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胖:现代社会里,用剧本杀代替相亲靠谱吗?

 靠你了谭胖 2022-10-13 发布于北京

对于一些社恐者来说,最能让他们暂时放下心理阻碍的社交活动,“剧本杀”大概算是其中之一。

沉浸式体验、角色扮演和得失的情绪波动,都能让彼此暂时忘却真实身份的接触尴尬,从而在一场游戏中变得亲密起来。

有人说剧本杀不好玩,有人则乐此不疲。

我也偶尔应邀去玩剧本杀,真正能让我体验到畅快感的不是荷尔蒙的瞬间爆发,而是面对身边同样参与的小伙伴时,短暂陷入到一种身份错觉的体验感。

这种感觉在游戏结束后,让我对身边原本陌生的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道理很简单:

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只需要共同经历一件事情。

1

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剧本杀不好玩,或者说没有玩明白。

我觉得可能只是因为在游戏中这些人没有学会“装傻”。

剧本杀之所以这么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不在于解谜,而在于陌生人社交,并于其中构建一个很迷人的体验系统:

有些类似《大逃杀》那种有一天忽然莫名其妙地被告知“你要和TA一起经历一段刺激的故事”后,迷茫、兴奋、恐惧、期待过后,彼此之间通过游戏建立某种信任感。

当剧本杀被赋予了这种意义时,我就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古典的威尼斯假面舞会上戴着面具翩翩起舞,在浪漫的七夕节中被迫谈起了恋爱。

通过剧本构造的“社交”系统,把平时不能说的话,通过特定的场景和自身扮演的角色,让暧昧逐渐流行于刚认识的陌生人之间,体验情节再建立一种沟通的连接。

或者更准确地说:

剧本杀构建的这套系统自身就有很强的随机性和自主选择性,它让我知道我处于一个平行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我需要放下现实中的身份和语言习惯,进入到大家默许的、可接受的新的社会关系中。

在平时我绝对说不出口的话很有可能在这个世界的规则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说出来,让我获得梦寐以求却从未拥有过的关系。

在这段关系中,我和TA可能是神雕侠侣,也可能是西门金莲,更有可能是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妹。

当游戏结束后,我们已经体验过了一世的爱恨情仇,那些意犹未尽的情愫在游戏后的咂摸中回味无穷,平行世界带来的变化多少会投射到现实中,此时我们的关系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不过,也是因人而异。

但我承认随着游戏的深入和结束,有些观感会悄然改变。

2

我认为现代社会最操蛋的状态就是手机越来越智能,智能到几乎可以搞定所有的沟通。

这就造成了一种集体社交恐惧:

能打字就不说话,能说话就不见面。

但我始终认为,面对面的沟通和接触才能感知到对方丰富的情绪,从而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包括情感。

这种集体社交恐惧让很多人变成了“网上聊天大师”,现实中一言不发的小西巴——

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包表达情绪,却无法在现实的接触沟通中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因此我常在网上看到很多情感类的问题:

“为什么追到一半就不追了”、“人家不回复怎么办?”、“如何让一个高冷的人迅速回复你”等明显感到人类情感障碍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依然是“社交渠道”太少,所以网上聊得热火朝天,现实见面相对无言成了很多人社交的日常状态。

似乎只有面对陌生人时,大家才能彼此展示真实的一面。

这好吗?这不好。

我把这类现象归纳于“精神”问题,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

而这种心理疾病也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手机是唯一搭建世界的桥梁。

由此,“剧本杀”火爆起来的背后消费动机,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能以一个正当的理由迅速让陌生的一群人建立起短暂亲密的联系。

在剧本杀构建的游戏中,人们用假设的情感去体验新的关系,不用害臊,因为一切都是规则,你必须这么做。所以大家理所应当地沉浸在期盼已久的亲密中。

3

需要承认的是,有些剧本杀的情节设置真的不错,秒杀不少我见过的悬疑剧剧本。但如果说让电影编剧参与到剧本杀的创作中就必然属于“降维打击”的话,我认为不够客观。

因为真正的电影剧本和剧本杀的区别比美国和国美都大。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剧本杀通常都不存在文学性,它只有社交属性,甚至它出现的初衷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当下社会中年轻人社交缺失带来的婚育危机的情况中搭建的一个社交平台。

作为一种社交形式,剧本杀的内容谈不上出圈,它自身的封闭性社交也直接影响到它的盈利模式,当然,随着剧本杀的流行和分别不同的小群体逐渐串联下,几个人的体验团队会逐渐扩散到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更多的群体中,这对于社交有积极的意义。

在社交中注入情感因素,则让剧本杀的呈现形式更有意义。

当然,剧本杀的重大难点在于打破了以往影视剧文学的核心主角模式,要出现6个以上的核心人物,不能有边缘位,还得互相交织、同时推进,这中结构难度之大不是过去的作者可以理解的。一个作者如果没玩过至少50个本以上,很难说理解这个行业和行业带来的社交属性价值。

但不得不说,它确实是个能取代传统相亲的好手段。

情感因素让参与者多少会在游戏中产生亲密的错觉,这种参与者的亲历和错觉即便在游戏结束后也无法挥散,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剧本杀市场中就有人开始玩起了“擦边球”——

陪玩。

你孤独寂寞冷?甚至组团都组不起来?好,这里有男女陪你玩。

意犹未尽后,宅男宅女们更陷入了一种错觉:

能陪我玩得这么好,说明是个很懂我的人,恰好长得也不错,那我下次一定再来,彼此再深入一些,没准能发生点什么。

不敢说剧本杀陪玩都是这个套路,但如果没有这种情况的话,相关主管部门也不会发文要求清理剧本杀市场中的黄暴本和致郁本现象。

用情感连接作为似有似无的卖点当然是好事,可如果目的性太明显,作为旁观者肯定会倒胃口——

社交、相亲都可以,耍流氓不行,骗消费者感情不行。

骗“我”的感情更不行。

4

结 语

在人类社会中,情感价值和情绪价值需要渠道去体现。

在现代社会里,这两种价值已经显得越来越稀缺难得。

作为一种短期情感连接的纽带,剧本杀让恐婚和不恋族以游戏的名义开始名正言顺的社交,我们通过彼此共同的经历增进信任和了解,即便这种经历放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也正因为如此,剧本杀显得很迷人,它让失意者留恋,让失恋者振奋,让孤独者喜悦,让自卑者自信。

但通过一个游戏获得的短期情感真的靠谱吗?

我现在不敢妄下结论,只是觉得没有手机的时代,似乎还有一些值得怀念。

在那个时代里,夏天的蝉鸣和冬天的风雪都是真实的,一些场景会被记在心里,一些过去的画面也会伴随一生。而面对满眼的表情包,可能对面的人端坐冷漠,只是在编织自以为是的浪漫错觉。

唯有游戏,才能让人用廉价的方式获得满足。

不是游戏有问题,是我们的情感出了问题。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