉雕在艺术造型方面,大致分为三种:立体玉雕,半立体玉雕,玉石镶嵌。立体玉雕又称圆雕,半立体玉雕又名浮雕。


浮雕先用一块玉石琢成摊形的玉板,后于平面上制作各种不同的图案,这种浮雕又称为平面玉雕。立体玉雕用一块玉石材料雕琢而成,产品分单色和巧色两种。它的艺术图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通常分为人物、花卉、鸟、兽、炉瓶五大类。这些产品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小件三种。


  立体玉雕大部分为摆件,即陈列品,主要用于观赏;半立体玉雕多为站屏、插牌;镶嵌产品多为屏风和挂屏等大型作品。挂屏每堂四至六扇,屏风每堂多为六至八扇。屏风一般高为四至八市尺,挂屏尺寸一般小于屏风。


  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挂屏多整堂,屏风多隔景的处理方法;在造型上,既要注意到堤桥相连,又要注意到不同的景物,突出每扇的中心,树茂花繁。扬州玉雕镶嵌在造型结构上,是和扬州漆器结合在一起的。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之作,画稿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优秀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上独树一帜。


  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的精细绣著称,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扬州刺绣分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艺术欣赏品历史上有仿宋绣、发绣等品种,多为富宦家庭女子所绣,所以也称“闺阁绣”。以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仿古绣、写意绣独善其长,并成为扬州刺绣的特色。


  绣制水墨绣时,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阶的线色来表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以及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效果。


  针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笔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蕴,扬州刺绣素以精工细作著称,一幅较大的作品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1/48绣制。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上海黄浦区,江苏南京市、江都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需要经过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灌胶、绘錾、表面处理、景泰蓝、镶嵌、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制成成品。


  2008年6月7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1年,中国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1972年江都办起了金属工艺厂,从上海请来了32位金银工艺大师,加上扬州本地的数十位工艺大师,开启了江都金银细工传承的新篇章。


  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江苏省江都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一百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舌感和目测。笔尖粗细、长短、老嫩以及锋状均有讲究,工艺精致而富有韵味。学制扬州毛笔,由师傅口传心授,学者反复实践、揣摩,入门难,精通更难。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起源于龙虬文化时期,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


  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卸甲民谣、秧歌号子、我的家乡在高邮、回家乡。


  邵伯锣鼓小牌子属于一种丝竹与锣鼓相间的民间器乐种类,流布于江都邵伯镇及其毗邻的杨庄、真武、樊川、仙女庙等地区(包括邵伯湖西岸邗江沿湖集镇)。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的民歌、小调非常丰富,对于发展衍变中的民间器乐不能不有所影响。


  邵伯锣鼓小牌子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产物:一方面其曲调来源于民间的清曲小唱;另一方面在乐曲结构上又受到传统十番锣鼓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态。

    2007年10月,邵伯锣鼓小牌子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木偶戏又称为傀戏、“窟儡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泰兴是我国的木偶之乡。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代表书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金扇》、《刁刘氏》等。


  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扬州,流布于镇江、南京和苏中的里下河一带。

    2008年6月7日,扬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盆景是江苏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同步,是中国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流派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于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


  富春茶点制作是江苏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属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宣统年间,“富春茶社”独树一帜、改革创新,在茶点的多元化战略上下功夫,独创出“魁龙珠”、经过改良被誉为扬州面点“绝代双骄”的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三丁包子”等等美味茶点,一直流传。


2018年5月24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扬州是一座休闲城市,修脚业极为繁盛,世代相承,素有“中华修脚刀之乡”的美誉。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扬州修脚刀”是其中“一把刀”,指的便是扬州修脚术。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陆琴脚艺三把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扬州传统修脚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4年11月,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的“扬州园林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获得“扬州园林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扬州静力编辑制作

202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