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却不会一氧化碳中毒?

 紫竹家居 2022-10-13 发布于广东

古人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别逗了好不好,古人又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该中毒的时候照样中毒,甚至因此而死的也不在少数。

宋代时,有一本法医著作叫做《洗冤集录》,书中包含了大量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实践案例,该书在问世后,一度被官府奉为“金科玉律”,甚至达到了“入官佐幕无不肄习”的程度。

而在书中的诸多案例里,就明确记载有因在密闭房间中烧炭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造成死亡的例子。

“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极软。”---《洗冤集录》

当然,那个时候的古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做一氧化碳,但古人却已经知道,之所以会中煤炭毒,是由于“土坑漏火气”而造成的。

并且,《洗冤集录》的作者,肯定是见过这种案例,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所描写的人在受到这种气体“熏蒸”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毙命,同时尸体还会“极软”。

这难道不就是古人也会一氧化碳中毒的最好证明吗?

此外,在该书中,作者还对一氧化碳中毒后尚未毙命者,该如何处理,以及怎么解毒等多种有效方式。

“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透气,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饮冷水可解,或萝卜捣汁灌之,鼻口向风吹便醒。”---《洗冤集录》

你看,这就是古人针对一氧化碳中毒后的处理方式,与我们现代基本上没什么两样,由此就可以充分说明,古人不仅见过这种事情,也懂得了如何处理。

所以再次说明,古人也是会一氧化碳中毒的,并且还十分普遍。

如果这例子不够充分的话,我们再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北宋时有个词人名叫秦观,某次就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并且这件事还被数百年后一个叫做张大复的戏曲作家,记录在了其著作《梅花草堂笔谈》。

“寒威既替,热复大来,方毕煤毒,回禄嗣灾,躁外渴中,卧已复兴。”

秦观也是因为烧炭火而导致的中毒,不过幸运的是,当时他所住的房间,不像我们现代密封性很好,也就是说稍微有点漏风,这就让秦观侥幸保住了性命。

不过,虽说侥幸保住了性命,但等到煤炭中毒稍微好了一点后,他又得了寒热症,也就是疟疾,弄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狼狈不堪,卧床休息了好几个月方才痊愈。

另外还有,在明朝后期,有一一本有关明朝宫廷杂史的书《酌中志》里,也记载了明朝的皇子公主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情。

《酌中志》这本书,作者名叫刘若愚,并且,他还是一个太监,史料上说,他原本是世家子弟,其父亲官职为明朝的总兵。

按理说,刘若愚将来应该承袭父亲位置才对,但在他十六岁那年,“因异梦而净身”,具体做了什么梦史料上没说,但自此他就成了一名太监。

之后,他因为博学多才,曾一度被魏忠贤派去在内直房经管文书,但由于看不惯魏忠贤的擅权,却又无力阻止,因此就把本名“刘时敏”改为“刘若愚”,借“若愚”二字中的“苦、心”来对自己警醒,告诉自己不要和魏忠贤同流合污。

但不幸的是,在魏忠贤倒台后,刘若愚被当做魏忠贤一党,同时在当时又发生了“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被诬陷一案,因此刘若愚被牵连进内,还被判了斩监侯。

而在狱中,刘若愚有感自己的不平遭遇,因此就立下大志,决定效仿太史公司马迁,因此开始著书。

他将自己几十年来在明廷皇宫中的所见所闻汇编成册,最终写出了《酌中志》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刘若愚就详细记录了他在皇宫中的时候,见到了大明皇室刚出生的皇子、公主,因为中了“炭火”之毒,导致接连夭折的事例。

“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其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酌中志》

从刘若愚的记录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明朝时,就连尊贵的皇子、公主都会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中毒而死,那就更不用说民间的小老百姓了。

说完明朝,我们再来说说清朝时期,因为烧炭火而导致中招的人。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做冯廷樾的官员,这个人秉性刚直,并且也不喜欢阿谀奉承,因此,朝中的其他大臣很少与他关系好的。

因此,冯廷樾在每天下了朝之后,就没有什么应酬,一般都是回家,要么看书要么写作。

但在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冯廷樾却没有来,而朝廷派人一询问才知道,冯廷樾冯大人,已经于昨夜去世了,而去世的原因经过调查,正是“中煤炭毒而猝”。

要知道,冯廷樾可是朝廷正式官员,而他的病逝原因肯定不能随便瞎说,由此就能说明,他是真的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如果冯廷樾的级别不够高的话,我们再来说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没错,溥仪曾经也中过“煤炭毒”,在他所写的那本《我的前半生中》,就记载了他幼年时,在毓庆宫读书期间,不慎中毒的事情。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我的前半生》

这个记载,证明贵为皇帝的溥仪,也曾受过一氧化碳之害,只不过当时有人将他及时叫醒才保住性命,不然的话,他也会像《洗冤集录》中所说的那样,“不觉自毙,其尸极软”了。

总而言之,举出上述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在古代没有现代这种暖气设施的情况下,为了取暖而烧炭火,因此导致中毒的事例不在少数。

并且,最起码在宋朝时,人们就已经对“中煤毒”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和解救。

所以,建议提出问题的人,在问问题之前,先多读读书,看看到底有没有,再来问为什么。

当然,会有这种“古人很少有一氧化碳中毒”的感觉,也不是全无道理,除了对于相关史料记载不了解之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古代的建筑不如现代的密封性好。

我们都知道,之所以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我们老家还叫做“煤烟中毒”。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在室内。

正是因为室内的空气流通性较差,才会导致这些“毒气”被吸入呼吸道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在空旷的野地烤火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所处之处,空气尚且能流通,那么一氧化碳中毒的副作用就较小,比如前文提到的秦观,他就是如此。

而我们都知道,在近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是高于古代的(指古代的普通百姓,而非王公贵族),至少在居住方面肯定是比古人强。

这就造成了我们现代的房屋密封性要优于古人,尤其是把门窗都关闭之后。

但是在古代,普通小老百姓住的房子,四面漏风基本上是常态,更有甚者,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这样一来,同样开始烧炭火,自然古人出现中毒的几率就相对(注意,说的是相对)低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条件的区别。

前文也讲到,古人出现过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基本上都是烧“炭火”所致,说白了就是烧木炭取暖造成的。

而在古代,能烧得起木炭的人,最起码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吧,毕竟木炭在古代的价格,可不便宜,像穷苦人家根本买不起。

别的不说,我们上学时学过的《卖炭翁》,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他绝对舍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烧出来的木炭拿回家取暖,而是拿到市集上卖钱,好换来吃的和穿的。

所以由此可以说明,古代普通人,尤其是穷苦人家,很少能用得起木炭来取暖。

既然用不起木炭,自然就没有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至于他们怎么取暖的,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取暖全靠抖”。

就算有些人家用得起木炭,但由于房屋四处漏风,也间接性地减少了中毒的可能。

另外还有个客观原因就是,古代各种医疗条件低下,生产力也相对较低,即便是所谓的盛世,照样每天都有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小心一氧化碳中毒而造成的死亡,在古代根本就不叫事,除非是王公贵族或者达官贵人,才有可能被记录下来,至于平民百姓,死了那也就死了。

所以,没人在意也没人关心,更不会留下记载,这就是为何有人会觉得古人好像不会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古人使用炭火取暖,是避免不了一氧化碳中毒,并且各种史料和记载中也明确提及了相关的事例,毕竟古人也是人,不是金刚不坏之身,既然是人,那就也会生老病死,所以还是那句话,问问题之前,先了解是不是,再来问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