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夫上身时的几种感觉,快看看你有没有?

 winriman 2022-10-14 发布于中国香港

图片
图片

练武讲究的是领悟,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感是练习者对拳法的理解“上身”的反映,是由“心悟”向“体悟”的升华。所以,练太极拳时的内心感受,就是太极拳的功底,也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够走上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拥有了内在感觉,我们才能在太极拳的欢乐中,健康、长寿;缺乏内在感觉,练习拳法就像是在做操。那么,太极拳到底有哪些“内在感觉”呢?因为情感是个人化的产物,千变万化、很难表达,但是,这并非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受没有规则,拳友可以去找找看,看看你是否也有以下这些太极的感受。

图片

一 、“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是地球上的生灵,身体会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沉,而人之所以能站起来,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不过在练拳时,能不能达到“骨升肉降”的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之后,才能体会到。“骨升肉降”也说明了在拳法中,骨骼和肌肉的联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指的是出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像是去脱骨扒鸡,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从骨头上掉下来。有了这样的感受,你的肌肉并没有紧裹在骨骼上,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身体的沉陷是“松”的象征,骨骼的笔直是“刚”的象征,找到“骨升肉降”之感,就是打开太极拳“刚柔相济”之门的黄金钥匙。在练拳时,我们也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因为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所以我们不会注意到自己肢体的重量。所以我们只能在背负着沉重的东西(比如提一桶水)时,才会有负重感。当你练拳的时候,如果你的手脚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就是你的身体是真的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膀、胯关节松懈的幅度会更大,你的手脚也会变得更沉。这是因为身体放松了僵硬的力量,身体放松了,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因此拳学中有“由松入沉”之说。“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一段,强调了地心与足底的联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和提应利用拳势的变化变化,发力时下沉,脚掌扎根于地,有利于打击对手;在蓄力的时候,可以提升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轻盈和灵活。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通过自己的双脚,来适应地球的重力和反弹,把自己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力量。只有在掌握了自己的重力和弹力后,他才能进入太极之门。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刚开始练拳的时候,都是用双手双脚来施展拳法,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然后学会了以腰为核心,以腰为中心,随着武功的深入,“腰”就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手臂和双腿,就像是悬在身体的中轴上,四肢随着动作而移动,从中轴线开始,从中轴线结束。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感受“以腰带臂”,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我们经常说“四块松,全身松”,放松身体的关键是要放松肩部和臀部,在太极拳中,脊椎有三个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通过“上下拉伸”,正确地调整了人的脊柱 S型,能矫正头部、颈部、臀部突出等问题,达到身法中正的目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泉,它是以脊椎为动力,以肢体活动为主。所谓“前后张弛”,就是脊椎像弓一样,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在蓄力的时候,脊椎会随着呼吸而弯曲,叫做“吞身”。发势时,脊椎与呼气一起略微向前,这就是所谓的“吐身”。行拳时,脊椎会随着拳势的开合和呼吸而发生张弛,这是太极拳的开合、鼓动的动力源泉。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没有局部的动作,不仅仅是动作,就连呼吸、眼神、思想,都是太极拳的一个整体动作。这是太极拳与日常生活和其他体育活动相区分的一个显著特点。杨澄甫曾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呼吸要与拳法的变化相适应,让自己的呼吸与动作相辅相成,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需要领悟“太极无手,神便是手”,需要用意念引导气,以气带动身体,让神意、呼吸、动作三者结合,达到意念、气、力合一。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整个人就像是一个充满了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在蓄力的时候,“内气”从四梢汇聚到丹田,使身体产生一种收缩的感觉,这个过程叫做“合”,是属于阴的;在发劲的时候,体内的力量会流从丹田蔓延到四肢,这是一个叫做“开”的过程,是属于阳气的。当我们的身体在蓄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膨胀和收缩的感觉叫做“开合鼓荡”。身体膨胀和收缩感,我们称之为“棚劲”,而“开合鼓荡”,则是因为身体里的棚力充满了变化。棚劲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胀、充盈程度反映了练拳人的功夫水平,对武术和保健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

“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所谓“吸缩呼胀”,就是在蓄力的时候,将内气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丹田,让人有一种收缩的感觉。当呼气内气从丹田蔓延到四肢百骸时,全身都会有一种膨胀的感觉。“吸气呼沉”是指在呼吸时,有一股气流沿着督脉向上流动(“气贴背”),身体上提变轻。呼气时,有一股气流顺着任脉而下,身体下沉变重,在出拳的时候,才能沉稳有力地击中敌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中最合理、最自然的一种呼吸方法。拳式呼吸法,总结起来就是“蓄吸发呼”,就是在蓄力的时候吸气,在发力的时候呼出。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

以下是对拳友的建议: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的大脑只需要思考你的动作,而不用去想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切勿以“蓄吸发呼”的方式来控制呼吸,否则会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对人体有害。练拳的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规律。当你的招式熟练之后,你就可以练习你的呼吸姿势了。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定势”的时候,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所以在蓄势的过程中,你会自然而然地吸入一口气。在练拳的时候,你会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的感觉,这是因为你的气息和你的身体的每一次呼吸都融合在了一起,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此时你已领悟到了呼吸之法的精髓。

图片

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因为“身如气囊”,所以手掌就是气囊的一部分,也会跟着膨胀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掌心是人体最敏感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太极功夫手上看”,当你练拳的时候,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那就说明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图片

八、“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习太极拳,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用它来折磨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口内生津”就是一种身体舒泰的表现。太极拳练得好不好,证明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练一遍,看一看嘴里有没有甘甜的液体,有没有感觉到身体的舒畅。太极拳的原理千头万绪,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图片

九、“天人合一”的感觉

“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李嘉琪

投稿电话:13707281156(并微信)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总第1081期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